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宇文所安在其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中对湖湘典籍《楚辞》进行了英译。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他者”,宇文所安在对《楚辞》的英译过程中,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实现了湖湘经典《楚辞》的异域重构,促进了湖湘典籍及其蕴含的湖湘文化精神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他者”宇文所安《楚辞》英译
一.湖湘典籍《楚辞》及其英译情况
作为湖湘典籍的《楚辞》为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之一(马茂元,1998:3)。其诗歌内容与体裁融合了南方楚地的名歌以及宗教、道德、神话等文化元素,与《诗经》一起被喻为“诗歌双璧”。《楚辞》里绚丽的辞藻与奇特的文学艺术色彩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与文化意识,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后世古典文学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对《楚辞》的英译主要为全泽、选译以及节译这三种形式。最早始于1879年英国驻华外交官帕克发表在《中国评论》(ChineReviews)上的《离骚》英译(LimBoon Keng,1974:xxi)。1 884年,翟理斯选取《卜居》、《国殇》等6篇进行英译,学者普遍认为其英译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欧化句式居多,这应当是迎合目的语读者需要而为。之后,传教士理雅各也对《楚辞》进行了选译,其目的是借用儒家文学经典译介的途径来传布基督教,其译文较前人相比内容准确,注解详实,被称之为西方汉学家对《楚辞》的第一次较正式的英译,促进了屈原思想及其诗歌在西方的传播。1919年韦利本着对中国神巫传说和文化进行探寻的思想对《九歌》进行完整的翻译,译作水平较高。1962年霍克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其《楚辞》全译本。到目前为止,一些西方著名学者 Jerah Johnson、RohertPavne、Bmton Watson、James High-tower、宇文所安以及华裔或中国译者如孙大雨、卓振英、许渊冲等都对《楚辞》进行了翻译。
二.西方汉学家宇文所安及其《楚辞》英译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研究蜚声国际汉学界。他独立编译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初始至19II》(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0 1911.以下简称《诺顿中国文选》)系统全面地收录并翻译了中国从先秦直至近代的文学作品,其中并收录了他独自英译的《楚辞》译作,虽然不是全译,但择选的译作为主要部分《离骚》与《九歌》的篇章,在内容上也比较齐全。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所安英译的《楚辞》作品被列入了诺顿文选系列,而这部文选不仅是西方各大学东亚文学和文论研究指定书目,也成为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选本,堪称英译中国文学选集的里程碑之作。从这种层面而言,宇文所安的《楚辞》英译在西方读者的接受面上以及学术价值方面是与其他译者不同的。在将湖湘典籍译介并传播到西方的领域上,他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创造的《楚辞》英译本也具有较大的学术参考价值与文化交流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通过汉学家宇文所安文学选集的编撰与翻译在英语世界广泛传播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选本,这与泽者的研究身份、翻译文本自身深厚的文学价值、译者独特的他者视角以及英译阐释策略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为中国文学语境之外的“他者”,其对《楚辞》的英译值得学界进行深入探究,进而对湖湘典籍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三.翻译研究中的“他者”
“他者”(The Other)是与“自我”相对的一个概念,代表的是自我之外的一切人与事物的存在。这种自我以外的存在,不论它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可视或不可视,能被感知还是不能感知,通通可以被称作他者(张剑,2001:118)。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1813年的一次演说中把“他者”与翻译理论研究联合起来,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采用异化(foreignizing)的翻译方法,从而凸显源语文本与文化中的异质性,这有益于呈现翻译文本的文化“他者”身份。韦努蒂则认为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有效遏制翻译过程中产生的种族中心主义思想。這两位学者侧重的是翻译研究中与源语文化相对的异质文化他性。在施氏看来,异国他者文化的重现与复原须由异化产生,归化只能停留在源文化的认同层面,会遮蔽许多东西。施氏的这一主张与18世纪德国存在的法国霸权中心主义有关,他利用这一异化的翻译手段之“他者”来保留不受法国霸权政治压制的民族文学和文化。在哲学视域里,他者是作为自我主体的一种存在,与主体构成二元的对立(杨乃乔,2007:104)。当代法国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巴柔(D.H.Pageaux)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学理阐释中曾言:所有形象全是来源于自我与对立面的“他者”、本土和之外异域两者间关系的意识中,这种意识通常是白发的……实际上,研究者们创造出的一个个形象从根源上而言,来自对外在文化、社会与历史现实等的基本描述,并借此以塑造心目中的形象。在跨文化的翻译研究过程中,他者视野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地看待西方外域诗学与文化等的异质性,清晰地呈现他者视野里的非我因素。宇文所安作为湖湘典籍英译的“他者”,从这个层面来对他《楚辞》英译进行研究将对国内湖湘文学英译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四.他者视野下宇文所安的《楚辞》英译与经典重构
