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20-07-26 03:29刘洋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天游峰德育课文

刘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根据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通过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让两者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要让学生在潛移默化中来实施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道德觉悟。因此,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道德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开展。

一、抓住教材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 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化语文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不是思想品德课堂的延伸,教师在保持语文教学特色的同时,要体现出语文德育的特殊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语文教学目标,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引导和启迪,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联系自身情况,从而形成语文德育的协同发展作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将更和谐,学生能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语文德育教学,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教风。

例如,在《学会合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与人合作的事例,在合作中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表现,有怎样的收获。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会联想到平时运动会、大扫除、联欢会、小组学习等很多合作场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我选我》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学生开展自荐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能够为班级提供怎样的服务,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争当班级图书角的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板报组成员等,这样的活动形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从而培养学生的班级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实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公益心和责任感。

三、重视感恩教育,颂扬中华传统美德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精神。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感染,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而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从小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于是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恩教育。首先,我满含深情地朗读文章,安静的教室里,同学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而后谈起了我年迈而饱经沧桑的父亲,谈起父亲给子女朴素的父爱,谈起我为人父后对父爱的理解,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与我产生了共鸣。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了,他们不约而同都把主题定为关爱他人,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文中流露出对弟弟的关家,如春雨滋养着孩子门的心田,他们的言行也在日益改变.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文化素质培养的关键课程,德育教育几乎是伴随始终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发挥其育人的作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渗透德育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德育上的培养,为素质提升提供保障。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学生的发展过程,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天游峰德育课文
文化遗踪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理解课文的小妙招:比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