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强,陈燕屏
(1.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31;2.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 528200)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临床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加并趋于年轻化,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因长期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引起的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0%~20%。临床资料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等临床表现,且起病急骤(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若未及时有效控制,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脑疝,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血压情况,防止继续出血,达到维持生命功能的作用。气管插管是一种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可有效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但研究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后可引起心率和血压应激性升高,导致加重脑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本次研究我院选取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丙泊酚联合地西泮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后血压控制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7)和对照组(n=18),组间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男12例,女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6.34±5.63)岁;出血量32~54 mL,平均出血量(39.12±4.28)mL;额叶出血1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颞叶出血2例。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56.57±5.16)岁;出血量31~53 mL,平均出血量(39.08±4.17)mL;额叶出血1例,基底节区出血17例,颞叶出血0例。选入标准:①符合临床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经过颅脑CT检查确诊;②临床历史病历资料齐全;③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知情自愿参与实验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②近期有服用镇痛和镇静药物史;③对实验药物过敏者。
对照组患者在给予患者脱水、神经营养支持、补充电解质、降血压、镇痛、镇静等临床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使用丙泊酚,初始计量为静脉注射1 mg/kg,静脉持续泵入1~4 mg/(kg·h),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剂量调整。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地西泮注射液治疗,初始剂量10 mg,每隔1h加5 mg,2 h总量在10~20 mg。
记录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2小时内的镇静效果、心率以及血压水平。
采用SPSS 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法和x2检验法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干预治疗后2小时镇静效果及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及心率分析对比
研究组患者干预治疗后2小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压情况分析对比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患者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等造成的血压剧烈升高,促使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以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可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造成患者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研究发现在急诊处理的2小时极其重要,气管插管虽能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患者的安全转运及预后情况,但会对人体的咽喉部造成强烈刺激,再加上疾病与身体等因素,极易造成躁动产生和血压幅度波动、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压过高,引发再次出血,影响治疗效果。丙泊酚属于一种临床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可作为镇静镇痛药物,而丙泊酚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压和心动动缓,这些影响不容忽视。因为血压和心率的忽高忽低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而地西泮注射液作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镇静效果良好。研究发现,丙泊酚联合地西泮注射液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镇静时间,并且可减少对丙泊酚用量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结果显示,丙泊酚联合地西泮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干预治疗后2小时内镇静效果、心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丙泊酚联合地西泮注射液在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后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可有效保障血压、心率维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