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佩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探索设计动手实践、情感体验、珍爱生命体验、学习经验总结、观看阅读型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实践作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改革也备受关注。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内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联系的综合实践作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动手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素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实践型作业,包括动手动脑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一些生活、生存、科学研究等的基本方法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社会参与素养,培养他们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学生既可以学到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又能学会一些观察方法,激发他们做事的兴趣,锻炼他们动手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提供直接的实践经验。另外,动手实践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实践作业强调动手能力,身体协调性得到了发展;实践作业强调手脑共用,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与自信心。在培养道德素养方面,学生经历不同的实践活动,可以了解认识一些社会习惯,体验感知了爱心、诚信等品质[1]。
动手实践型作业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技能训练:学习做菜、做饭,帮忙做家务,做手工、玩具,装饰房间等活动。
(二)艺术活动:例如跳舞、唱歌、绘画等活动,这些艺术活动对于锻炼学生右脑思维很有帮助。
(三)运动项目:比如打篮球、踢足球、跆拳道等运动。
(四)科学小实验:比如学习种花、栽树、种菜、孢子实验等。
二、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情感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所产生的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它是联系内在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结合教学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例如义务服务、家庭劳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培养情感。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从个体生命成长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人格;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培养适应生产需要、促进其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情感体验作业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自尊感体验、对别人的同情感体验、对集体的荣誉感体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体验。
1.对自己的自尊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
小学生自尊情感体验实践,是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坚韧等健全人格素养。比如,开展主题为“自尊、自强”的手抄报制作活动,让学生搜集整理自尊、自强的故事;也可以开展个人才艺展示活动,结合六一儿童节、新年庆祝活动,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尊感、成就感、快乐感,发现自己的特长,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励自己全面发展。
2.对别人的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素养
开展同情感体验实践,就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懂得尊重与维护人的尊严,培养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等人文情怀素养。例如,搜集一些描述贫困地区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报道等素材,让学生阅读、观看,然后给这些小朋友写信、捐助衣物等。或者让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走进那些智障、残障的孩子们中间,做义工、做志愿者等,切身体验他们日常生活的不易等等。通过这些实践作业,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同龄人,体会这些同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进而产生同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去关愛和帮助老弱病残以及所有遭遇不幸的人,让美好品德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3.对集体的荣誉感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素养
小学阶段对集体的荣誉感体验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表现出班集体主人翁精神,班级的事大家抢着干, 人人积极为班集体争取荣誉。例如在学生中开展“班级吉祥物”设计活动,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还有征文比赛、运动会比赛等,都是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的大好时机。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代表的是集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牵动全班每一颗心。通过参加这样的集体实践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团体意识等素养。
4.对社会的责任感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可以为社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贫困儿童献爱心,宣传环保、法律常识,帮扶老弱病残等。参加公益社会活动、参与义务劳动可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感受祖国蓬勃发展的形势,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心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想办法、提建议,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设计珍爱生命体验型作业,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
教育应该从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开始,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设计生命体验型作业,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激发生命活力,强化生命意识;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使道德素养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2]。
生命体验型作业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生存教育主题的作业。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唯一性,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时由于一个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学会生存是每个人重要的本领。生存教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保护自己、远离伤害的教育,熟练识别交通、防火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掌握快速躲避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方法技巧,救护与自我救护的能力等等。在低年级设计这样的作业:记录体温、心跳、脉搏等数据,动态感受生命,动手理解生命;识别安全标志、熟记交通规则儿歌、观看安全宣传动画片等,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在中高年级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平安出行、居家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做的好的地方,或者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反思评价自己的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素养。
二是发展生命教育主题的作业。发展生命就是让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生命精彩飞扬,为社会与国家创造极大的价值。发展生命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信仰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立意識、责任意识、自尊意识等的生命情怀。
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珍惜生命的故事,阅读关于名人珍惜生命的作品,从中受到启迪,加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认识。比如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日记》等作品,学习轮椅上的勇士霍金、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名人珍惜生命、与灾病斗争的事迹;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顽强、伟大。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课堂走向生活,结合国旗下讲话、班队会、黑板报等,宣讲知恩、感恩的人与事,号召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四、设计学习经验总结型作业,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
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学会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养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良好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布置学习经验总结与分享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梳理、思考、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好的、有用的方式、方法等直接经验,与同学交流与分享后加工成理性、科学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即学习的体验、经历,它是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关于学习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它具有主体性。学习经验从实践中来,又反作用于实践,它包含有批判、反思、理解和建构的特征,它具有实践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不同,其获得的学习经验也截然不同,它具有多样性。随着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变换、学习内容的丰富,学习经验也在不停地增长和变化,它具有动态性。学习经验总结、形成的动态经历可以说是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培养的实践过程。学习经验中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特征,构成学生“学会学习”素养中一种在学习上追求和坚持的能力、有效管理时间和信息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的多样性、动态性,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利用、应用知识的技能,提升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构建经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五、设计观看阅读型作业,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是“学习之母”和“教育之本”。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和精神培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反过来,一个人的认识发展和精神培育水平又能促进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素养的形成,他们相互促进。给学生布置观看阅读型实践作业,目的是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更加有效地提升素养。
观看阅读型实践型作业是一种通过观看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视频、阅读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书籍,以引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的作业形式。设计这类作业时,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题,选取视频,学生课下完成观看作业;或是与学生商议后列出学生需要阅读的书籍或资料单,学生课后查阅、搜集,完成阅读作业。观看阅读类作业的成果主要是学生以文字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在班级进行交流。
此外,也可以从时事期刊、报纸、网络、书籍等媒体上精心选取一定的信息进行阅读,或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搜索、收集相关的信息、事件并进行阅读。具体可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重大决策,也可以是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可以是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的社会热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等等。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实践”的观念,一方面,让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精心设计符合学科内涵的实践性作业,助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3]。
参考文献
[1] 曹永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8).
[2] 施彩虹.例谈小学品德课程体验式生命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