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亮明
摘要:林下中药材种植是一种复合型、立体型经营模式,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既能提升林分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又能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增加山区林农收入。柯村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为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林下中药材种植;现状;发展;黟县柯村镇
1 重大意义
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是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不砍树、也能富”的目标,对维护生态安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增添乡村发展活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优势突出
2.1 地理环境独特
柯村镇位于黟县的西北部,处于三县交界处,东临美溪乡,西南连祁门,北接石台,距县城51公里。镇辖8个行政村,59个村民组,6 745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境内有柯美线、柯雷线及环乡公路,交通便利。
2.2 林地资源充足
柯村镇辖区生产用地总面积130 847亩,其中林业用地117 435亩、辅助林业生产用地13 412亩。境内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是我县的重点林区。特别是2002、2005年实施的2 589亩退耕还林地,利用率极高。充足的林地资源为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3 自然气候适宜
2.3.1 气候
柯村镇地处东经117°38′-118°06′,北纬29°47′-30°12′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分布均匀,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8摄氏度,年无霜期为214天,年均降水量1 686mm,年均蒸发量1 231.5mm,相对湿度为78%,日照时数1 815.7小时,日照率为41%,年辐射总量为108.4千卡/cm2,是不可多得的中药材最佳适生区。
2.3.2 水文
该镇地处黄山山脉西南部,是青弋江和秋浦河的分水岭,是青弋江水系和秋浦河的重要发源地。境内主要河流有柯村河(石云河)、漩溪河等,水源十分充足。
2.3.3 土壤
镇内土壤分布以黄红壤、山地黄壤为主。另从县城中部至西递、北部宏潭至柯村,分别有一条石灰岩带镶入,范围较少,但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其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石灰土等。由于柯村镇山区面积较大,坡度普遍较大,长期受雨水淋漓和冲刷,土壤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形成了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海拔300-500m一般以黄红壤为主,500-800m以山地黄壤为主,800m以上多为高山草甸。受降水的影响,土壤发育的层次分明,在较为完整的植被的影响下,土壤的肥力较高。因此,该区最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2.4 原生中药材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及气候优势造就了林区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柯村镇林区分布有各类中药材上千种,其中植物类药材上百种,是中药资源密集区,具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最常见的有覆盆子、重楼、黄精、前胡、白芨、金银花等几十种,为开展林下人工种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2.5 林业政策有利
黟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种养殖产业发展,近几年来连续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着重针对中草药种植实行每亩1 000元补助。林业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发展。目前退耕还林林种树种调优每亩补助400元、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每亩95元补助等政策都已经实施。这些都为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比如,种植用林地的砍灌、清林等工作不需要重复进行,借助森林抚育项目即可完成。
3 基本现状
近几年,柯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新常态林业发展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大胆实践和摸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其成为山区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林农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目前,全镇林下中草药种植势头强劲。已发展各类中草药种植基地4个,面积达800余亩。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胡门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
主要采取按照“统一土地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按股分红”的思路,由合作社统一实施种植、管理以及销售,农户提供林地,农户和合作社一九分成的形式,涉及30余户。目前已经投入60万元,分别在天然幼林、杉木林、退耕还林等林下栽植各种中药材300余亩,主要有黄精、前胡、白芨、覆盆子、重楼等。
3.2 柯村智胜农场中药材种植基地
主要采取农场+农户的形式,农场在自身发展林下种植的基础上,把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采取由农场提供种子、技术以及收购的抱团发展方式。另外,该农场对有栽植意愿的贫困户实行免费发放种子、免费提供技术等措施。目前已经投入30万元,总发展面积达200余亩。其中农场自身栽植面积達130亩,带动农户发展80余亩,涉及20余户。主要有黄精、前胡、白芨、覆盆子、重楼、乌茱萸等。
3.3 东坑黄蜀葵栽植基地
主要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由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以及收购的方式发展。目前总发展面积达200余亩。分布在东坑和江溪两个村,亩产值可达4 000- 5 000元。当前栽植大部分还是利用抛荒地、旱地栽植。2017年,在翠林村新造林地上间种了100亩黄蜀葵,这样将造林地抚育和中药材抚育结合,既节约了抚育管护成本,又节约了林地使用成本,下一步将逐步向全镇推广发展。
4 前景看好、效益明显
4.1 联系实际,精准定位
柯村镇山多田少,是林区大镇。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关键就是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准特色产业。中草药材适应性很强,林下、荒山荒坡、边山滩地都可种植,与粮食用地不发生矛盾。加之种植中药材技术简单易行,劳动强度低,老人、妇女皆宜,与青壮年外出务工冲突小,是十分适宜山区发展的特色种植业。
4.2 一地两用,相得益彰
近年来,木竹市场低迷,效益不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但如果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材则是一条不错的增收渠道,这不仅能提升林分质量,充分发挥了林地利用率和亩产经济价值,还解决了农林争地带来的尴尬与冲突。特别是我镇的退耕还林、项目林等,为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土地空间。
4.3 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据调查,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量的减少,以及市场對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中草药材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年均亩收益大大高于常规粮食种植效益,加快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必将会成为一项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效产业。比如:黄精亩产纯收益达2万元;覆盆子亩产纯收入5 000元;重楼100元一斤;白芨亩产纯收益多达七八万元。目前我镇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经济效益还未完全显现,但预期效益非常看好,潜力巨大。
5 几点建议
5.1 政策引导促进,技术保障关键
中草药材产业尽管预期效益良好,但在我镇毕竟还是新鲜事物,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一是在落实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还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林业政策。比如,将林下中药材种植与中幼龄林抚育项目相结合,可使种植中药材时砍灌、清林等工作得到现行林业政策的支持,又可提高林分质量,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如果在新造林地里间种中药材还可以享受造林补贴。二是技术保障关键。中药材产业能否发展好,技术十分关键。为使种植户尽快掌握种植管理技术,要适时聘请药材种植专家到现场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种植大户、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既可提高种植技术又可拓宽、了解市场销售渠道,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激发和调动农民林下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5.2 龙头示范带动,规模发展辐射
一是在选择种植品种时既要考虑地域因素,又要注重市场变化;既要注意防止不了解市场的盲目发展,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合理的适度的发展壮大种植规模;二是要努力打造 “绿色、天然、无公害”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要积极尝试与大公司接轨运作模式,逐步建立“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乃至集团化,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3 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管理并行
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开辟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林业效益和林农收入,但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走“保护—开发利用—再保护—再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切不可以破坏现有森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我们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辖区内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杜绝或规范无序采挖行为,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柳永青.林下种植中草药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