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 于爱芝 李一丁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并倡导的多边区域经贸合作平台,承担着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文化交融的重大历史使命,对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2002—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利用得分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从总量效应、增长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方面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倡议提高了中国对于沿线国家的出口总额,使得沿线国家在中国贸易结构中的占比上升、贸易地位和重要性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没有提高中国在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及贸易增速,对沿线国家贸易影响力仍然不足,政策效果单边化。从不同国家来看,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对沿线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但并不能提升对低收入国家的贸易总额,并且对内陆国家的总量效应要超过沿海国家;对进出口增速的动态增长效应主要呈现出由负转正的积极向好趋势;倡议实施后高收入、沿海国家在中国贸易结构的提升幅度要大于低收入、内陆国家,且对出口结构的政策影响及持续性要超过进口结构;倡议仅能够提升中国在内陆国家出口结构中的影响力,我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力仍然有待提高。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双边贸易;总量效应;增长效应;结构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7-0097-13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及东南亚等国期间,首次提出了中国与各国关于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合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在通路、通航等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与沿线国家的通商贸易。对此,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落实。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完成了理论设计、框架构建及战略规划,并开始进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往来的务实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模式焕发新的现代全球化贸易生机;将会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其朝着更高水平迈进;将改变国际与地区贸易格局,营造良好的贸易秩序和氛围。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带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申现杰和肖金成[ 1 ]、夏先良[ 2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影响,以及未来倡议实施的重点方向。黄益平(Huang Yiping)[ 3 ]则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探索与新伙伴之间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努力,为国际经济体系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迈克尔(Michael)等[ 4 ]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在各国和平共处的原则下,通过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卡梅尔(Kamel)等[ 5 ]、赫雷羅(Herrero)等[ 6 ]、黄荣基(Huang Rongji)等[ 7 ]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洲、非洲以及中亚等地区的经贸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营造一个互惠互利、互联互通的合作平台,给我国及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在此研究基础上,有学者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李丹等[ 8 ]指出该倡议从投资贸易格局、产业分工、治理方式等层面推动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格局的调整与重构。陈虹等[ 9 ]则认为参与该倡议显著改善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福利及贸易条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孙楚仁等[ 10 ]则利用海关数据库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带动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出口贸易增长效果。李(Li)等[ 11 ]采用结构突变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大部分国家贸易流量产生冲击,并认为双边贸易机制能够成为促进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力量。另外,也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评估该倡议所带来的政策效果。许家云等[ 12 ]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制度对于双边贸易的作用,认为制度上的差异会显著抑制双边进出口的发展,且长期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胡再勇等[ 13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和作用,发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够为沿线国家带来显著正向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康继军等[ 14 ]则研究了跨文化传播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作用,发现文化传播对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以及空间溢出影响。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安全风险突出,有学者提出必须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中所面临的风险。马昀[ 15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须建立风险管控机制,提高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采取各类措施严格管控风险与挑战。于津平等[ 16 ]认为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错综复杂,经济、文化、宗教上差异巨大,“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潜在的重大利益,同时潜在的困难和风险也较为突出。李忠壹[ 17 ]认为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冷战思维的干扰以及国际“三股势力”的威胁,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严重影响。李兵等[ 18 ]认为恐怖袭击将显著降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对双边贸易造成巨大威胁。李笑影等[ 19 ]分析沿线国家经侦投诉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以防范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贸易风险。
以上学者多从贸易总量等单一角度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及影响,但其不仅能够对贸易进出口总额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对贸易增长速度产生作用,对双边贸易中结构变化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沿线国家之间的国情差异较大,需要考虑“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特质国家的政策效果差异。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贸易总量、贸易增速及贸易结构等三个方面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作用及影响,并从异质性的角度分析该倡议对不同地区及国家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差异性,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经贸格局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
三、研究的基本假设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对象国的双边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量效应、增长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三个方面,通过对三个效应的衡量与检验可以厘清“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
(一)总量效应
总量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其双边贸易总量可能会增加,从而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双边贸易的推动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1a:“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对沿线国家进口总额增加。
H1b:“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总额增加。
(二)增长效应
增长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相比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可能更快,步入双边贸易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提出假设:
H2a:“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中国对沿线国家进口增长速度加快。
H2b:“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增长速度加快。
(三)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影响力扩大。因此,提出假设:
H3a:“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贸易进口结构中沿线国家所占比例上升。
H3b:“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贸易出口结构中沿线国家所占比例上升。
