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思考

2020-07-25 03:47江苏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孙秀春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童话想象文本

江苏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 孙秀春

童话这种文学题材能够直观地反映儿童的精神世界,也是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样式,能够引起儿童心灵以及情感层面的共鸣,而且童话也是中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在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比较关注学生的朗读表演以及课堂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朗读的整体关照;表演时只关注其表,并未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语言,形成更深层面的感悟;课堂评价也局限于文本范围之内,并没有立足于文本实现对生活的扩展。所以,笔者认为,针对童话教学,首先需要准确把握童话文本的典型特征,使学生不仅能够解读故事内涵,也能够从中探寻故事创作密码,这才是以语文的方式学习童话。

一、基于课后练习,确定童话教学目标

每一篇课后的思考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更是组织教学的有力抓手,其中所展现的是这篇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也能够与语文要素以及单元训练目标相吻合,圈定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生长点。所以,针对童话的教学,教师需要从课后习题中提炼出关键元素,然后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以教学《去年的树》为例,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从中读出鸟的心情变化。这一要求点明了童话文本具有故事性这一特点。学生在朗读时也要聚焦情节的转变,并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且也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其表达能力。课后第二题与第一题密切相关,需要学生能够立足于朗读触发想象,借助文本语言深入鸟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理活动”。这种习题的设计与编排落实了有效的读写实践,具有丰富的语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教师要设计常规教学目标,还需要调整教学核心目标,指导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而这一设定正是源自课后习题,既直观地展现了童话文本的基本特征,也观照了文本所独有的教学价值,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方法。

二、基于文本内容,开展童话阅读活动

在低年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丰富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有趣,具有典型的口语特征,同时,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角色形象鲜明突出,这些典型特征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助于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1.组织学生读读讲讲

最初的童话实际上来自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而学生们对于童话故事的了解大都开始于听觉,然后才是读故事、讲故事,而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对童话产生本能的喜欢。所以,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过程中的现实需求,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带着感情阅读童话故事,然后将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例如,《咕咚》这篇童话故事生动曲折,充满趣味,刚开始出现的角色是一只小兔,当它听到“咕咚”一声之后,不知为何物,害怕得撒腿就跑,在路上遇到了其他小动物,它们也不明原因紧跟着跑(此时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木瓜掉到水里,竟然是虚惊一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读好故事,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需要注意展现小动物紧张的心理,表达情绪。这样的教学与小学生的认知以及接受能力相吻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讲故事的兴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忽视童话故事所具有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致使其教学价值大幅缩减,而读童话、讲童话这种方式是勾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举措,使学生也能够在这种直觉的影响下,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意愿。

2.引导学生猜猜说说

微童话的典型特征在于篇幅短小,几乎每一句话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语句表达也具有突出的跳跃性,能够为每个阅读者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微童话的典型特征,选择恰当的时机“暂停”,这样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完成对空白情节的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必然能够使童话学习多姿多彩。

例如,《小马过河》这篇童话讲述的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在过河前听到松鼠和老牛的话之后,不知所措,于是回家问妈妈。通过学习这个童话,学生知道在遇到问题时,首先需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而且要有主见,不能偏听任何一方。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创设悬念,引导学生自主猜测、自主补充。笔者根据文中老牛的话,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小马心里是怎样想的?它是否敢独自过河?在听了松鼠的话之后,小马又会怎样?它究竟是要过河,还是不过呢?这一连串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渴望以及阅读期待,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

针对童话的教学,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文本为载体创设故事悬念,引导学生自主猜想、自主补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也能够为童话学习带来无限的乐趣,虽然方式简单,但是更具有实效性。

三、丰富想象体验,理解童话故事本质

童话教学的核心要素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文本中的丰富想象”,这也是童话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更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本主题的有力举措。教师应结合多元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使其主动走进童话世界,体会童话独有的魅力。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1.基于童话情节,引导阅读想象

在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童话情节开展阅读想象,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种子的内心独白,自主在脑海中架构这幅美好场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聚焦种子的转变历程,再次放飞想象,感受种子在不断转变过程中的不同态度:第一次转变渴望努力生长;第二次转变渴望成为一棵能够“跑”的树;第三次转变是实现愿望时的惬意之情;第四次转变想象年老时挺直腰背时的艰辛;第五次转变是在阳台上感受温暖舒适的阳光。每一次不同的转变都生成了不同的想象,教师在促使学生和文本展开深度对话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2.组织表演体验,引导阅读想象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则童话以两只小蟋蟀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提示语,不仅直观形象地描绘了红头心情的变化,也对青头的动作以及神态做出了生动刻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安排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放飞想象,还能够同步感知红头和青头内心的变化。学生在朗读时要聚焦提示语、关键词以及标点符号等,这样才能够真正深入触及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丰富性以及变化性。当学生具备了深层想象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再结合课本剧的形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童话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童话所蕴含的主题内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借助插图拓展,引导阅读想象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也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是美观,也能够填补文本语言的空白,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聚焦插图,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一块奶酪》这则童话中的辅助插图对应的正是文本第12自然段的故事情节,也就是蚂蚁队长命令小蚂蚁吃掉这块奶酪渣的场景。观察插图时,要聚焦蚂蚁队长,还有其他小蚂蚁的不同神态,想象它们此时的内心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丰富文本内容,也能够使学生对蚂蚁队长的行为感到敬佩,还有助于其深化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人物形象的界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童话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秘钥。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带着一颗童心,也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共同走进童话世界,才能为其呈现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童话的引领下深入了解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习得语言、生发智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把握童话的典型特征和单元教学要求,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和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童话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童话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午夜童话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