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0-07-25 03:47山东滨州实验学校郭芳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形式深度法治

山东滨州实验学校 郭芳芳

深度学习既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发现与探究。这就说明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自主构建知识并能够在迁移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透过基础理论知识发掘本质内涵。传统意义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文本内容的探索不够全面,造成学生的学习不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锻炼,知识运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整合教学资源,唤醒学生学习内需,促使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生态环境创设启动深度导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不是被动习得,而是主动构建获得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在一定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对知识进行主动筛选、提炼、归纳,经过精细化处理,学生的思维认知才能得到快速提升。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有助于学生快速构建起知识体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境,给学生以更深刻、全面的感知。情境创设形式需要根据学科特性做出相应设计。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为了拉近学生认知与学科教学的距离,教师可以创设冲突情境。人的思维常常会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束缚,这就是所谓的固定思维,了解了一个知识点后,面对新的知识,学生依然运用旧有思维进行思考,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不妨设置一个与学生认知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启动学习探索。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时,教师给出一则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王和小伙伴们相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但小王因为闹肚子,所以没有去成,其他的小伙伴们在打游戏过程中被家长和班主任抓到了,他们不仅要在学校大会上进行检讨,还要承担班级一个星期的卫生清洁工作,这时小王非常庆幸自己没有按时去网吧,看来说话不算话也是有好处的。”案例展示出来后,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探讨,说话算话到底对不对?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说话不算话的经历?这样的导学形式是十分有趣的,学生议论纷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展示的案例与学习内容存在矛盾,要想顺利解决矛盾,学生必须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着手。教师巧妙借助情境创设,顺利完成教与学的链接。

创设情境时,切准学生兴趣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对导入感兴趣,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教师深知这一点,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激发点,从生活着手进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二、多维有效互动促进深度合作

新课改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教学形式,也为合作互动的生成提供了土壤。但在实践运用中,合作互动存在诸多问题。如互动流于形式,合作具有区域局限性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有效互动,拓展合作维度成了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从互动主体上考虑,互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参与其中。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增加课堂活跃度。其次,教师要从互动形式上进行改进。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这是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但教师常用的前后左右的分组形式无法实现优劣互补,教师不妨事先进行异质分组,将学生进行交叉分配。这样既丰富了分组形式,还能促进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在学习《当冲突发生》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冲突,教师给出几则常见的冲突形式,如不小心弄脏对方的衣服、语言方面的冲突、嫉妒别人成绩好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该采用何种方式解决,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为此,教师让学生进行选择,经历过相同冲突形式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组,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讨论形式,每组人数虽然不一致,但学生的探讨热情高涨,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冲突发生的原因,解决冲突的思路和方法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打破传统分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和组友,这样自由化的选择很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身心完全放松,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快速习得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碰撞。互动形式多元,教师在执行时,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对不同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指导点拨,深度合作的效度便凸显了出来。

三、项目专题研究完成深度思考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动态化的特点。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运用更加多元、灵动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项目专题研究是指对社会热点问题、现实生活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度研究。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简约、高效,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当然项目研究的主题不是随意指定的,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探索,很快触摸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核心区域,知识认知快速完成升级。

在学习《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时,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农业与人类的关系。为此,教师设置农业专区,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了相应“岗位”。如有的学生是农业科学家,专门负责研发粮食;有的学生是种植业主,主要负责种植各类农作物;还有的学生是水产业主,专门负责水产品的养殖。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分工结束后,教师让不同岗位的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将其职责范围内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笼统的,这时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深处延伸。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最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从文本学习内容出发,进行趣味化设计。学生在角色演绎中,深度思考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对项目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短板,便及时采取问题导思的形式进行弥补。学生只要顺着教师的某一问题进行思考,自然能够抵达思维深处,顺利解决问题,完成深度思考。

四、学习总结归纳形成深度延伸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指出:“提升学科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运用中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要想凸显学科特性,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抓住教学生成契机,调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学法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学习总结归纳的内容是多元的,教师可以对文本知识本身进行反思,也可以对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展开归纳,更可以对整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小学阶段,学生既缺乏总结归纳意识,也缺少方法指导。这时教师就要发挥积极作用和价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当学生具有了总结归纳的意识,课堂教学成效就能突显出来。

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后,学生对各类民间艺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了夯实教学成果,教师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阐释出来。对小学生来说,知识梳理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将其整理了出来。大部分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仍然有个别学生不知如何梳理。这时教师进行方法指导,给出思维导图形式,让学生进行借鉴,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他们的切入视角是独特的,有的学生给出具体保护民间艺术的方法,有的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学习总结归纳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十分明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学生思维、教师思维和文本内容之间相互交融、碰撞,产生的教学成果是丰富的。课堂教学无论如何完美,总会存在缺陷,但只要经过深度反思、总结、归纳,学生的思维维度便能得到延伸,对知识的认知也会得到质的飞跃,这就是总结归纳的价值所在。

深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思维,更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心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知识难度系数进行划分,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基础认知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探索,体现鲜明的现代教学核心价值追求,完成现代课堂构建。

猜你喜欢
形式深度法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小议过去进行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