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陆锦华
教学内容:
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2.能抓住一些具体、生动的语言,将故事讲述得较为具体。
3.通过迁移运用,展开想象,能将一句话拓展为一段话。
4.领悟故事中蕴含的与人相处的道理,即“做事不仅要有美好的愿望,还要对别人有用。”
【目标设计意图:“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核心概念,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读写技能、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第二、三学段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虽然没有设单元导语,但同样在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有“语文要素”的明确指向。《风娃娃》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根据提示讲故事”的要求,提示包括“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这三句话和相应的三幅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展开的。第一条是指向“能讲这个故事”,第二、三条是指向“讲好这个故事”,第四条是在学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基于“语文要素”进行学程设计。基于“语文要素”的学程,其内涵是在“语文要素”的指引下,为达成学习目标,学生所经历的语文学习过程,包括准确的语文学习目标、适宜的语文学习内容、有序的语文学习步骤、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适度的语文学习时空。基于“语文要素”的学程是落实教材“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生长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娃娃》的第一课时,学习的效果怎么样?老师来考考大家。
2.出示学习单:
答案预设:(来到田野)吹风车——(来到河边)吹船帆——(来到广场)吹走风筝——吹跑衣服——吹折小树……
3.概括得很准确,奖励大家看一段根据这个故事制作的动画片。
【设计意图:这一学程板块是为“能讲故事”这个学习目标做基础性铺垫的。按顺序说的要求,能使学生把故事讲得更有条理。泡泡图中的要求,能在提升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清晰的情节记忆。看动画片这个环节之所以安排在这个学程的最后,而不是之前或是第一课时中,一是为了保证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敏感性,不至于让动画先入为主,二是为接下来的学程中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具体生动”做一定的准备。】
过渡:看了一遍动画片,大家对这个故事的印象更深刻了,现在能不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呢?老师送大家一个法宝——“思维导图”。
先把这几件事分成两类,你打算怎么分?(答案预设:做好事、好心办坏事。)
【设计意图:将故事分成两类,能进一步明晰讲述的条理,为接下来讲故事的层次感做进一步铺垫。】
1.我们先来看“做好事”这部分。
风娃娃来到田野(出示“田野”的词卡)——谁能根据故事情节,把接下来的这些图片和词卡依次放好?(图片包括三幅简笔画:抽出很小水流的风车、快速抽水的风车、喝足了水的秧苗。另一张词卡为“使劲”。)
2.学生摆放词卡和图片,摆放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放?如有错误,学生自主调整。
3.师提炼:这段故事先讲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然后讲风娃娃“怎么做”“结果怎样”。(板书)
4.这段思维导图提炼了主要内容,能帮助记忆大体情节,但要讲得生动、有趣,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红色的文字(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重点文字用红色标注。包括:慢慢、断断续续、深深地、鼓起腮、飞快、奔跑着、哗啦哗啦、笑着、不住地点头。)
5.学生练读,重点品味加红的字。
6.如果能加上动作,一定能让你的故事更生动。
7.学生自主练习、讲述。
8.老师让这些文字躲起来,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具体地讲一讲吗?
9.学生练习讲述这部分内容。师生互动点评,现场提升。
【设计意图:从这一学程开始,学习目标重点指向“讲好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了。对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讲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但有的同学讲得好,有的同学讲得平淡,其中的关键是缺乏有效的“学程引领”。图画加词语式的概括是理清故事情节顺序,红色文字重点品读,加上动作进行讲述是为了达到“讲得更具体生动”的目标。在这里,学习的步骤是有序推进的,学习的方法是适合“儿童”的。】
1“.吹风车”的故事,大家讲得很好,你能按同样的方法来学讲“吹船帆”的故事吗?
2.出示学习单。
3.逐一完成学习单中的学习任务。师生互动提升。(其中,词卡为“河边”和“用力”,图片为“船工吃力地拉船”和“收起纤绳表示感谢”的简笔画。
【设计意图:“有序的学习步骤”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这种秩序感来建构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教师再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再完成。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如同教师的提线木偶。而整张“学习单”的出示,彻底改变了这种“一问一答”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领悟到,对于某个相对集中的学习目标,要用怎样“恰当的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达成。长此以往,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习单”中特别注明了本学程的学习时间,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
过渡:听了这些话,风娃娃不禁有点得意,心想——(引读)“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1.一得意,一骄傲就容易犯错,故事也就要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引说——他吹走了风筝,吹跑衣服,吹折了小树。(把“风娃娃的贴图调转一个方向,同时把“吹走风筝、吹跑衣服、吹折小树”的贴图出示。)
2.这几件事,哪一个是重点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3.读重点写的“吹走风筝”部分。
4.吹风筝是重点写的,另两处是略写的,这样,故事读起来就有了变化,也留给大家更多想象的空间。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
5.出示学习单。
6.文中有个省略号,想想,风娃娃还有可能好心办了什么坏事呢?你可以选择详细地说,也可以选择简略地说,如果是选择简略地说的,有个要求,要像故事中这样至少说两件不同的事。
【设计意图:本学程继续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展开。讲好这个故事,除了能充分利用课文原有的语言,为讲故事所用,还要能借鉴课文的语言形式,将故事讲得具体、生动。这个目标,对于本课教学来说并不难,因为“吹风筝”这段内容的表达形式和前文是一样的,也是板书中概括出来的“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在学习单中,这个学习方法的小诀窍是通过泡泡图进行提示的。】
1.风娃娃做了这么多讨人厌的事,大家纷纷责怪他。听到人们的责怪之后,风娃娃(引读)——不敢再去帮忙了,他委屈地在天上转着、想着:我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2.是啊,为什么呢?
答案预设:(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3.同学们真的都懂这个道理了吗?老师来当一回妈妈,谁来当风娃娃,把你今天遇到的事和我说一说?
(师生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注意这几个对话环节:一是,当孩子说被人们责怪了的时候,要追问“究竟做了什么事,被人责怪”,点明这些事都是人们不喜欢的,不希望看到的。二是,说清楚了被责怪的事后,要继续追问“你有没有做了什么事,受别人欢迎的”?点明这些事对别人有用,所以大家都欢迎。三是,引导思考,原先做的那些被人责怪的事,如果怎么做,就变成受人们欢迎的事了?)
4.现在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吗?先自己练讲一遍,再展示。
5.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要表达的道理,显然不是很难懂,不需要在文字表达上做深入的,过多的辨析。道理是用来指导行为的,而这一学程正好可以通过“换一种方式”,即表演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既达到“指导行为”的目的,又锻炼了“讲述故事”的能力。】
附:课堂板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