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云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息肉通常可以发生在胃十二指肠、食管、结肠等部位,患者一般无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1]。本文将研究于我院就诊的68名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究内镜下高频电切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
自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消化道息肉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1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5岁,息肉的平均大小为1.7 cm±0.30 cm,其中胃十二指肠息肉、结肠息肉分别有10、24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0例、14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0±1.6岁,息肉的平均大小为1.8 cm±0.21 cm,其中胃十二指肠息肉、结肠息肉分别有12、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息肉部位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术前6 h必须适当的禁食。对照组、观察组均必须接受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术前确定息肉大小、位置及数量。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实施切除,然后进行充分的止血,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在内窥镜的帮助下找到息肉的位置,根据患者息肉的情况调节电切电凝的功率,对息肉进行切除和止血,直至息肉被全部切除[3]。
①临床基本情况: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②术后并发症:感染、出血、穿孔。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是指息肉被全部切除,患者恢复较好;有效是指息肉基本被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轻微;无效是指息肉还有残留,并发症严重。显效和有效的总和为治疗有效的病例数量。
通过SPSS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和分析,定量数据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
表1和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n=34)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n=34,)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n=34,)
通过治疗发现,观察组有显著治疗效果的有24例,对照组有18例;有效果的观察组有9例,对照组有12例;无效果观察组仅1例,对照组有4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7.06%,对照组仅有88.24%。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加有效。同时在手术时间上、术中出血量上观察组所用时间更少,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比,观察组出现2例感染,2例出血,对照组出现7例感染,3例出血,1例穿孔。观察组高频电切治疗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传统手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n=34,n/%)
近年来,消化道息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发病率也很高,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而被忽视,只有在使用内窥镜检查时才被发现,该疾病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凸入消化道内的隆起性病变。目前,针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内窥镜技术的微创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该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本研究将68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手术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对比,结果表明,高频电切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内镜下高频电切方法相比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低,患者痛苦大大减少,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而且住院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