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龙德
(安庆师范大学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手机目前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并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时间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会导致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又称非理性使用手机、手机成瘾,可以导致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是一种行为成瘾或技术成瘾。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4 小时将会导致手机依赖行为。”[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而且对高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非常不利于班级育人环境的营造。面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的管理和建设,对充分发挥班集体在新时代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已展开大量研究,总体而言,主要是从心理学的研究视域切入,以如何通过量表来诊断或者判断手机依赖的程度,并从不同维度,如行为(心理)耐受性、行为(心理)戒断、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来解构手机依赖问题[3],尚缺乏从班级管理角度的探析,本文尝试作粗浅探讨。
为了有效了解目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笔者对所在城市4所高校(1所本科高校,3所高职专科院校)的1 850 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 025人,女生825人。从手机的使用用途、使用时长、手机依赖程度和手机使用对班级管理影响四个维度共设计了58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共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1 850 份,回收1 821份,有效问卷1 652份。
表1、图2、图2、图3 显示,从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长来看,71.3%的大学生平均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达到4 小时以上,平均一天使用手机时间1小时至4 小时之间的大学生占25.8%,不到3%的大学生平均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1 小时以下;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多选题)来看,89.2%的大学生用手机来娱乐,78.5%的大学生用手机来进行人际交往,63.4%的大学生是为了生活方便,不到20%的大学生用手机主要来进行学习;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来看,65.2%的大学生睡前会玩2 小时以上的手机,将近72%的大学生出门不带手机会感到焦虑和恐慌,6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隐形逃课”、在课堂上玩手机不想听课,65.8%的大学生会“一心二用”、边手机刷屏边干其他事情;从手机使用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来看,77.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依赖不利于班级管理,在人际交往、班级活动、学习氛围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表1 调查问卷维度和板块
图2 使用手机时间比
图3 使用手机用途
高校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抓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有序”状态[4]。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班级的思想、组织、凝聚力等方面的建设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人际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所进行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5]。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系统中的工具理性渗透到生活世界从而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要想摆脱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工具理性过渡到交往理想[6]。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是工具理性在现实世界中无节制扩张的最典型代表。大学生缺乏对工具理性的现实批判导致生活世界交往理性的式微。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使得师生、生生关系出现异化,日常生活语言符号受到冷落和扭曲。在问及选择与老师、同学交流方式时,75.6%的学生选择手机网络,通过微信、QQ 交流等,即使个人遇到突发事情和棘手问题时,第一时间选择电话或当面咨询的学生不到40%;在问及大学期间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频次时,55.4%学生选择很少跟老师面对面交流,13.8%选择几乎没有和老师面对面交流过;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选择寻求帮助方式时,只有28.3%的学生会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其中16.8%会以微信或QQ 留言的方式联系老师和同学),47.5%的学生选择会通过手机搜索相关信息。手机的依赖使用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过多地将感情交流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非常不利于现实中理性交往的构建,有些同学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异常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却木讷呆板。
参与意识是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指大学生参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知识、态度、评价和心理等的总称[7]。参与意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手机依赖使得大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意识与热情逐渐衰退。手机终端拥有丰富的资源,俨然已发展成为集学习、工作、娱乐、交流、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大学生整体自控能力较弱,在业余生活耗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占比越来越大,对现实的班级活动参与度越来越低,在高校普遍存在随着年级增长班级活动参与率却反而降低的现象,导致班团组织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班团的组织功能也呈现出弱化趋势。在问及业余时间参与哪些活动时,43.7%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娱乐,有35.3%的学生选择会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会活动来锻炼能力,却只有18.2%的学生选择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在回答如何评价大学班集体活动时,46.4%的学生答案是活动形式俗套、意义不大,25.6%的学生回答是因辅导员强制要求而被迫参加,在活动过中会拿出手机来打发时间,只有15.3%的学生回答是活动很有意义、收获很大。
手机使用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身份构建的重要推手。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对手机媒介的使用和依赖是一种惯常行为,是青年群体一种习惯习得和身份认同的方式[8]。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自我身份认同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是“自我”在“主我”与“他人”对“我”的审视中互动而成的[9]。基于归属认同是大学生逐步产生手机依赖的常见心理诱因。手机因能帮助大学生完成各种角色的扮演和自我本真的实现,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却导致了与班级的逐渐疏离和困倦。现在社会中人们普遍对大学生形象和行为的质疑,也反映出更多的大学生行为偏离了人们的期待[10]。尤其如今95 后、00 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的主体,他们因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特征明显,如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等,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集体归属感不强。在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班级没有固定责任教室的背景下,手机依赖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班级目标和价值观的偏离,对班级的情感寄托逐渐减弱。在调查中68.5%的学生认为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大学业余生活,没有必要参加由班级组织的活动;47.8%的学生对带过自己课程的老师不知道姓甚名谁;87.4%的学生很少或几乎不浏览自己所在的院系和学校的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11]辅导员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不利形势,在班级的管理上要因势而新,从班级的文化培育、队伍建设、有效供给、协同管理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有效促使大学生理性回归生活世界。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理性层面缺乏自我主宰反思,对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不坚定。文化育魂铸德。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目标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2]。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优良班风、学风形成的重要基础。班级文化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良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3]。