另一方面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也极有可能对这类国家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可能使这类国家贸易结构中,中国的贸易所占比例上升,影响力扩大。因此,提出假设:
H4a:“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贸易进口结构里中国所占比例上升。
H4b:“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贸易出口结构里中国所占比例上升。
以上假设的提出,可以从总量效应、增长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三个方面检验“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有效推动中国对外双边贸易的发展;从假设H3与H4中可以进一步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发展的影响是双边机制还是单边机制,是否存在非对称特征;通过对各个假设的检验能够厘清“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其差异。
四、实证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一带一路”国家分布与贸易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国家按地区划分,可以分为6个区域。其中,东北亚、中亚、中东欧主要为陆上丝绸之路,而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则主要为海上丝绸之路。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可以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及高收入国家。其中,低收入国家有塔吉克斯坦等6个国家,中低收入国家有蒙古等19个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有俄罗斯等21个国家,高收入国家有波兰等18个国家。具体划分参见表1。
如图1所示,2014年之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均值具有相同的趋势,2014年之后,均值趋势发生变化,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明显受到该政策的影响,可以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衡量“一带一路”倡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设计
在引力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识别其对双边贸易的政策影响,构建基准模型如下: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Yit为衡量中国与对象国的双边贸易,BRi为实验组虚拟变量,当贸易对象国为表1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则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令BRi=1,而当贸易对象国不属于表1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则将其划分为控制组,令BRi=0,Yeart表示为实验期虚拟变量。借鉴孙楚仁等[ 10 ]、孙焱林等[ 20 ]的方式将2014年设置为政策冲击的起点,在2014年之后,Yeart=1,之前则Yeart=0。当BRi×Yeart=1时,则表明这个国家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且在政策期之内,为简洁起见,在模型中令didit=BRi×Yeart,下面实证回归结果中将以didit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Controlsit表示影响中国与对象国双边贸易的其他因素,作为模型估计的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果的体现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需要考虑动态因素,衡量“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影响的动态特征,因此,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并与政策项相乘,公式(1)可以扩展为公式(2):
(三)得分倾向匹配方法的设定
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额差距较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直接使用双重差分法会造成估计偏误,本文借鉴赫克曼(Heckman)等[ 21-22 ]提出的得分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进行处理,采用得分倾向匹配的方法减少样本选择上的偏差,然后再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模型估计。得分倾向匹配的基本原理在于在控制组中匹配某个国家,使其与实验组国家的可观测变量最大程度地接近,缩小实验组和控制组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进而修正样本选择中的偏误,然后再使用匹配后的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双重差分分析。模型中可观测的控制变量采用近邻匹配的方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采用Logit来估计二者的倾向得分。从表2中的结果来看,各观测变量匹配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较大,匹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均值偏差的绝对值都在10%以内,各变量偏差绝对值明显变小,这表明得分倾向匹配大幅度减少了实验组和控制组观测值均值之间的差异性,符合可比性的要求。
(四)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被解释变量为衡量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占比的一系列变量指标,主要有:
总量效应被解释变量:将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总额划分为进口总金额以及出口总金额,可以进一步比较“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差异性。
增长效应被解释变量:在进出口总金额的基础上计算进口增长速度以及出口增长速度,来衡量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增长特性。
结构效应被解释变量:结构效应的测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计算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得到进口结构各国占比以及出口结构各国占比,衡量各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力。第二部分通过计算世界各国进出口结构里中国所占的比重,得到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以及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反映中国对该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力。
本文的控制变量有8个。(1)经济总量:使用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并做对数处理;(2)对外开放水平:借鉴孙志娜[ 23 ]的做法,使用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来表示;(3)人口规模:使用各国总人口并取对数;(4)政治制度质量:采用王永钦等[ 24 ]以及方慧等[ 25 ]的做法,使用世界治理指数政治制度质量下的六个细分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来衡量该国的制度质量;(5)建交时间:借鉴曹亮等[ 26 ]的做法,使用该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长度来表示;(6)关税水平:借鉴魏泊宁[ 27 ]的做法,使用各国进出口贸易的适用税率加权平均值,来反映该国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关税水平;(7)汇率水平:借鉴汪建新等[ 28 ]的做法,使用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来反映各国进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汇率水平;(8)地理距离:借鉴赵永亮[ 29 ]的做法,使用中国首都北京到各国首都的地理距离来反映,根据两地的经纬度计算得到。
研究的时间段为2002—2018年,其中,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总金额以及进出口增长速度的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及中国海关数据库,进出口金额采用海关协调分类编码(HS)的分类标准。结构效应里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以及各国进出口总额里中国所占比重的数据通过中国与各国的双边贸易额与贸易总额计算得到。经济总量规模、人口总量、关税水平、汇率水平来自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政治制度质量来源于世界治理指数数据库,建交时间来自于中国外交部网站,地理距离数据来自法国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EPII)数据库,通过双方首都的经纬度计算得到。各变量按1%的比例进行双侧缩尾处理从而减小异常值的影响。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平均政策效应
在控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个体固定效应及时间固定效应后,did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来衡量“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效应。在表4中,“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口总额的系数估计值为0.052,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对出口总额的系数估计值为0.092,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从总量效应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从增长效应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口增速、出口增速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值,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尚未明显提升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外贸易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速趋缓。在结构效应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进口结构各国占比以及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分别是0.083、0.225,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H3a、H3b成立,表明倡议实施后,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中,来自沿线国家的贸易比重有了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以及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值,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并未提高中国在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中的比重,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力有限。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是单边机制,提高了“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贸易结构中的占比,但尚未相应地提高中国在沿线国家中的贸易比重,且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要大于进口结构的影响。
