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林
(肥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肥东 231600)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境内有山、河、湖、岗丘和平原,呈现“一山两水六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外貌。2014 年有可耕地面积12.19 万hm2,辖 18 个乡镇331 个村,农业人口92.2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7.4%,是安徽省农业大县之一。土壤主要以黄褐土和水稻土为主,适合粮油棉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发展。同时,特有的地理条件也蕴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资源。目前,已纳入国家种质目录库的品种有38 个。众多种质资源是育种学优异基因、定位及导入优良栽培中的有益种质库。
肥东县分别于1956、1984 年进行了第1 次、第2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19 年5 月启动了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县域范围内所有乡镇种源普查全覆盖。
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主要任务,一是查清肥东县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以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二是查清肥东县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三是调查肥东县域内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四是分析肥东县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揭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演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填写《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和《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征集表》。
肥东县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在肥东县农业农村局的安排和部署下,在全县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广大干群的支持配合下,肥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普查工作小组经过10 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现共普查征集种质资源156 个,分别为粮食作物23 个,经济作物31 个,蔬菜作物73 个,果树作物 29 个(表 1)。
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品种和古老品种资源,如其中具有地方特色品种的有罗家疃小萝卜、长乐小香葱、20 世纪60 年代的“肥东小二洋”花生和70年代的“山东伏”花生等;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果树,如150 多年的棠梨树、200 多年的柿树群和已有120 多年的枣树等。
对于普查征集的156 个品种资源,目前为止已全部完成种子、果实、枝条、块茎、块根的样品材料等上报工作,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时对比入库。
表1 肥东县第3 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肥东县分为3 个综合农业区,即南部圩畈农牧水产区、中北部岗丘农牧林网区、东部低山农林牧工副区。地理生态特点构建了各乡镇区域性种植模式明显。
县域境内,南部波状平原区土质肥沃、水源充足,蔬菜资源丰富,如罗家疃小萝卜、长乐小香葱等;北部岗丘区以豆类集中,如野绿豆、野爬豆等;东部低山丘陵区以果树资源、野生资源种类居多,如200 多年的柿树群、野生草莓等。
3.2.1 工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开发区扩展等,使得区域内的种质资源大量流失。
3.2.2 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种植,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放弃了有些地方老品种的优势,如“肥东小二洋”花生几乎完全被淘汰。
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完善相关种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种质资源保护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明确种源保护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