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郑文慧
(池州学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2019 年12 月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疫情的发展,各地相继停工、停业、停课、限制人群密集性活动和场所的开放以及在各处建立病毒检疫站等。疫情波及安徽省所有地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90例。各市疫情严重程度不同,合肥、蚌埠、阜阳三市疫情最为严重,宣城、黄山、池州三市疫情相对较轻。
疫情的突然降临,干扰了经济增长的节奏。各研究机构、学者等纷纷对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冲击进行分析和评估。中国央行发布的《2019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和向好趋势是没有变化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模型预测,根据疫情结束的时间不同,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应在5.3%~5.9%之间。梁启东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六个特性,分别是独特性、不确定性、差异性、波及性、外部性和持续性。从短期看,外部冲击一定会给经济增长造成干扰,甚至阻断某些行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娱乐业);但长期看,不会阻断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不会使中国经济严重失衡[2]。杨鹏、黄旭文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广西省的经济影响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对广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产生明显冲击[3]。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唐文进、廖荣荣、刘静(2009)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目标层面,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二是政策传导层面,包括微观经济主体渠道和宏观经济渠道[4]。张文斗、祖正虎、许晴等(2014)从微观、供需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突发大规模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关联关系,总结了突发大规模疫情的特点及其影响经济的途径[5]。
综上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特征和作用机制方面,证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但不同地区的疫情状况不同,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持续时间不同,并且不同行业的交易周期、交易的决策周期、交易转移的可能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同行业的抗外部冲击能力具有差异。因此,本文从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行业抗冲击能力两方面分析,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安徽省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差异性,为政府扶助相关行业提出政策性建议。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行业的冲击影响,首先要分析疫情对经济、行业冲击的主要效应情况。大部分研究均认为,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强度是疫情影响的主要变量。社会经济受疫情的冲击影响是全方位的,人们出于对生命的珍惜而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会减少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为了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惯常秩序被公众和政府采取的办法与控制措施打破,对正常运行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公众和政府采取的办法与控制措施的力度、持续时间不仅受疫情的影响强度的决定,还受持续时间的影响,因此,社会经济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程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安徽省按照县(市、区)总病例数、新增病例数、本地病例占比、聚集性疫情起数等情况,以县域为单元,将全省县域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在不同级别疫情下政府采取的管控措施不同,公众的日常行为方式也不同,行业影响的波及范围及其影响程度也不相同。疫情主要从行为、心理、消费、出游、工作(教育)等方面对公众造成影响。一些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会受到公众对不同级别疫情的反应和政府的相应控制措施的作用,且对不同的行业其作用也不同,如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接触,会对餐饮住宿业、娱乐业、旅游等产生负效应,同时又会对在线教育、短视频、游戏等具有正效应。公众及社会的不同反应对不同行业的效应如表1 所示。
表1 公众与社会反应对不同行业产生的效应
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强度。疫情冲击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每个行业的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对行业的直接受损害程度以及疫情后行业恢复的情况。而经济体系的行业结构和行业抗冲击能力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系对疫情冲击的承受能力大小。在短期内,经济体系的行业结构是不变的。行业对于疫情冲击的承受能力取决于该行业的交易结构以及反应能力。
综上,在分析疫情对各地区经济影响时,将变量选择分为疫情影响持续时间、疫情严重程度、行业结构和行业承受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行业的承受能力主要包括行业的交易结构和反应能力。行业的疫情影响持续时间(T1)以疫情开始至该行业全面复工复产的时间长度表示;疫情严重程度用累计确诊病例数(N)表示;行业结构变量(ω)以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行业的承受能力分别用行业的交易周期(T2)、行业的消费决策周期(T3)以及交易转移指数(τ)表示,根据行业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行业交易周期是指一个行业完成订单周期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以月为单位计算;行业消费决策周期是指消费者参与一次既定交易所需要的平均决策时间;交易转移指数表示在一次交易完成后,买方能够从某一卖家转向其他卖家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越小,则交易转移指数越小。交易转移指数与商品供应链牢固性、行业垄断能力以及商品品牌知名度成反比。
