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颖
一、引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提到,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地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学生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二、试题呈现
随着2020年全国高考改革的深化,山东省地理学科将进行自主命题。突出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山东省将如何应对今年高考的新变化?在自主命题过程中,如何能够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以2019年12月初《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地理试题》的第19题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2019年7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沿途经过干旱的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景色。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滾的大西瓜(图1)。李老师介绍,这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抗旱耕作形式——砂田。砂田也叫“铺砂地”“压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厘米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图2)。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
(1)与当地瓜农交谈中,师生了解到营建一亩砂田竟然需要500~800吨砂石。推测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3分)
(2)李老师告诉学生,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8分)
(3)与瓜农进一步交谈后,学生了解到中卫市的压砂西瓜主要种植在环香山地区以及中宁县、海原县等地(图3)。学生另从网站上查到,2018年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87.9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惠及全市干旱山区141个村28万人。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砂田却存在撂荒现象。借鉴中卫市的经验,为砂田撂荒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三、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这组试题在继承了以往高考“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从题目起始,设计的情景就满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带入感极强;在题干文字和图片材料的基础上,每个设问又提供了新的信息,有层层推进、不断分析解决新问题的感觉。仔细剖析该题,发现其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成功达到了全面检测考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1.通过解析图文资料,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及捕捉、挖掘、整合信息的能力
(1)区域空间尺度:大尺度空间背景与小尺度区域差异的结合。通过分析“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挖掘到的信息为:砂田农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大尺度空间背景,这里具备的农业区位自然条件有气候:降水少,多风,日较差、年较差大,无霜期短;水源:短缺 ;土壤:贫瘠;地形:有坡度。
通过分析“中卫市的压砂西瓜主要种植在环香山地区以及中宁县、海原县等地”和图3,整合的信息为:三地存在小尺度区域差异。相同之处:气候干旱多风;地形相对平坦,坡度小。差异之处:中宁临近黄河,有水源、卵石。 环香山山麓洪积扇,土壤含水率较高;有流水堆积的砂石。 海原为古河道。
在大尺度的空间背景基础上,小尺度区域各有特色,形成了每个地区自身的个性和特征。
(2)区域时间尺度:地理事象存在动态变化。通过分析“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砂田却存在撂荒现象”,捕捉到的信息为:砂田农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理要素可能起了变化,因此,砂田农业也存在着动态变化。
2.考查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分析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能力、进行地理事象差异比较的能力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分析砂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在充分进行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把隐性信息剥为显性信息。如“山前”的地貌为山麓地带洪积扇,意味着有水源和卵石;“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也意味着有水源和卵石的条件。在气候干旱、地形有坡度、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情况下,水源是十分重要的;而砂石、卵石,是砂田的必备条件,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大昼夜温差、保护表土、减少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
(2)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功底,进行地理事象的差异比较。本题第(2)问:“李老师告诉学生,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就是在考查知识点:塑料地膜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砂石覆盖的作用,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差异比较。如果没有综合思维,不对各要素以及整体性进行的区别,就无法解决此问题。
3.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措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本题第(3)问:“学生另从网站上查到,2018年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87.9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惠及全市千旱山区141个村28万人。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砂田却存在撂荒现象。借鉴中卫市的经验,为砂田撂荒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为了实现砂田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农户各司其职,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喊空口号,提出具有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4.所有试题均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本题在设计时,就以人地协调观为出发点,目标也是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在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的指导下,在准确的“区域认知”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功底,进行地理事物的差异比较、确定各地理事象的特征。继而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变化。最后发挥“地理实践力”,因地制宜地提出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考考查方向,向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①人地协调观 ——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要求每一个公民尊重自然,与地理环境和其他生物和谐共生。②区域认知 —— 包括区域定位、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等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③综合思维 —— 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时空组合,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地理实践力 —— 目标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担当起解决民生和建设国家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