前文提到《楚辞》作为湖湘文学的瑰宝,其风格绮靡,历来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喜爱和青睐。《楚辞》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下面笔者就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宇文所安英译《楚辞》的方法与特色。
1.香草植物意象的英译
战国时期的楚地植物生长茂盛且遍地奇花异草。曾有学者做过统计,《楚辞》里各种花卉香草 出现了240次。屈原笔下描述的这些品种繁多的植物往往是经过作者细心挑选,用来抒发个人的志向和情怀。这些植物也通常与某些喻意相联系,代表具体的文化意象。如中文有一成语“兰心蕙质”,这里的“兰”与“蕙”本意为香草植物类,具有着纯洁、高雅的喻示,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高洁与良好品质。与之相反的有“萧艾”等,指的是那些行为道德低劣的小人。《楚辞》里蕴含的大量香草植物名称且代表着不同的喻意,这成了英译的难点之——。
在《楚辞》的译例言中,宇文所安坦言,翻譯《楚辞》的过程中,香草植物是英译中最难处理的一个方面,因为这些元素在英文中几乎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香草植物恰恰是各种重大仪式或者能代表神灵某些特质的存在,并且这些神圣的特质通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翻译中,我会用英文里的一些花卉以及香草植物的名称,来替代这些充满异域色彩的氛芳意象。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s-pects of the“Lvrics of Chu”is ilsuse of flowers and aromatics. fewof which have counterparts inEnglish. These were clearly part ofthe ceremonv and could stand forqualities of the deitY, who k,onone occasion. addressed hv afloxv-er name. In the Li Sao. such sa-crecl attrihutes merge with moralattributes. I have usecl Englishflowers and aromatics. which havetheir oWn associations. to suhstitutefor some of the more exotic flora( Owen.1996:162).”
原文: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
Version: 1 watered mV orchiclsin all their nine tracls.
and planted sweet clover
inone hunclred rocls: I made plots for peonies andfor the winlergreen,
mixed with asarum and sweetangelica.
1
wishecl stalks and leaveswoukl stancl high and flourish.
I
lookecl toward the seasonwhen I might reap.
If theV withered ancl dried. jtwoukl cause me no hurt.
1 woulcl grieve if such sweet-ness went rotting in weeds.
这段诗中运用了许多香草植物的词汇,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这些都是《楚辞》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白然植物意象,叙述了作者为了打败那些朝廷内腐败的贵族势力,必须尽早培育一批各种人才,使之能健康成长早日成为治国理政的贤者良才。当然,这些植物名称不仅仅是代表白身,而是具有文本语境赋予的意义。“兰”为“兰草”,这一植物中西皆有,译者采用直译将其译成“or-chids”比较贴切。“蕙”也是一种草本类香草植物,叶长而尖,气味芳香,为中国特有之草本植物,且在西方不多见。那么如何将这个意象传递给英语读者呢?宇文所安用西方的四叶草来予以表示,并添加了形容词sweet,翻译成“sweetclover”,把隐含的意思进一步显化。四叶草在西方人眼中被认为是幸运、白由与和平的象征,形状虽与蕙草有区别,但在文化内涵上还是比较接近的。此外,“留夷”为香草名“芍药”,即是牡丹,宇文所安将其译成 “peomes”,与原文相对应。“揭车”也为香草,叶黄,花白,其味道辛香,被译为“wintergreen”。由于译者在英语里也找不到此类植物,故在英文里找了一个类义词wintergreen草木冬青代之,尽可能地与原义贴近。而“杜衡”与“芳芷”都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被译成“asarum”f细辛)和“angelica”(白芷),这儿屈原是借用来栽种花草喻示为国家培养人才。杜衡比较特别,在西方不多见,英译为“asarum”也较好传达了原香草的文化色彩。又如以下这个译例:
原文: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离骚》)。
Version:Orchid,angelica change,thev hecome sweet no more;
Iris. sweet clover alter, theVtum into straw.