(二)“一带一路”倡議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动态影响效应
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动态影响,表5给出了公式(2)的回归结果。在总量效应中,各期交互项估计系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18年出口总额的交互项系数估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整体来看,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影响不明显,但总体趋势逐渐向好,政策红利的动态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增长效应中,进口增速的各期交互项估计系数均不显著,从系数估计值的变化趋势来看,交互项系数估计值具有向正值转变的趋势,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速有着积极向好的上升趋势。
如表5所示,在结构效应1中,中国进口结构各国占比的交互项估计系数在2014及2017、2018年均显著为正,表明在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该政策就显著提高了“一带一路”国家在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中的比重。而中国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交互项估计系数在2014—2018年间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值逐年扩大,表明自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沿线国家在我国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持续效果。而在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中,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的交互项系数在2014—2018年间均不显著,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交互项系数在2017、2018年显著为负,表明倡议并没有对应地提升中国在沿线国家的贸易比重,政策效果呈现单边化的趋势,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力仍然有限,需要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全面深化双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协调发展。
六、“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一)收入水平对“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实施效果的异质性
按照表1的划分方式,将低收入以及中低收入国家合并为低收入国家,中高及高收入国家合并为高收入国家,即所有国家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和高收入两个层次,再进行公式(1)和公式(2)中的模型分析。
1.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双边贸易总量及增长效应的差异分析
如表6所示,在总量效应中,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91、-0.23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对高收入国家而言,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298、0.257,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参见表6平均影响),假设H1a、H1b只对高收入国家成立。同时在表6动态影响中,在2014—2018年间,对低收入组国家的动态影响系数均为负值,而对高收入组国家贸易总额的动态影响系数均为正值,除了2015年出口总额以及2018年的进口总额的系数交互项估计值之外,其余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呈总体递增趋势,政策效果持续性较强。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存在差异,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倡议并未提升中国与这类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而对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政策效果的持续性较强,边际影响力持续增加,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在增长效应中,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口增速、出口增速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5.534、-3.173,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而对高收入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系数估计值分别-7.938、-9.921,表明倡议总体上并不能提升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速。在动态影响部分中,低收入及高收入国家出口增速的动态影响系数在2015年分别为-21.331、-21.41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除此之外,进口增速、出口增速的交互项系数在2014、2015年以负值为主,而在2016—2018年主要为正值,“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增速的影响逐渐由负向效应向正向效应转变。这种转变表明在贸易增长速度趋缓的情况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应对当前的经贸形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扭转当前中国贸易增速下滑,促进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双边贸易结构效应的差异分析
表7中,结构效应1反映的是沿线国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占比变化,“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00、0.242,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假设H3b均成立,沿线国家在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中的比重都显著上升,并且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比重上升趋势更大。在动态影响中,在2014—2018年间,中国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政策交互项系数均为正值且总体呈递增趋势,且高收入组国家的政策交互项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大于低收入组国家的交互项系数,表明倡议提出后高、低收入组国家在我国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均有显著的提升,这种结构效应具有即时性和持续性,政策的贸易红利不断扩大,并且高收入组国家要大于低收入组国家。
在低收入组国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进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为-0.014,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而在高收入组国家中,系数估计值为0.046,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H3a只对高收入国家成立。表明我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进口结构中高收入组国家所占比重明显提升,而低收入组国家所占比重变化不明显。在动态影响中,低收入组的中国进口结构各国占比的政策交互项系数只在政策开始的2014年显著为负,高收入组国家的政策交互项系数同样只在政策开始的2014年显著为正,其余年份同样不显著,表明倡议并没有提升中国进口结构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而高收入组国家所占比重提升幅度有限且缺乏持续性。
表7中,结构效应2反映的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里中国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低收入组国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为1.428,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对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为-11.398,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在高收入组国家中,did对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同时政策交互项系数在2014—2018年以负值为主。表明自倡议实施以来,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其贸易结构里中国所占的比重尚未得到显著的提升,反映出目前中国在沿线国家贸易中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二)地理位置对“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实施效果的異质性
不同的海陆位置,贸易发展条件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所有国家划分为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两组,再用公式(1)和公式(2)中的模型分析,探讨不同地理位置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效果的影响差异。
1.不同地理位置国家双边贸易总量及增长效应的差异分析
如表8所示,对于内陆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10、0.193,分别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对于内陆国家而言,假设H1a、H1b均成立,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地增加中国对这类内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且进口总额的增长尤为明显。而对于沿海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12、0.113,只有后者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对于沿海国家,只有假设H1b成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在内陆和沿海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对内陆国家进出口的总量效应要大于沿海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沿线中的内陆国家集中在中亚及东欧地区,与中国之间有亚欧大陆桥相连,且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地,因此,该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联系快速上升,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海国家双边贸易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有限。