结合吕本富、佟仁城[6]关于行业交易周期、消费决策周期和交易转移指数的研究,根据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T1、T2、T3和τ进行估算。如下表2所示。
表2 行业疫情影响周期、交易周期、消费决策周期和交易转移指数
首先分析各变量对经济影响的情况,疫情影响持续时间T1在诸多变量中起主导作用,且与疫情严重程度N 成正比关系,疫情影响持续时间越长,疫情影响的行业范围越广、影响程度越深。若T1>T2>T3且交易转移指数τ 越大,行业受影响越大;若T3>T1>T2,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不是很严重,由于决策周期较长,短期的需求影响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进行补偿性释放;若T2>T1>T3,该行业受疫情影响很小,甚至不受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在不考虑行业间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将行业疫情影响周期、交易周期、消费决策周期的周期差采用指数平滑法处理[7],建立疫情对各市经济影响的分析模型:
其中,yi为疫情对i市经济的冲击大小,ωij为i市行业j的结构情况,T(j)i1、T(j)i2和T(j)i3分别为i市行业j的影响周期、交易周期和交易决策周期,τij为i市行业j 的交易转移指数,Ni为i 市的累计确诊病例数,k为行业数量,α为平滑系数,δ为常数。
行业结构系数以2018年全省以及各市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确诊病例数N 用全省首次“清零”日,即2020年3月9日各市累计确诊病例数表示。同时,根据行业疫情影响周期、交易周期、消费决策周期和交易转移指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从疫情对行业的冲击情况、疫情对各地市经济冲击情况以及各地市受疫情冲击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
(1)疫情对行业的冲击情况方面:从全省来看,各行业受疫情冲击程度差异较大,结果如图1 所示。从图1 结果可以看出,娱乐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三个行业受疫情冲击最大;批发零售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疫情影响一般;金融业、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受疫情冲击很小。可见,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交易特点,具备的抗疫情冲击能力大小不同。
(2)疫情对各地市经济影响方面:从整体来看,由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以及病毒的传播、感染能力之强均为罕见,因此,疫情对各地市经济的影响均较大。疫情对各市经济冲击大小,主要受各市疫情严重程度影响,也受各市的经济结构特点影响。疫情对各地市影响的具体情况如图2 所示,可以看出合肥、蚌埠、阜阳以及安庆受疫情冲击严重,亳州、芜湖、马鞍山、宿州、六安、铜陵、淮南以及滁州受疫情影响较严重,而淮北、池州、黄山和宣城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
图1 不同行业受疫情冲击情况
图2 各市经济受疫情影响情况
(3)各地市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差异方面:从整体上看,各市的娱乐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三个行业均受冲击较大,但由于各市经济特点不同,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各市各行业受疫情冲击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性。选取各市受冲击最大的前五个行业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市受冲击最大的五个行业主要集中在体育娱乐、旅游、餐饮住宿、对外贸易、批发零售等行业,但排列次序存在一定差异。以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一为例,池州和黄山是旅游业,而其他市均为娱乐业。另外,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地域分布也具有一定差异,如农业受冲击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
表3 各市受冲击最大的前五个行业
(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各地市经济的影响均较大。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强度是造成经济影响的主要变量。疫情从心理、行为方式、出游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工作(教育)方式等方面影响公众和社会,进而对经济造成冲击。而经济体系的抗疫情冲击能力由行业结构和行业交易特点决定,且各市疫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市各行业受疫情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
(2)从行业受疫情冲击情况来看,娱乐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三个行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从各市经济受疫情冲击情况来看,合肥、蚌埠、阜阳以及安庆受疫情冲击严重,而淮北、池州、黄山和宣城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各市的主要受冲击行业类型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市的各行业受疫情冲击大小也不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损害是全方位的,各地市受疫情的影响存在差异,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行业交易特点,把行业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疫情对行业的损害程度很深且在疫情以后很难补偿,如娱乐业、餐饮住宿、农业等;第二类是疫情期的损害程度虽然很深,但其损失能够在疫情后得到一定恢复,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第三类是疫情带来新的增长机会,从灾害产生的需求中受益,如从事在线教育、短视频等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此建议政府的扶助政策遵循以下原则:
(1)各市应该根据自身疫情情况以及经济结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灵活地制定经济扶助政策。
(2)对受灾最深的行业不仅需要政策扶助,还要有相应的直接补贴。可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面向行业一线提供培训、帮助企业“带货”,在精准帮扶、个性化指导等方面深度着力,有序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3)政策性财政补贴应充分考虑在疫情控制过程中具有重大贡献的行业,对那些具有重要贡献的行业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还要关爱弱势群体,如农民工,要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