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 郗望 倪砼
城市的发展需要通过自身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来驱动。基础设施网络具备规模经济特性,随规模扩大呈亚线性增长,人均基础设施支出愈加节省。设施规模的扩大和运行效率的提升,会显著增加社会互动和降低沟通成本,支撑社会经济网络超线性发展。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城市不断积累势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4月21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突破250万例,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多的美国达到78万例。
相比之下,我国防疫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社会文化与体制机制优势凸显。
此次疫情曾将智慧城市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正逢其时,内外环境变化催化新的变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助推智慧城市“华丽转身”。
ICT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兴起。智慧城市的框架有助于从理念上整合相关应用,实践中逐渐从营销概念发展成为一种支持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智慧城市的内涵,也从技术集成、基础设施扩展到城市服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帮助城市应对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有些人说,假如当下的智慧城市能更智能,这场疫情也许就不会爆发。
如此判断肯定有失偏颇,但实事求是的讲,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打基础的“初级阶段”,自身设施还未建设完备,难以真正完全应对极端复杂情况。
一般认为,作为新兴发展理念的智慧城市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低成本的信息流通、动态全局性的城市运行信息、运行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新经济与新产业的崛起。现在看来可能还要再加一条,非常规情况下的韧性可靠与扩展弹性。
疫情突然爆发,确实有部门地区的智慧城市部件短暂失灵过。但整体看来,智慧城市这些年发展打下的基础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经历住了抗疫的考验。
智慧城市缺少的不是硬件设施或运算能力,而是系统性的应用土壤。随着抗疫的持续推进,长期苦苦寻找落地场景的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介入,从“防疫”到“保障”,为城镇和社区筑起多道防线,也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一是智慧医疗。快速研发和引进更多新技术,提供各类智慧医疗平台和在线帮助。二是智慧政务。追踪疫情、区域联控、信息公开和有效传导,对于保障防疫工作和稳定社会焦虑情绪至关重要。三是智慧制造。应急医院的快速建造,大量急需物资的恢复生产和快速投产。四是智慧物流。各大物流公司纷纷打起硬仗,保障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及时配送。五是智慧生活。影视行业采取电影在线化播放等措施自救,催生互联网泛影视新业态。六是智慧教育。全民性在线教育拉开帷幕,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正式开通,数百家线下教育机构把教学场地迁至线上。七是智慧办公。远程办公应用迅猛发展,提供健康报备等功能,有效支持快速复工等。
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技术发展、医药研发并没有杜绝传染病,新的病毒还是会不断产生,其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发展的失衡。
对于城市政府来讲,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服务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更是服务和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的创新。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持续的社会创新才能推动城市超线性增长。
技术让城市加速发展,也要求个人和机构不断加速适应,以避免停滞或发生潜在的危机。如今,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频繁了。
城市的发展需要通过自身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来驱动。基础设施网络具备规模经济特性,随着规模扩大呈亚线性增长,人均基础设施支出愈加节省。
设施规模的扩大和运行效率的提升,会显著增加社会互动和降低沟通成本,支撑社会经济网络超线性发展。
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城市不断积累势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看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恰逢其时。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层面,或会引发智慧城市发展新的热潮。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与智慧城市息息相关。
首当其冲,是5G建设的提速。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今年的5G基建投入同比成倍提高,预计5G基站数量年底将超55万个,这在2019年底只有5万个。
5G相关热点应用很多,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比如,數据高速传输能高效支撑高清视频传输、人工智能云端应用;AR/VR不止用于娱乐,还可营造安防和工业生产等场景;车联网则能有效解决日益紧迫的城市交通问题。
通常认为,智慧城市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建设浪费等问题,“碎片化”现象严重,互动不足较为常见。
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物联网等,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门槛较高,持续投入十分巨大。
如由国家统一部署,区域统筹规划和实现共享建设,各个城市便只需要在区域“大盘子”上适宜“布棋子”即可。
这样既能节约大量投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切实转变各个城市的关注焦点,将更多心思花在如何丰富应用、改善服务和强化互动上面。
另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在智慧城市建设成本里往往占很大比例。各个城市自行建设显然会拉高单位成本,还存在稳定性与兼容性等诸多问题。
新基建有助于更好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区域统筹共建,将极大优化当下智慧城市发展的固有模式,进一步明晰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分担机制,大幅减少低效投入与避免浪费。