“兰芷”、“荃蕙”本是当时人们为了祭祀而用,在此也具有后来演变成象征高尚品德之喻意。萧艾译成“straw”,意思是毫无价值的稻草,“芳草”为“sweetclover”,在目的语系统里对应语义词汇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翻译给目的语读者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
原文: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It was picking hanging mossin the middle of waters:
It was plucking the lotusfrom tips of the trees.
薜荔为一种适应力强的植物,又称木莲,多次出现在《楚辞·九歌》篇目里,象征着美好的品德。为了符合原文的意境以及突显语义层面的对比,薜荔走进水中采,荷花爬上树梢摘,译者将其译为“hanging moss”,一方面实现了这个特点,另一方面这样的英译实现了尾韵的节奏感,“moss”、“waters”、“lotus”和“trees"
-
2.巫神习俗、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的英译
巫神文化作为人类早期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充满着神秘而独特的色彩。楚国当时原始氏族部落形态的存在让巫神之风浸渍朝野,生长于战国时期的屈原深受巫神文化的影响并深刻反映在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九歌》中。而这种巫神的文化意识与西方的基督宗教观念是存在区别的,翻译中,译者不能简单采用单一符合受众目的语读者或符合原语读者的形式进行阐释翻译。请看下面《九歌》关于“灵”的英译。
思灵保兮贤娉,
翱飞兮翠曾,
展诗兮会舞。
Those who act holv ones,wholesome and comelv,
Hover here winging, suddenlymount.
Reciting the lyrics joining indance.
灵之来兮蔽日,青云衣兮白霓裳,
举长矢兮射天狼。
The holv ones come, thevcover the sun.
In gown of green cloud andwhite rainhow mantle.
I
raise the long arrow, Ishoot
Heaven's
Wolf. (Owen.1996:160)
紫贝阕兮朱宫,
灵何为兮水中?
Turrets of purple cowries,palace of carmme-
Whv is the holv ones here,down in the water?
以上是来自《九歌》“东君”以及“河伯”的内容。原文中的“灵保”相当于“神保”,也就是“神灵”。西方基督教的文化中,代表“神灵”的意思一般可以用“Spir-it”,“Cod”或者“Immortalitv”等象征着宗教文化中超自然的力量的词语来表達(郭晖,2004:142)。但是《楚辞》中蕴含的神灵与西方文化意思的“神”之观念大不相同,如果译者采取将其简单译为“Spirit”,不利于帮助西方读者接受东方原始宗教的神灵意象和形态。宇文所安在这儿将“灵”统一英译为“holv ones”,相较而言,是在对东西方宗教文化观念进行调和的基础上,作了恰当的处理,利于激发西方学者与读者对《楚辞》的研究兴趣,极力淡化了西方的宗教神学色彩。
此外,宇文所安将“河伯”的篇名译为“The
Yellow
River'sEarI(He-bo)篇名翻译的处理过程中最大化地突显了楚地的历史地理背景,当时楚国雄据古时中国的长江流域,篇名里的“河”当然指的是“长江”,而非普遍意义上的某条河。韦利曾将“河伯”的标题译为“The River God”,为的是迎合西方读者心目中的宗教观念(杨成虎,2004:55)。而宇文所安以一种“他者”视域下当代西方汉学家的学术视野,摈弃了传统西方汉学家的西方思想与宗教观念,保留了原文化的思想特质,重构了巫灵意象。又如以下译例:
乘水车兮荷盖,
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
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撕纷兮将来下。
We will ride mv coach ofwaters,its canopy,lotus,
Hitched to paired dmgons,byhasilisks nanked.
I climhed Mount Kun—lun. Igazed all amund,
The heart new aloft.it wentsweeping off fhe.
We will ride on white turtles.goldfish attend us,
With you l will roam hy theriver's isles.
Where the current is mshing,there we'll go down(0wen,1996:1611.
