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问题研究

2020-07-24 16:29谢泽力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解决措施竞争力

谢泽力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农民增收中作用明显,但目前其竞争力较弱。该文分析了合作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利用市场提供的发展机遇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提高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壮大合作社规模;创新合作形式,加强组织粘性,提高产业化程度,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加强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树立市场意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畅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加强培训,提高社员素质。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竞争力;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3-000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在我国覆盖了50%以上的农户,涉及几亿人口的生计。农民合作社正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农产品竞争加剧,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竞争力问题集中表现为抗风险能力差。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扩张乏力 虽然土地流转在法律角度已没有太多障碍,但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吸收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再加上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习惯了一家一户生产,参加合作社意愿不强。农民发展农业的意愿存在边际投入递减的现象,同时,大部分合作社局限于某一狭小区域,跨区域组建的合作社很少,合作社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市场信息共享、农产品深加工、资金信贷、产业一体化等决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更高程度合作的缺乏,导致合作社难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难以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同时,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其他资产形式入股,以现金形式入股的极少,合作社可营运的资金较少,导致合作社资产规模不大。

1.2 科技含量不足 产品内涵带来的经营效益不高。目前由科技型企业牵头的合作社较少,多数是由种植及养殖大户组建,合作社的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主要依靠规模效应不重视内涵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少,经济效益低。

1.3 业务停留在产业链低端,缺乏品牌等高附加值竞争力 大多数合作社以农产品种养、销售为主,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品挑选分级,服务内容主要是技术培训、物资统购统销等初级合作服务,为成员提供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较为有限。大多数合作社缺乏品牌意识,或者无品牌,或者有品牌形式无品牌服务,缺乏品牌竞争力。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2.1 内部治理欠规范 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尽管多数合作社通过了组织章程,但是缺少必要的规范化制度和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组织管理随意性大。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部分的合作社没有设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财务管理不规范,社员账户没有设立或者不全,成员出资额、盈余公积和交易额记录不完备,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在财务处理和分配上不符合规范,成员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得不到体现。

2.2 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以弱势劳动力为主,合作社管理人员与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农民安于现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科技的迫切性,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传统农民是小生产者,往往有一种谨慎行事、怕承担风险的心理,习惯于守成不愿意创业。传统农民局限于狭小的农村范围,生产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或亲属、邻里之间的帮助,缺乏合作意识。生产比较松散,时间观念淡薄,不讲效率,满足于有吃有喝的田园生活,缺乏致富观念。

2.3 融资能力弱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不强,但兴办合作社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导致不少合作社产品虽有销路,手头有订单,但没有能力组织生产。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提高农民积极性,壮大合作社规模 合作社的基础是土地和农民,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农民和土地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有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才能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基础。因此,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金融信贷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宣传推广示范经验,建立试验期制度,在试验合作中让农民体验到实惠,用经济收入和行动示范激励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同时,注重下一代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把合作意识培训纳入培育新型农民工作中,激发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内在动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接班人。

3.2 创新合作形式,加强组织粘性,提高产业化程度,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北京市茅村将村社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现了农村产业转型和集群发展,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借鉴[1]。村社组织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及其下辖的村民小组或网格片区等,是行政村内部兼具政治性与社会性的重要组织资源。将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治理主体村社组织结合起来,利用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弥补合作社粘性的不足,使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同时,要加强合作社的再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使合作社朝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发挥集群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3.3 加强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农业生产周期和投资期较长, 风险较大,合作社应加強全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参与相关公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结合体,主动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提升树立绿色、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观念和意识,种植全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控,减少化肥用量,施用低毒农药,进行田间科学管理,生产绿色农产品,以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价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建立网站或是公众号、合作社内部社交群等方式,及时将科技信息发送给社员,在办公场所定期联系专家进行网络视频,让社员能够通过网络视频与专家进行远距离、面对面的交流。

3.4 树立市场意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畅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 在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建立销售网点,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通过赠品、优惠、抽奖、红包、游戏等促销方式尽快赢得更多顾客的了解和信任。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农产品展销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与涉农企业保持稳定的供货、采购渠道,利用定制生产模式降低经营风险,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利用国家疫情期间支持惠农政策,尤其是支持农产品销售政策,主动出击,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宣传产品,利用政策红利提高销量。

3.5 加强培训,提高社员素质 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经营管理。只有高素质的成员才可能将经营管理的决策贯彻执行下去。树立科技兴农、学习致富的意识,通过民主探讨达成共识。联系农技部门争取政府支持,利用政策支持对社员进行培训。利用国家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倾斜将部分成员送到职业类院校接受学历教育,鼓励成员边工边读,利用知识致富。对接人社部门组织的SIYB培训项目,提高负责人和骨干的经营素养。 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主动学习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4 结语

和其他企业形式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虽然不占优势,但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国际和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市场消费升级的前提下也遇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竞争力提升后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韩庆龄.村社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4-43.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农民合作社解决措施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