信息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与稳定性也将大幅提高,有利于数据的开放共享、安全保障和创新生态营造,能更好推动市场充分竞争形成效率合力,指数拉动相关场景应用的蓬勃发展。
以往备受诟病的“碎片化”问题,可能不再是问题,而是各个城市具体建设智慧城市的焦点与特色。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通过深度应用新技术,支撑传统设施转型升级和形成融合,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也蕴藏诸多新的机遇。
比如充电桩,对于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还将成为更具安全性的智慧城市新终端;又如特高压领域,是中国智能电网的骨干网架,能更好优化连接电力生产端与消费端,保障供应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应用多为耗电大户,特高压建设将更强有力支撑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建设。
众所周知,发展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设施效能、更好支撑服务公众出行和经济发展。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跨城通勤日益备受关注。
区域智慧交通应用融合,能提升人口等要素在区域中的流动效率,大幅缩短时空距离,加速都市圈、城镇群的培育壮大和内部协同,支撑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
核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区域分工协作的深化,也将不断拓展智慧城市的发展空间。
未来,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将从单个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拓展。城市的智慧不在于新技术应用本身,而在于使用新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人们生活愈加幸福。核心城市会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强化区域联动,实现对大量跨城通勤居民或临近地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智慧供给。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科技创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所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持续催生智慧城市新形态,提升信息传输效能,丰富信息连接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重塑整个产业经济。
现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科技人才紧缺,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如何借助下一步科教基础设施发展,更好地汇聚众智,多元培养创新复合人才,也是关系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汇聚海量数据,而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资料,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深化,体制机制配套逐步完善。
城市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面向长远,抢抓机遇,重视和主导构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创新共同体,推动相关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激发更加广泛的社会应用创新,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
受益于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持续推进,中国的数据总量增速很快,预计2025年将成为全球最大数据圈。
建设数字中国,推动数据治理,已经上升为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形态。
构建完整、高效、安全的数字治理体系,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管控,高效合理实现数据价值的挖掘转化,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焦点。
而海量数据在智慧城市的汇聚、开放和使用,仍存在不少突问题,亟需引起重视、慎重考量和积极应对。
一是随身“监听”个人隐私信息。大数据关联个人信息,智慧城市通联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居民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形成“全息”的数字足迹。
如同“棱镜计划”展示的那样,数字终端可能随时随地非法收集用户信息和暴露个人隐私,成为随身携带的“监听器”。
目前,这些威胁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安全防护实践仍在探索。
二是使用者的依赖性逐步加深。智慧城市是城市运行管理高级信息化的呈现形式,系统构成日益庞杂,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极端状况,造成部分版块“宕机”,将极大影响正常秩序,让居民无所适从。
一些城市习惯把智慧城市交予单个企业总包,甚至甩手打包规划、建设和运营,可能也会埋下较大隐患。
三是复杂国际形势下如何突围。数字空间正将全球人类连接成命运共同体,不时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也使得数字空间成为博弈焦点,各种技术封锁日益爆发,国家主权网络建设任重道远。
在新基建与疫情应对方面,中国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下一阶段应时刻保持警惕,持续推动自主创新,冷静探索如何在夹击中更好发展。
四是数字化恶意攻击日渐频繁。智慧城市的大量数据和应用都在云上,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导致系统瘫痪,轻则造成商业损失,重则诱发社会隐患和威胁国家安全。
很多终端设备长期“无人值守”,传输加密未受重视,也容易被窃听、控制或破坏。整体数据安全防护尚无完备的解决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是灾难性的,亟需高度重视,尽快推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升级换代。
机遇伴随挑战,威胁无处不在,智慧城市的内生变革已然发生。新基建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新舞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也对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王昊
wanghao@staff.ccid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