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召,干 涛,吴 凤,尹淑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北京 石景山 10014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易于维护、操作简便、可以长时间留置、安全有效的优点[1]。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长期静脉外营养、肿瘤化疗、长期输液时,多有留置[2]。然而由于护理不当或操作失误及其他原因,临床上发生PICC堵管而意外拔管事件并不少见,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药物性堵管。我科2019年1月至10月期间置入PICC 192例,其中3例PICC药物性堵管可能与奥美拉唑泵入相关,我们对这3例病例进行回顾,并查阅文献,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并期待为此类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
72岁,老年男性,PICC经过头静脉置入。病人诊断为距离肛门8 cm的低位直肠癌。术后1周开始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给予奥美拉唑8 mg/h泵入。期间曾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营养经过另外一个通道给予,应用微量泵4小时后,发生堵管。经过冲管、肝素冲管及碳酸氢钠冲管等处理无效,予以拔除。
44岁,中年女性,远端胃癌,PICC在入院后经过贵要静脉置入。手术后合并吻合口出血。经过PICC泵入奥美拉唑,泵入1天后,夜间12点发生堵管,经过反复各种方法冲管及溶解血栓和晶体等处理,未能冲通,给予拔除。
27岁,青年男性,结肠癌术后1年,腹壁及其肝脏和结肠小肠区域多发淋巴结及腹腔内转移,合并局部腹壁转移病灶感染及坏死,无法进食,伴有消化道出血,外院带入PICC(留置1月),并给予营养支持等积极的准备后,给予腹壁转移病灶切除+肝脏转移病灶切除+小肠及部分结肠切除+双侧下肢带血管蒂腱膜皮瓣转移腹壁缺损修补手术。手术后病人应用静脉营养、消肿及止血药物,并且泵入生长抑素和奥美拉唑,在术后第10天发生PICC导管药物性质堵塞,经过处理无效后拔除。
这3例PICC堵管发生后,我们给予导管解剖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解剖发现导管内可见紫色药物结晶,导管近端合并少量血栓形成。通过结晶颜色判断为淡紫色,考虑为奥美拉唑结晶。
图1 奥美拉唑相关的PICC药物性堵管解剖后照片
PICC堵管常常分为血栓性和药物性两种[3]。血栓性导管堵塞可能与置管技术不佳,比如:置管时反复穿刺导致机械性损伤发生、导管头端不端正等;以及维护技术不佳,比如:冲管不正确,血液返流;还有封管液应用不当等相关[4]。药物性堵管则与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颗粒沉积或附壁堵管、药物因配伍禁忌出现结晶沉积、大分子、高浓度药物吸附管壁等相关。研究发现导管堵塞中27%为非血栓性堵管,而非血栓性堵管主要是药物沉积或大分子溶质(如脂类)沉积导致的[5]。其次,则是药物配伍禁忌、输液速度不当、冲管及管道护理不到位[6-7]。
结合我们的这3例病人,出现导管堵塞均有应用奥美拉唑,这种药物PH较大。临床静脉滴注的剂型为粉针剂,其中还有还原性的EDTA,若无禁忌,一般应用PH较高的0.9%的盐水 配制,配置后多能稳定存放4~6小时。此种药物,建议不和其他的药物一起输入,配伍禁忌很多,尤其是PH偏酸性的药物,很容易发生沉积反应。同时,长时间的暴露在光照或空气中,往往也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出现配制液变紫色甚至结晶。因此,我们结合我们这3例病人,可以看出以下的问题,静脉泵入药物,时间长,流速慢,且可能期间输入过其他的药物,或冲管不充分后应用,这些可能都是发生PICC药物性堵管道的原因。另外,此3例病人本身为肿瘤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这也是病人发生药物性堵管后,合并局部血栓性堵管的原因所在。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PICC置入后,若应用奥美拉唑泵,应该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不同的药物间加强生理盐水冲管护理,必要时考虑双通道输液,这可能能够有效减少此类药物性堵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