沙晓菲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的Scratch编程、中年级的电子报刊、高年级的机器人设计等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驱动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种,在设置任务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设置模糊的任务;要打破学科框架,延伸学生的思维世界,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时代,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新课程理念中,创新既是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也是对学习方式的要求。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巧设驱动任务,点燃创新火种
(一)提供开放空间
特级教师张思明在《用心做教育》一书中说,要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需要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与创造欲望的情境。书中一段“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创造”可谓言简意赅,直入要点。
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设计“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就能充分地“给学生空间”,有效发挥任务驱动的力量。任务要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任务要有一定难度,应需要学生通过读书、搜集学习资料、合作探索等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任务要有开放性,能够让学生展示个性,避免千篇一律。
二年级学生在初步学习Scratch编程时,我为他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运用Scratch制作一个“不一样”的动画小故事。学生纷纷被这个任务吸引,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展现独特的自我。为了做好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学生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角色之间上下图层的改变、角色之间对话顺序与时间衔接等。我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动手尝试、合作探究等方式去解决难题。最后,学生的展示作品可谓精彩纷呈,有的故事新颖有趣,有的胜在画面精美。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份作品超出了教材范围,出现了音乐特效。这就是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独立探索与创造的成果。这份配有音效的作品,恰如星星之火,在学生中间点燃了研究探索的火焰。
(二)设置模糊任务
在上面的学习过程中,驱动学习的任务没有被条条框框地排列出来;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没有特别细致的量化要求。这种模糊一点的任务,最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纵情发挥的余地,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寻求各种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些学生突出的能力得以展示,从而激发出更强的求知欲,带动更多的合作探索,创新实践,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是个性展示的需要,是思维空间的驰骋。教师需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从设计学习任务入手,变研究“教”为研究“学”,巧设驱动任务,点燃创新火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二、打破学科框架,延伸思维世界
(一)跨越学科边界
胡适先生曾说过:为学如筑金字塔,根基要宽顶要尖。小学时期的教育不是急于培养金字塔尖的人才,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各个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的框架,形成跨学科思维,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思维世界就会延伸得更大。学生思维发散了,创新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我曾经走进乡村,与完全陌生的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那节课的主题是“走进传统节日”,为“WPS演示”的第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我使用WPS软件制作了范例作品,除了恰当的图片和背景音乐外,我还选用了相应的古诗词和简短说明用于介绍几个重要的节日。
范例中的第一个节日是春节,在红火喜庆的背景图片下,伴随着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春节是我们的农历新年,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立刻吸引了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还在古诗处与我轻声附和。后来,吟诵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在古诗词的声韵美、意境美中,仿佛“坐”到古人身边,远望幽静秀丽的明月,述说对亲人的思念。
这便是打破学科边界,设置情境。我运用朗读的技巧,展示语言文字的魅力,表达充沛的情感,引发现场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最后生成的学生作品,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二)打破思維局限
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局限,把知识融会贯通,创新就不是难事。小蔓是一名五年级的普通女孩,我推选她参加制作电子报刊的比赛。能够参加比赛,小蔓很是兴奋,同时她又苦恼起来——大赛提供选择的主题很多,要求也很多,这使得她无从下手。我想到小蔓的美术水平不错,就引导她确定主题后试着从版面设计入手,可以通过书籍、杂志、网络途径等搜寻资料,还可以借鉴美术课上手抄报的绘制方法等。同时引导她不要把比赛看作是电脑软件比赛,而是一个报刊创作比赛,只不过报刊需要用电脑这一工具制作出来。这样小蔓茅塞顿开。
一般情况下,学生作品的初稿很难令人满意。出人意料的是,半个月后,小蔓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她的作品是用WPS演示制作的,以“成长”为题目,内容围绕主题,很有可读性;美工风格协调统一,封面设计则模仿了杂志。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但瑕不掩瑜。我惊喜地问她制作过程,她告诉我为了设计版面,把美术书又翻了一遍,又到网络上收集了相当多的素材,还到图书馆借阅了不同类型的杂志。我很好奇,那些丰富有趣的栏目,比如《当我们和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们要交真朋友》《成长故事》等等,是哪里来的创意呢?她说,这些都是在翻阅杂志时,突发灵感想到的。她还向我介绍,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她“绕道而行”的好办法。她灵活的思路,真令人惊喜。这份电子报刊作品,经过一些必要的修改后,最终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三、培养问题意识,体会探索过程
(一)形成问题意识
问题是主动学习的出发点,也是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素质的起点。没有问题难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没有问题不能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也就无从谈起。问题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便是“问题意识”了。
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事物感觉的敏锐力就越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如“太阳到底是黄的还是红的”“这两棵银杏树,为什么一棵结果多,一棵果子少”等,甚至还有“无论一个人多聪明,只要有人反对,就一定会被打败”这种读了历史故事后产生的哲学思考。这些问题常常令我们措手不及,一时又难以解答清楚。如果我们草率地回答,很可能会令学生好奇的小火苗渐渐熄灭。相反,我们可以保留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二)学会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的学生习缺乏问题意识。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入手。二年级学生学习Scratch中放大或缩小图片时,通过自学教材,掌握了运用相应按钮、反复单击图片的方法。教材中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更多更便捷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仍以学习Scratch中放大或缩小图片为例,我在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方法已经掌握后,提问:“这样的操作方法,有什么优点或缺点?”有的学生说:“反复单击很麻烦。”个别学生会直接提出:“要是能像金山画王那样直接拖动就好了。”大家纷纷点头。学生开始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思维越来越活跃。“我们来试试,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让Scratch里的圖片随鼠标拖动改变大小。”接着,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兴致盎然地投入到研究探索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思维慢慢发散,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三)鼓励问题探究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表现为质疑,这是非常宝贵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教师的保护与鼓励。
小丰是一个对机器人编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得特别积极,思维开放又敏捷,还参加了学校机器人编程的校本课。一次,我在指导学生编写脚本时,介绍了一个原则:编写脚本时要优先选择简短的语句。小丰虽然没有马上提出质疑,但是我看出他的心中存在质疑。对此,我鼓励他做实验,分别制作不同的脚本观察运行效果。于是,他便借助机器人巡线传感器做实验,针对一个小目标,采用不同思路编写不同的脚本,分别运行,加以观察。很快,他就在机器人执行脚本的过程中,发现脚本的分支越多越复杂,机器人做出反应的速度就越慢,有时甚至会迟滞停顿。小丰用自己的实践探索,验证了结论,实际上他在锻炼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收获远远大于这一个结论。
创新,要有独创性,面对问题或任务要能提出新颖的办法。三年前,学生小睿在用WPS演示制作电子报刊时,发挥自己朗读特长,给每一段文字内容添加了自己的朗读录音,形成了一份有声版电子报。他独特的创意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他的作品并未获得大奖,但我希望学生都能像他一样展开对未来计算机发展的畅想。为此,我给他颁发了独特的创意奖。现在,语音识别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识别基本准确,这无疑是对小睿有声电子报的支持。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用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展开想象,有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思明.用心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兆海,邬志辉.教师激励的理念转向与策略优化[J].教育科学,2019,(1).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就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