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积极心理学”下外来务工子女的生命成长

2020-07-26 20:23王月梅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积极心理学关怀

王月梅

题记: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一、研究缘起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群体的人员往往是低技能岗位的人员,其子女往往随迁就读。我校每个年级都有几十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学习基础往往比较薄弱、缺乏自觉性,思想比较散漫、行为较为自由,等等。对于这一类特殊群体学生,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较简单,甚至粗暴,缺乏精神关怀、生命关怀。“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具有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于是,如何唤醒、弘扬、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渐渐地认为,“精神关怀”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转化、发展、提升外来务工子女生命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描述

小A(性别:男)是我们班的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都因为忙于打工而无暇关照自己的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就是在生活中,小A也处于放任、放纵状态,比如他的衣服可以一周甚至半个月都不见换,更别说完成作业、作业辅导等常规性、细节性等问题了。在全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A是鼎鼎大名,号称学校几大金刚。教育过小A的老师都说,小A就是“朽木不可雕”。

2019年,小A转入了我们班,为此,许多老师还向我“道喜”。但从侧面我也听说,小A的智商可以,就是学习不自觉,作业从来不做,即便做,也是急匆匆地抄(或是抄同学,或是抄网络),有时连抄的痕迹都可以看到。如何转化小A的品格?如何改变小A的学习、生活、生命样态?思来想去,我想,还应该从打开小A的心灵枷锁开始。因为,我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

为此,我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对于小A,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应当尊重、理解、信任、关爱。对于小A的学业,我从来不指望小A课后能花多少时间,因为事实上,小A的日常生活处于一种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因而都力求课堂上将知识讲透。并且更進一步说,小A的主要问题不是学业问题,而是品性、品行、道德、人格等问题,这些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小A 的生命可持续性发展。并且我相信,将影响小A生命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问题处理好、转化好、提升好了,小A的学习样态也能发生根本性的、质的改变。

有了这样的认知,对于小A,我首先尽量拉近和小A的心理距离,尽量走进小A 的内心世界。因而,我经常和小A进行谈心,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从小A的同学再到小A 的父母等。于是,小A和我渐渐熟悉,无话不说。有了这种心灵的沟通,我惊喜地发现,有时候小A同学宁可其他学科的作业不做,但我所教的学科作业他还就不好意思不做。在我的课堂上,小A也听得格外认真。不仅如此,小A在课堂上、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还能主动问我,和我商量。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感受、体会到“精神关怀”的教育力量。

一个中午,一件小事,让我更加欣喜地看到了小A的道德力量的生长。班上的一位学生因为肚子不舒服而突然呕吐了一地,这时我看到班上的许多学生不是捂住鼻子就是捂住眼睛,或者是因为胆小,或者是因为怕脏,都不愿意主动站出来帮打扫。这时,小A同学不吭声,赶紧去教室后面拿了一把拖把、笤帚等大扫除工具,一个人到室外弄了些泥,将呕吐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有学生投来了钦佩的眼光。小A的举动,不仅让呕吐的同学感动,也让全班的同学感动,更让我感动。为此,我决定放大小A的精神,在班上召开班会——“我谈助人为乐”,并且让小A来主持。为此,我与小A两个人一起研究主持方案。小A的主持很成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样的活动,仿佛给了小A的成长平台,让小A 看到了自我的潜质,看到了自我的未来!渐渐地,小A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各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任教小A的老师、小A的家长都感叹,小A真的变了。班里的事、家里的事,小A热心地去做;学校活动,小A不再置身度外,而是积极参加;各门功课的作业也渐渐地自觉、主动完成了……

三、研究反思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注重个体情绪与潜能的唤醒、弘扬,其价值预设与价值承若是“人性本善”或者说是“人性向善”,这不是一种有待证实的事实,而是一切教育行为、教育信念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人性的“善端”或者说是“善的种子”发扬光大。“积极心理学”认为,关怀尤其是精神关怀不仅具有生物学、生理学基础,更具有人性、道德性的基础,能激励个体形成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对于初中外来打工子女,精神关怀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怀外来打工子女的学习,更要关怀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著名积极心理学教育家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一切“契约关系”都必须让位于“关心关系”“关怀关系”。诺丁斯认为,“只有将教育建基于关怀上,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将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转变为“关怀关系”。作为一名关怀者,教师要打开心扉,不仅打开自我心扉,更要打开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扉,要尊重他们,主动接纳他们,与他们进行积极的对话、交往,主动聆听他们的心灵话语,读懂他们的内心诉求。激发他们的道德智慧,开阔他们的心智视野,积极发掘他们人性中的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良善的因素,让他们在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反省中实现道德、品行以及人格的实质性提升,促进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积极心理学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