骖为古人乘坐的四匹马驾驶的车,螭为古代传说中一种头上无角的龙。古时候一些建筑房屋以及器皿等日常生活用具上经常可现“螭”的雕塑用作装饰。这种源白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意象为东方独有,对于西方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非常陌生。宇文所安并没有采取音译辅以注释的方法来对这一意象进行阐释,而是直接选用“basilisks”(蛇怪)这一希腊神话里半龙半蛇的怪兽来与之对应。“basilisks”一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为“小国王”,希腊人用金子铸造这种生物的模样,并且将它放在神的头顶,因而其在希腊人眼中是神圣和高贵的象征。虽然“螭”与“hasilisks”在东西方神话中实则代表两个不同的动物,但都代表着神圣与勇猛。宇文所安通过借用西方神话的原型意象来指代原文的意象,构建了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与互联,体现了对译语读者的深切关照。
3.服饰文化意象的英译
《楚辞》中除了包含大量巫灵与神话传说的内容之外,也有许多关于服饰的描写。《楚辞》的服饰不仅只是代表其本身,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文化与精神气韵的载体,在其美轮美奂、奇诡旖旎的服饰风格背后,彰显的是诗者屈原本身独具特色的高洁品德育人格魅力。所以,英译服饰的文化内容时,译者须关注的不仅仅是服饰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服饰折射出的精神内涵传达给西方读者。例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也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Waterlilies I fashioned to serveas mV rohe.
I gathered the lotus to serveas mv skirt.
Let it he over then. no manknows me.
mv nature in truth has ascent sweet and steadfast.
High was my hat, ahove me itIoomerl,
Well strung, the pendants thatswung from mv sash (Owen,1996:1661。
《楚辞》中,作者屈原往往对其中人物所穿的服饰都描写为飘逸颀长的,借此外在的形象来喻示自身的性灵超逸及其对实现政治理想的期望。“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句话表达的是不是将芰荷以及芙蓉两者取来制成华服,而是采其来为长袍和衣服上进行刺绣或是印花。宇文所安将“衣”翻译成“rohe”,“制”和“集”则分别用“fashion”和“gather”表达,将原文的深层含义非常贴切地传达给了西方读者。“高余冠之岌岌兮”的“岌岌”等词都是形容当时楚国贵族首服的高冠之态,译者也翻译的十分到位。此外,译文中还特地借服饰这一意象有意突显屈原的崇高的人格,“mv nature in truth has
ascent sweet and steadfast”,將服饰文化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品格气韵完美结合。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1
wore mantles of river rushand remote angelica,
Strung autumn orchids to hangf'rom mv sash.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九歌·大司命》)
Our rohes are of c.loud. theVflap in the wiml,
Our pendants of jade, sparkleand flash.
以上译例,“灵衣兮被被”宇文所安采用“cloud”一次烘托出“长袂拂云”,修长飘逸的形象,烘托出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抱负。“sparkle”和“flash”两词既描述了纯洁如玉的特征以及作者追求如玉一般洁美的精神气质。又如:
抚长剑兮玉珥,璎锵鸣兮琳琅。(《九歌·东皇太一》)
Stroking our long swords,jade are the hilt-guards,
With clinking of pendants,onyx and agate.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九歌·少司命》)
High he Lifts long sword,weak and young's hulwark-
Lord Iris alone is fit to ruleall the folk.
《楚辞》里蕴含的服饰描述透视了作者屈原个人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魅力,宇文所安透过诗文本身,对《楚辞》的服饰描写进行了深度解读,重构了服饰的文化意象,使译文的内蕴意义获得了有力提升。
四.结语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作为西方语境中的“他者”,在对《楚辞》这部湖湘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深切关注了《楚辞》中蕴含的香草植物意象、神巫传说意象以及服饰文化意象吗,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重构了《楚辞》这部湖湘经典,促进了湖湘典籍与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参考文献
[I]Arthur. Waley. The Nine Songs: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M].10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Ltd.1955.
[2]David.
Hawks.
Ch'u Tz'u: the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Anthology [M]. Boston: Beacon Press.1962.
[3]1im Boon Keng.The Ll Sao AnElegy on Encountering Sorrows by Chu'{uan [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Limited.1974:XXl.
[4]Owen,S.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0 1911[M]. New York&London: Norton andCompany.1996.
[5]吴广平.《楚辞》译注.岳麓书社,2012.
[6]杨乃乔.从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4.
[7]杨成虎.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楚辞》几种英译本得失谈[J].宁波大学学报,2004:55.
[8]张剑.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18.
[9]马茂元.楚辞选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
[10]郭晖.典籍英译的风格再现一一一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1):142.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宇文所安的湖湘典籍英译与传播研究”( XSP19ybB212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他者”视域下的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研究(198388);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XYJ2017GB05);湖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项目(19BSOD42);湖南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18ZD03)。
(作者介绍:岳曼曼,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领域:翻译学、海外汉学、比较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