所以在培育班级先进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现班级育人目标为核心,在班级中营造出活泼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先进的班级文化可以有效涵养大学生的“魂魄”,筑牢其理想信念,促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辩证看待工具理性,从根源上帮助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真正让大学生成为手机的“主人”,不再沦为其“奴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是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为此,要发挥好班级管理对大学生的“他律”功能,通过班级管理的“他律”实现大学生的“自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加强管理队伍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为做到班级的“刚性管理”,在班级管理队伍上一定要抓好“一体两翼”的建设,“一体”就是辅导员,“两翼”就是班干和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好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和朋辈榜样的示范效应。在规章制度上,要做好手机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通过班级的管理和制度的约束,促成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发挥辅导员的正向引导作用。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班级管理育人的成效。在网络新媒体消费时代,辅导员除了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外,一定要学会掌握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有效利用网络话语体系与学生畅通交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因势利导,正面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有效降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帮助解决好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真正成为大学生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引路人。
发挥班干的自我管理作用。班干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一是在班干选拔上要严格把关,尤其是班级的第一批班干,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整个大学期间的班风和学风。要规范班干选拔制度和程序,真正把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硬、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并愿意为同学和集体服务的学生选拔为班干,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班干在班级管理中的骨干核心作用;二是对班干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班干选拔出来后辅导员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强化过程管理,不能任凭班干自由管理班级,学生班干毕竟还是学生,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管理经验欠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辅导员要随时了解和观察班干管理班级情况,及时掌握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业务上要定期和随时进行指导,让班干真正成为辅导员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三是在班干考核上要奖罚分明,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动员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监督,并定期对班干工作进行考核,营造出“能者上、庸者下”的班干选人用人机制,从而有效带领班级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目标。
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党员作为班级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其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带动全班同学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平时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不要因其在组织上入党后放松或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时刻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进行教育管理,一方面在班级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上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关键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在班级的各项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较好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有效利用其在班级事务管理中较强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主动协助好辅导员和班委带领全班同学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发挥制度的约束杠杆作用。手机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坚持“堵”和“疏”相结合的原则,并要广泛征求班级学生的意见,民主管理班级。手机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辅导员、班干、党员和寝室长是制度执行和监督的骨干力量。班级可以成立手机使用自律委员会,尤其要让手机依赖的学生加入其中,做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在“堵”的同时,辅导员要对手机依赖比较严重的学生做好“疏”的工作,多与其谈心谈话,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避免以“堵”造成的逆反心理。根据依赖程度,辅导员协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早日戒除手机依赖。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是对手机的娱乐依赖。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反映班级活动存在着形式俗套、内容单调和受益程度不高等现象,表示课余时间只能通过手机娱乐来寻求精神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供需均衡理论来看,维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稳定发展,必然要“供需协调”,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稳定因素和失衡因素,变“失衡不稳定”为“均衡稳定”[14]。目前高校班级活动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长期处于亚稳定均衡状态,无法持续有效供给学生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育人供给方及时响应进行适应性调整,积极挖掘解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活动育人载体,力求供给的精准性、实效性,确保供需均衡发展。因此,班级活动的设计必须精准聚焦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现实需求,并“寓教育于活动中,寓学习于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作用。”[15]在具体开展每项班级活动时要把握好四个维度,一是要注重活动的质量,避免活动庸俗化、过度娱乐化和追求形式化,要保证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保证大多数同学的收获度;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针对95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要让班级活动形式新颖、喜闻乐见,要让思想教育、政策宣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更加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班级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多开展具有竞争性质的班级活动,分组或以寝室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如体育、文艺、演讲、辩论赛、素质拓展等活动,获取内心荣誉成就感的竞争性活动最易激发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让人人都成为活动的主角,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活动中人人要谈感受、人人要谈体会、人人要谈收获。
班级管理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单靠辅导员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协同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大学生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16],父母的自律会无形中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辅导员要重视家校合作,尤其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一定要通过电话、走访和约谈家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如有必要让学生接受心理治疗,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协同各任课教师做好课堂教学上的手机管理,并互通信息、交流意见,共同做好管理教育。通过构建辅导员、家长、任课教师“三位一体”的校内外班级管理模式,共同解决好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共同引导好大学生回归常识、回归学习、回归课堂和回归梦想。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7]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班级管理是辅导员育人的主阵地。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学生手机依赖为“切口”探索出班级管理育人的新模式,坚持立德育人,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出班级管理育人的功能,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引导大学生回归理性交往,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关键的第一粒扣子,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