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锋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中心卫生院,甘肃 白银 730726)
颈源性头痛(CHE)是颈部组织缺血、缺氧或受到损伤导致的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慢性头痛,疼痛时间过长会导致视力模糊、恶心、耳鸣、呕吐等[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7与所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颈源性头痛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7与所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36.79±4.24)岁,根据接受治疗的前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前32例为对比组,后32例为研究组,两组一般资料差距较小,可比,P>0.05。
对比组使用常规针灸治疗的方法,患者使用坐位,在患者的颈百劳、天柱、大椎、风池、中渚、肩井、太冲、合谷进行消毒,使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将一次性无菌针(规格:30 mm×50 mm)直刺1.5~2厘米,留针30分钟,5天一疗程,每天一次。
研究组使用温针灸治疗的方法,患者穴位的选取、体位、消毒过程、刺针规格皆与对比组相同,在刺入后在颈百劳穴进行温针灸,针胃插艾柱,在靠近皮肤处点燃[2]。
(1)头痛发作频率选取患者一周内头痛发作次数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条10厘米的线段两端标记最痛与不同,患者在直线上标注自己的疼痛强度,后测量其长度,分数越大,患者疼痛感越强。(2)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患者的头痛症状消失,视为显效;患者的头痛症状减少,视为有效;患者的头痛没有改善,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使用软件SPSS 25.0版本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用(x±s)来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率(n%)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
治疗前两组的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差距较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皆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对比(±s)
?
经过治疗,研究组的显效人数为23(71.87%),有效人数为8(25.00%),无效人数为1(3.13),治疗有效率为31(96.87);对比组的显效人数为14(43.75%),有效人数为11(34.38%),无效人数为7(21.87%),治疗有效率为27(84.37%);x2=4.86,P=0.03。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87)明显高于对比组(84.37%),P<0.05。
在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一般是由于椎管内有炎症刺激或受到了机械性压迫导致的,并且与颅内血液流动异常或是分布有关系,当前的治疗方法以消炎镇痛为主,导致患者病情反复[3]。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的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差距较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头痛发作频率和VAS评分皆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87)明显高于对比组(84.37%),P<0.05。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属于“偏正头风”的范畴,是患者邪气入侵、气血阴阳不足的原因,患者的压痛点集中于督脉、足太阳经穴、手足少阳经穴等部位,使用温针灸,能够将艾灸的微热送至深部,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常规针灸虽然对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无法完全根治,对患者使用温针灸治疗,能够减少患者头痛发作的频率,并且将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