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这样变绿洲!

2020-07-27 15:39赵侠刘璇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沙化榆林市榆林

赵侠 刘璇

以前,人们了解毛乌素沙漠,更多是与电影《东邪西毒》有关。摄影师杜可风将此地的漫天黄沙拍得光怪陆离,华美虚幻,许多影迷因此慕名前来。但是很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毛乌素几乎见不到漫天黄沙了,因为这里有着一代代前赴后继的治沙人。

2020年4月23日,一则“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的消息引爆网络。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消息称: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再现一片绿洲景象,这意味着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随着媒体争相报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千年前的毛乌素并不是一片荒芜沙漠,而是一片水草肥美的绿洲,但由于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毛乌素地区逐渐荒漠化。如今绿洲再现,主要归功于无数的治沙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挥洒在黄沙之上,甚至是几代人都为着“人进沙退”的梦想接力传承……

毛乌素的前世今生从沃腴之地到寸草不生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不好的水”,这里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附近的榆林市也因此曾被冠以“驼城”之名,意为“沙漠之城”。

其实,毛乌素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沙漠,此地原本生态优美,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外明珠”,风景宜人。2003年4月,在榆林定边县郝滩乡(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修建高速公路时,工作人员发现了汉代墓葬十余座,其中一座土洞墓穴的玄室内壁有大面积彩绘壁画。壁画中部左角绘有邸宅四合院,院外右侧是禾堆,再右边是畦状分割水田,水田前绘有池塘,塘中养着鸭子、长着芦苇;下部则是山中狩猎图,内有奔跑的兔子、角羊、野猪、虎豹……这幅壁画所绘地形与今郝滩一带相仿,加上不远处的党岔、米脂、绥德等地出土的大量东汉画像所刻绘的农耕、放牧、狩猎图等,均证明了秦代至东汉时期榆林一带环境优美的绿洲身份。

可惜好景不长,据考证,自秦代起榆林沿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弥漫、民不聊生。人们长期滥垦滥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北部地区沙漠化不断扩大。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地理学家郦道元来此考察时,这里已出现“赤沙阜”“沙陵”。他在《水经注》中记录道:当时奢延水(今无定河)到奢延县(今榆林靖边县)的西南边已有沙阜、沙陵。唐长庆二年(822年),靖边县城北一带变为“飞沙为堆,高及城堞”;宋淳化五年(994年),靖边县地区成为沙漠;到了明清之际,整个榆林一带已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面对日益严重的沙化,民国时期曾有人提出植树还林的应对方案。陕西视察员袁德新在《视察陕北第一区政治总报告书》中寫道:“榆林、横山、神木等县的荒沙实在可怕,满目荒凉、一望无际,北风一起,即旋卷南侵。以前一村数十家,现在只剩两三家……陕北黄沙南侵问题,除植树以外,实无可抵御;若任之不理,千百年后,亦必为黄沙世界矣!”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社会动荡、资金人力匮乏等原因,这个方案最终不了了之。

到1949年,榆林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或被沙丘包围,榆林东城墙被流沙压埋,流沙蔓延到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整个长城沿线形成“沙进人退”的悲凄局面。

人与沙的较量十年如一日的治沙人

上世纪50年代前,在毛乌素沙漠的“统治”下,榆林人过得苦不堪言。恶劣的环境迫使很多人选择了走西口,有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

猜你喜欢
沙化榆林市榆林
叶锐仙作品
美好教育三秦行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