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冬
在宁海8600余家工业企业中,90%以上是小微企业。为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用地紧张状况,总投资25亿元的国能置信智造谷小微企业园(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园”)落户越溪乡。该项目政策处理涉及越溪、山头应、下湾3个行政村,其中下湾村仅用1个月时间率先完成了土地征签。
据了解,下湾村有315户1016人,姓氏26个,党员38人,涉及小微企业园征地192亩,其中村集体土地110亩、分配到户61户82亩。是什么让这个在越溪乡有着最多姓氏的村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连续作战跑出项目加速度的?带着这个疑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宁海县委组织部抽调力量组成调研组深入下湾村调研,层层解剖查找“初心密匙”。
心锁一:
群众看干部,“要签你先签”
密匙一:
我是干部我先上,我是党员跟我干
2018年初,越溪乡小微企业园项目动员会后,下湾村党支部立即牵头召开项目动员会,82亩分配到户的待征用土地是关键动议内容,61户村民为主要动员对象,其中11户为党员干部。
虽说“百人百姓,百人百心”,但家乡的发展始终是下湾人的共同期许。而党员干部在谋发展、促发展中的态度和行动,也是村民们盯着看、看得到的。“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陈贤法厚实的声音响彻全场,“想获得群众信任,党员干部必须冲在前、干在前。”会上,当着全村老百姓的面,由陈贤法书记带头,11户党员干部逐一签下征地同意书,涉及征用土地10余亩,用实际行动吹响了集结号。
心锁二:
群众瞅群众,“想签不先签”
密匙二:
党员联户“一口清”,“心动不如行动”
会后两天,12户村民前来咨询,但“不当出头鸟”“想签不先签”的思想成了下湾村党支部面临的第二道坎。
巧的是,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越溪创新推行“一口清”机制,要求党员在联户工作上做到“三活”“四清”“五到家”,试点就放在下湾村。以此为契机,下湾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三支党员联户攻坚队,按照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三活”要求,根据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联户熟悉程度,由村书记、村主任、村监会主任分别带队,将38名党员划分入队,针对尚未签订征地同意书的50户村民,按照“N名党员+1户村民”的形式,采用“一户一策”的方式,精准开展“四清”“五到家”党员联户工作。“四清”即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到家”即经常走访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
有40年党龄的村党支部前任老书记许国存放下家里的农活,凭借对村户情况门清的优势,当起了攻坚队机动宣传员。村主任陈苗军张罗起家族动员会,红起脸一声吼,“谁要不签,不支持我工作,就是跟我过不去”,没半天,家族5户集体签字。党员王能府因所联户出门且联系不上,急得连等四个雨夜,该户第五夜回家得知情况后,为之动容,二话没说当即签字。
仅一周,三支党员联户攻坚队完成首轮联户走访,不仅12户有意向的村民均在走访现场签字,20户之前未表态的村民也陆续签下征地协议同意书。
心锁三:
群众等群众,“你签我不签”
密匙三:
党群协力共攻坚,“推动发展人人有责”
“等到越晚,优惠可能越多。”调研中,很多村民道出当时迟迟不签的想法。
首轮“一口清”党员联户走访后,已签村民自发加入攻坚队伍,“户看户”变成了“户催户”。肢体残疾的应可火不顾家人反对,为劝服朋友,从村头走到村尾,每天上门3次,一公里的路,单趟就得踉跄20分钟,遇上雨天不下30分钟。“下湾是咱家,要想好起来,我们都有义务。”80岁的许计如揪着儿子的耳朵,气得直跺脚,连骂“不孝子”。据不完全统计,在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联户推动下,过半数已签户以各种方式加入促签工作,在项目动员会召开后的两周内,共有58户完成征地签字,仅剩最后3户。
心锁四:
群众比群众,“你有我没有”
密匙四:
群众抱团保长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农民靠地吃饭,失土后我们吃什么?”在征地工作即将完成时出现了一个困扰大家的保障问题,也引发了群众的第四个心结。
按照政策,整村集体土地征地60%以上,全村村民可参加失土保险,按户论,单户失土60%以上,本户也可参保。但在此次小微企业园征地中,下湾村整村集体土地失土110亩,未达60%,按户论,61户186人中仅有31人可参保,大多数人无法享受集体土地失土红利。
“失土保险,你有我没有,会让村班子失去公信力。”面对失土保障困局,村党支部致力于失土红利最大化,积极联系越溪乡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怕跑断腿,就怕跑断路”,经过村干部反复沟通对接,争取到了84个失土参保名额,但每个名额征用土地须达1.5亩。为此,村党支部商量后,大胆提议:将此次征用的110亩村集体土地,加上曾被征用的21亩村集体土地,共131亩分摊股权到户,计0.14亩/股,村民可自行拼凑达到1.5亩,以取得参保资格。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方案经五议决策法表决通过后立即实施,“一口清”党员联户攻坚队三天三夜开展入户宣传,全村1016人仅1人未表态接受,倒逼带动剩余未征地户因想参保,主动提出签字。叶奕家、王能府等党员干部主动将份额无偿交给家庭困难村民,带动很多村民都自愿流转份额,81人成功拼凑参保,名额利用率达96%。下湾从“民比民”到“民帮民”,再到“民爱民”,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得到有效催化。
启 示
从省市县来看,下湾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而国能置信智造谷小微企业园也仅是众多大型项目中不起眼的县级重点项目,但是一个有着38名党员的支部,引领26个姓氏的315户1016人,拧成一股绳,以“初心匙”打开“民心锁”,是极不简单,却又难能可贵的。“下湾密匙”既是党的光辉照耀下普通村庄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拥护下基层堡垒破难的鲜活缩影,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最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具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启示一:“下湾密匙”全面回答了“基层破难靠什么引领”的问题——要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调研中发现,小微企业园项目的服务和保障工作落到下湾支部后,不论是召开项目动员会,还是推行“一口清”制度,支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都坚强有力,不论是积极争取失土保险政策优惠,还是提出建议方案,支部都能充分团結动员群众,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启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要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主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党员、凝聚群众以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启示二:“下湾密匙”直接回答了“基层破难往哪切入”的问题——要抓住“领头雁”这一关键少数。村党支部书记陈贤法人称“百事通”,是越溪乡首名浙江省“千名好支书”,退伍回来时先后担任调解员、村支委,从200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签下首批征地同意书,也是他和村主任陈苗军为失土保险事宜四处奔走,更是他把26个姓氏团结到一起,让昔日的后进村先后获得市级全面小康村、市级法治村、县级森林村庄等荣誉。这启示我们,“头雁领飞”,既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定,做清廉奉公、勤勉为民的表率,也要努力为村庄建设、农民增收想办法、谋出路,做助村发展、带民致富的典范。
启示三:“下湾密匙”突出回答了“基层破难由谁推进”的问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征地工作中,38名党员全力以赴,依托“一口清”党员联户机制,深入村户宣传、发动、组织,推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服务”体系,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这启示我们,一个党员一面旗,旗帜往哪扛,群众就会向哪里聚集。党员与群众关系最密切、接触最频繁,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干事创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启示四:“下湾密匙”深刻回答了“基层破难如何保障”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人民、依靠群众。整个征地过程中,四把“心锁”一环紧扣一环,解开难度也是一环大于一环。在党支部引领下、党员干部模范带动下,群众心锁逐步打开,群众从盯着党员干部看、瞅着身边群众等的“观望者”,逐步变成了拥护支部、团结村民的“参与者”。这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只有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人民群众的信任中不断汲取干事的信心、创业的能量。
(作者单位:宁海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