对于增长效应而言,其反映的是双边进出口贸易增速的变化情况,从表8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进口增速、出口增速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这类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并无显著的影响。但从动态影响来看,增长效应的政策交互项系数估计值在2014、2015年以负值为主,在2016—2018年则以正值为主,这表明无论是内陆国家还是沿海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进出口贸易增速的动态影响呈现出由负向转变为正向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表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之后,开始呈现积极有利的影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2.不同地理位置国家双边贸易结构效应的差异分析
如表9所示,在结构效应1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27、0.230,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国家,假设H3b均成立,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提升了这些国家在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从动态影响中还可以看出对沿海国家出口结构的政策交互项系数不断增大,在2014—2018年间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倡议对出口结构比重的调整是持续的。而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进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且二者均小于出口结构各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假设H3a不成立,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结构的政策效果远大于进口结构。在动态影响中,通过与沿海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国家出口结构的动态影响较小且缺乏持续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进出口常年以顺差为主,出口贸易以海运为主要方式,沿海国家由于具有海运交通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地区及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建立中占据优势。
在结构效应2中,“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进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9.048和-0.795,表明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均无法提高中国在沿线国家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在其进口贸易中的影响力有限。而出口结构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内陆国家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估计值为7.370,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H4b成立。在沿海国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出口结构中国占比的系数为-4.79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在沿线内陆国家出口结构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影响力提升。而对沿海国家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这类国家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其贸易多元化水平提高,降低了对中国的出口依赖程度。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結论
本文使用2002—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利用得分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从总量效应、增长效应、结构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效果差异。结果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广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并且使得沿线国家在中国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贸易地位和重要性提升,优化和改善了我国整体贸易格局,从模型估计的动态效应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将持续释放。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对应地提高中国在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速,政策效果呈现单边化的非对称趋势,中国对沿线国家贸易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第三,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对沿线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出口贸易增速的动态效应呈现出由负向正发展的稳中向好趋势。第四,该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国家在中国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并且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及持续性要大于进口结构,对高收入、沿海国家在我国贸易结构中的影响要大于低收入、内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仅能提高中国在内陆国家出口结构中的影响力,但在低收入、高收入及沿海国家出口结构中的影响力仍然有待提高。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能够在将来对双边贸易的发展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但需要正视的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政策效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步释放,需要理性耐心面对,积极妥善处理。
(二)政策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沿线各国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对双边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国情各异,经贸往来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其中的贸易风险,对此,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向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消除隔阂和疑虑,不断完善顶层机制和框架设计,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国内优秀企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积极欢迎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员,加强与沿线国家全方位的政治、投资及人员往来,以此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进而带动双边经贸关系朝更高水平发展。
其次,在稳定和巩固中国与现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关系的同时,吸引更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来。例如,向东扩展至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并沿太平洋东岸延伸至南美、智利等地区或国家,向南扩展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并覆盖南太平洋各国,向西经非洲东岸扩展至大西洋沿岸国家,向北打通并完善亚欧大陆交通桥,形成横跨亚欧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构建更加全面完整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组织,从而构建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秩序。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的经贸往来,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再次,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国的国情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习俗的不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经贸措施,对于低收入国家,需要提供更多的经贸援助措施,包括提供更低的关税税率甚至零税率,鼓励对低收入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低收入国家提供发展贷款,帮助其加强基础设施及产业建设,从而帮助其发展经济、扩大贸易潜力。对于中亚等内陆国家,充分发挥双方贸易互补优势,加大对其油气资源的进口,增加对其陆路交通班次和密度,提高其货运交通通达水平。对于高收入国家,积极合作共同加大双方国内市场的开放力度,刺激市场需求,鼓励双方在人员往来、双边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最后,严格控制和防范“一带一路”倡议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例如,战争动乱、部落冲突、恐怖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加强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防范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领土纠纷所带来的潜在冲突,增强互信,提升双方合作的层次与水平。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冲突,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避免矛盾扩大化。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小,为“一带一路”倡议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合作氛围,促进各方协同,共同发展,形成国际经贸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2]夏先良.“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3):38-60.
