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 要:美术教育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学科,甚至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美术教育,一方面同其他学科一样培养受教育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更加致力于受教育者人格、情感,以及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础美术教育;儿童美术;人格
一、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片面性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身体。美术教育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学科,甚至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美术教育,一方面同其他学科一样培养受教育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更加致力于受教育者人格、情感,以及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遗憾的是当今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多对素质教育的片面性理解,认为所谓“素质”就是学科本身的主要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孤立的只注重本学科的“素质”,同时就自然的忽略了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人”的培养。据笔者调查和查阅资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尤其是乡镇学校,这种只强调美术技法和知识的现象还是很多。笔者在教育实习的时候参观过一位小学美术教师组织的素描兴趣小组,教室里面摆满了成套的石膏几何体、头像、半身像,以及罐子等常见静物,老师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墙上,既装饰了画室,又为同学们营造了学习素描的良好环境。不得不说这位老师还是非常专业和敬业的,令笔者钦佩。在下面的教学示范中,却让笔者对这位专业而认真的老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有些失望。在教学中,教学对象大多是低年级的学生,内容是写生静物,老师严谨的态度,不容许学生出一点错,老师逐个给每个学生改画,并且交代一定要画像写生对象且结构准确。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觉得很难,并且觉得素描很无趣。这位老师太过注重学生技法的培养,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这里的教学环境很优越,但是在优越的环境教学出发点偏误,只会让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失去了学习素描的热情和信心,时间久了,产生消极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基础美术教育中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教育体制限制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首先,如上节所说,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一致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人的发展,更简单地说注重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努力创造好的结果。基础美术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美术教育更重视人的培养和人存在的问题,然而,事实上,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认清楚基础美术教育的实质性目的,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画的像不像,合理不合理的问题上。教师一般会采用临摹的方法教学,笔者觉得临摹本身是一个必要的教学步骤,但是往往教师就会不自觉被临摹的作品误导,思考得少,自然在引导孩子画画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强迫儿童去向范画上努力,造成一定的心理干预,影响儿童自我心理的阐释和表现,久而久之,儿童主动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儿童对绘画产生消极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和基础美术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相矛盾,不利于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其次,我们知道基础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众多学科门类的一种,它和其他基础学科一样以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这是基础美术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之一。然而,这个目标在不断地扩大,给人造成一种这是基础美术教育唯一目标的错觉。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在经过实践的教学之后,笔者认为很大部分是社会和家长的态度所决定的。很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功利心,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或者以孩子升学为目的,强行学美术或者对儿童作品作些不客观的评价,这是非常普遍的功利性做法。
图1是2017年7月份的一次课上一个儿童的作品,课题是《你最喜欢的夏季水果》。首先在儿童画画前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夏季有哪些水果吗?”有说西瓜,有说桃子,有说葡萄等等。于是老师就鼓励儿童画自己喜爱的水果。这幅作品,笔者认为是非常不错的,儿童夸张的突出她爱吃的水果,把自己和小狗画的很小,色彩鲜艳又不失稳重,并且营造出摘葡萄的欢快场景,表现出儿童内心的渴望。于是,在课堂让,老师表扬了她。课结束后,这个小朋友欢快地跑向自己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听到家长的赞许,可是笔者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画:“今天画的没有上次的颜色好看,你见过黄色的葡萄吗?看别的小朋友画的多漂亮。”显然儿童是答不出家长的问题的,并对家长的问题感到疑惑,更令人难过的是儿童在听到这种评价之后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慢慢地,她会对自己暗示:“以后不能畫家长不喜欢的颜色。”家长对儿童绘画主观的评价,对自己孩子的不理解以及家长急功近利和攀比的心理,让孩子不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法,渐渐地,画面过早出现一些与年龄不符合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赫伯特·里德曾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都存在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们一直在画画。”儿童画大多是指儿童自己创作所完成的绘画,它是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与生活体验,通过用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所画的内容具有内心情感,生活感受,对大自然或现实社会观察的视觉信息。所以,儿童画是儿童生命积极向上的讯息,它应该是自由欢快,轻松自然的;它无所顾忌,没有任何的压力,它是儿童内心世界向外在流露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原始感觉。儿童绘画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绘画符合基础美术教育的所有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儿童掌握画画的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儿童在绘画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儿童绘画还是一项特殊的教育科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儿童绘画具有很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在健全儿童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美术教育方法的简单化
笔者见过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美术教育培训机构里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大多是四至六岁的儿童,老师上课之前拿来很多课前准备的范画,在选定一张范画之后就要求儿童临摹,我们都知道,临摹是美术学习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临摹只能作为引导。但是这里的老师要求儿童和范画的所有内容都一致,不允许儿童添加自己喜欢的事物,儿童的线条总是断断续续,画出的效果总是磕磕绊绊,不连贯,但是就是这样的线条才那么生动,也只有儿童才可以表现得如此自然,而这里的老师却要求孩子们线条平滑,要清晰整齐;色彩上也是一味的要求像范画一样。这节课结束之后,笔者发现,所有孩子的作业几乎都是一样的,如果不写名字真的很难分辨。
事实上这种现象还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社会上的一些儿童美术教育者违背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是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急切的希望儿童画出成绩,让家长满意从而保证生源,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不顾儿童的特点,用成人的眼光和方法指导儿童,只是用单一的临摹方式应付教学,或者什么也不教,随便让孩子画些什么。这不仅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而且不给儿童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更是对美术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理解。久而久之,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甚至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更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情感、认知和人格的缺陷。
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利益的驱使,更是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及儿童绘画特点认识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楠.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