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物保护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

2020-07-25 08:13陈曦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静压外墙

陈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1 工程概况

杨浦区机关老行政办公楼位于杨浦区西南角,惠民路与怀德路交叉口。原建筑始建于1927年,建筑平面呈“凹”形,东西向长132m,南北向长28m,地上5 层(局部6 层),总高17.1m,有局部地下室,建筑面积8207m2。改造后的建筑立面效果见图1。

图1 改造后建筑效果图

2 结构现状及加固改造方案

原建筑由4 栋单体组成,均为内框架砌体结构,单体之间设置防震缝。外墙厚度为762~229mm,沿高度逐层减小;楼盖形式为密肋楼盖,肋高152mm,肋间距305mm,板面厚51mm;基础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基加木桩,桩径203mm,桩长8.53m。根据抗震鉴定报告,房屋整体向西、向南倾斜,部分角部实测相对倾斜已超过7‰,超过砌体房屋倾斜率4‰的限值。南侧中间偏西区段外墙出现严重的开裂损坏,裂缝发展有恶化趋势。混凝土构件内大部分钢筋已开始锈蚀,且部分构件钢筋碳化严重。由于结构年久失修,既有建筑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办公需求,因此,采用了保留建筑外墙、内部结构整体托换的加固改造方案。

3 关键技术路线

原建筑内部结构的整体托换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结构体系的转换过程,因此,在设计时如何充分利用原有结构实现新、旧结构体系分步转换及协同作用,即如何协调内部旧结构拆除与新结构重建的矛盾,是本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内部结构整体托换

保留外墙进行内部结构托换(换胆工艺)是本工程的核心,主要分3个阶段:外墙加固→基础托换→上部结构托换。施工过程中须加强监测,如进行外墙测斜、沉降监测、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等,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3.1.1 外墙加固

外墙由普通烧结砖砌筑,主要损伤表现为墙面粉刷空鼓、起皮,部分粉刷层脱落,水迹严重,有开裂情况。对开裂的外墙先进行压力灌浆处理,并铲除原有墙体内粉刷,将灰缝剔除至5~10mm,用钢丝刷清理残灰,吹净表面,洒水湿润,喷洒界面剂(纯水泥浆)砂浆强度大于M10,采用喷射法施工,砂浆厚度为35~50mm,内配φ6mm@200mm 单层双向钢筋网片,设置扶壁柱【1】,外墙加固做法见图2。

图2 外墙加固做法

3.1.2 基础托换

新建基础形式采用梁筏+锚杆静压桩,锚杆桩截面尺寸为250mm×250mm,桩长17.5m。筏板底面置于老基础顶面之上,在外墙上切割400mm×400mm@1500mm 的孔,将新结构与外墙浇筑在一起【2】(见图3)。为避免连续大面积开挖引起的外墙失稳,应采用小挖机+人工配合的方式进行分段开挖,施工段长度控制在15~20m,一段基础施工完毕后,再进行下一施工段开挖。锚杆静压桩施工时应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措施。

图3 基础剖面示意图

3.1.3 结构托换施工次序及主要工况验算

结构设计时将新、老结构的梁、柱平面位置完全错开,这样,在施工时无论是新结构还是保留部分都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单元。施工次序及主要工况如下:基础托换→施工1、2 层支撑(工况1)→拆除原2 层梁板(工况2)→施工新2 层梁板(工况3)→施工3 层支撑并拆除1 层支撑(工况4)→拆除原3 层梁板(工况5)→施工新3 层梁板(工况6)→施工4 层支撑并拆除2 层支撑(工况7)→拆除原4 层梁板(工况8)→施工新4层梁板(工况9)→施工5 层支撑并拆除3 层支撑(工况10)→拆除原5 层梁板(工况11)→施工新5 层梁板(工况12)→拆除屋面梁板(工况13)→施工新屋面梁板(工况14)→从上而下拆除老结构及临时支撑(工况15)。施工期间主要受风荷载影响,取10a 期基本风压0.40kN/m2;地面粗糙度C 类;体型系数迎风面0.8,背风面-0.6。选取8个典型剖面,按照图4 的平面模型进行施工工况模拟验算,控制性工况为2、5、8 、11、13 工况,取包络结果作为柱间支撑设计依据,支撑截面采用2∠63×5(热轧等边双角钢)。经计算,工况2 下结构顶部位移最大,位移值19.01mm,为结构总高的1/900,所有构件强度均满足要求。

3.1.4 原结构无楼板承载力复核

内部结构置换过程中,柱间支撑与原有梁柱形成了2 道抗侧力防线。当结构遇到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如强台风,支撑体系作为第一道防线率先屈服,水平力将传递给原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原结构在楼板拆除后的水平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经计算,95%的构件配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可见由支撑-原结构形成的抗侧力体系具有较高的安全度。

3.2 新老结构沉降差的控制

老结构拆除后土体回弹,新结构建成后土体重新压缩,新、老结构的重量差别导致沉降不一致,必然存在沉降差。通过控制新结构的最终绝对沉降量,间接控制沉降差。具体措施为:(1)采用补偿式基础(见图3),在±0.00 处设置架空板,减轻基础自重,减小附加压力;(2)采用锚杆静压桩减小沉降量。经计算,最大沉降量仅为27mm,外墙与相连内部结构沉降差4mm,满足规范要求。

3.3 外墙与新结构的可靠连接

外墙自重通过自身传递给原墙下条基,所以,外墙与新结构的连接主要考虑水平力的传递。考虑到结构超长,新建筑分为3个结构单元:W 区、S 区及E 区,采用刚度大、水平位移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见图5。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Ⅳ类场地【3,4】。经计算,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约1/2000,极小的层间位移降低了连接处的内力,使节点设计变得容易。根据前文3.2节,本工程总沉降量与差异沉降都比较小,因此,外墙与新结构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典型连接节点见图6。

图4 施工次序及主要工况

图5 新结构模型轴测图

图6 外墙与新结构典型连接节点

4 结语

本工程是对文物保护建筑的加固改造,技术条件复杂,采用了保留外墙、内部结构整体托换的设计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施工次序的合理设计以及主要工况验算,可以保证结构整体托换的安全可靠,目前新大楼已投入使用;2)采用锚杆静压桩及补偿式基础将新、老结构的沉降差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

3)新结构采用刚度大、水平位移小的结构形式,保证外墙与新结构的连接可靠。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静压外墙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静压托换桩在某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超精密液体静压转台装配技术
一种基于空气静压支承的自调心装置
外墙保温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