[3]HUANG Y P.Understanding Chinas belt & road initiative:motivation,framework and assessmen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40):314-321.
[4]MICHAEL D,LIU W D.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9,12(1):145-167.
[5]KAMEL,M S.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East[J].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 fairs,2018,31(1):76-95.
[6]HERRERO A G,XU J W.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an Europe expect trade gains[J].China & world economy,2017(6):84-99.
[7]HUANG R,NIE T,ZHU Y,etal.Forecasting trade potential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Computational economics,2019(3):1-15.
[8]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J].经济学家,2015(8):62-70.
[9]陈虹,杨成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10):4-13.
[10]孙楚仁,张楠,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17(2):83-96.
[11 ]LI C Y,LAI A C,WANG Z A,etal.The preliminary effec? tiveness of bilateral trade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 tives:a structural break approach[J].Applied economics,2019,51(35):3 890-3 905.
[12]許家云,周绍杰,胡鞍钢.制度距离、相邻效应与双边贸易——基于“一带一路”国家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7(1):75-85.
[13]胡再勇,付韶军,张璐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2):24-44.
[14]康继军,张梦珂,黎静.孔子学院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7.
[15]马昀.“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风险管控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189-203.
[16]于津平,顾威“.一带一路”倡议的利益、风险与策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5-70.
[17]李忠壹.系统论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56-163.
[18]李兵,颜晓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新比较优势——公共安全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8(1):183-197.
[19]李笑影,李玲芳.互联网背景下应对“一带一路”贸易风险的机制设计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12):97-114.
[20]孙焱林,覃飞.“一带一路”倡议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8(8):66-79.
[21]HECKMAN J,ICHIMURA H.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 ing programm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4):605-654.
[22]HECKMAN J,ICHIMURA H.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8,65(2):261-294.
[23]孫志娜.非互惠的零关税待遇是否促进了受惠国的出口多样化——基于中美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20(1):80-95.
[24]王永钦,杜巨澜,王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制度、税负和资源禀赋[J].经济研究,2014(12):126-142.
[25]方慧,赵甜.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经营方式研究——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7(7):17-23.
[26]曹亮,袁德胜,徐小聪,徐阳.建交时间与企业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出口目的地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6(4):106-114.
[27]魏泊宁.口岸营商环境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20(2):77-85.
[28]汪建新,李茜,杨晨.汇率风险与企业出口[J].国际贸易问题,2019(7):156-174.
[29]赵永亮,唐丹丹,魏瑶瑶.外交出访会影响一国的出口贸易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9(9):54-68.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Chinas Bilateral Trade Development
ZHOU Jian-jun1,YU Ai-zhi1and LI Yi-d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Business,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is amultilate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platform proposed and advocated by China,which undertakes the major historical mission of political mutual trust,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u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th other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Based on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8,the authors evaluate the policy effect of BRI on the bilateral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gregate effect,growth effect and structural effect.The results show that:BRI improves Chinas total exports to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it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Chinas trade structure,and the trade status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countries has been improved;Chinas policy dividends has been continuously released;but BRI does not increase Chinas proportion in trade structure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and Chinas growth rate of trade has not been increased;and Chinas impact on trade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still insufficient,and the policy effect is unilater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countries,BRI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Chinas total imports and exports to high-incom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but it cannot increase the total trade volume to low-income countries,and the total effect on inland countrie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astal countries;the dynamic growth effect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growthis changing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which is moving steadily in a positive direction;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I,the increase in Chinas trade structure of high-income and coastal countrie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low-income and inland countries,and its policy impact on export 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will exceedthat on import structure;BRI can only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inland countries,and Chinas trade influence on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BRI;bilateral trade;aggregate effect;growth effect;structur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