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溪
(武汉市中医医院肾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KD)逐渐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结果。其病起病隐匿,常迁延不愈,并发症多,预后差,患病率也是逐年上升,我国2017年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年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3.2%[1],而最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费用高,为社会卫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故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而西医治疗对其主要是病因治疗,饮食调节,控制血压、血脂等对症治疗,单纯的西医治疗对临床疗效并不让人满意。近年来,中医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想治疗慢性肾脏病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作用广、疗效显、费用低,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口服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疗效。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经络学的理论基础下,将中药制成膏剂或饼剂等,贴敷在相应穴位使之透皮,循经入腑,以达到归经及疗效的中医外治法[2]。本研究拟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益肾排毒方联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观其临床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1.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肾脏病学》中的诊断标准[3],分期标准参照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K/DOQI)分为五期[4]。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病例来自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肾内科的60名慢性肾衰竭患者,男38例,女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4.2岁,病程2~30年,平均11.8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8例,尿酸性肾病5例,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7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47.5岁,病程2~28年,平均10.7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8例,尿酸性肾病6例,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低盐低脂限量优质蛋白饮食,口服必须氨基酸,控制血压、血糖、尿酸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纠正肾性贫血、控制急性因素、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口服益肾排毒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益肾排毒方:黄芪30 g、党参15 g、熟地10 g、丹皮6 g、山茱萸10 g、山药20 g、白术10 g、茯苓15 g、枸杞子15 g、熟大黄6 g、鬼箭羽15 g、落得打20 g、淫羊藿15 g、当归15 g、丹参15 g、川芎15 g,辩证加减:脾虚湿盛者,可加法夏、苍术、草果、陈皮等,气虚者,可重用黄芪、党参,或加太子参等,阳虚者,可加肉苁蓉、补骨脂等,阴虚者,可加黄精、石斛、玄参等。上方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服,每天1剂。穴位贴敷方:丁香、桂枝、花椒、肉桂、淫羊藿、怀牛膝等,由本院药物基地制作成品,取双肾俞穴、双足三里穴、命门穴,6~8 h后取下,每天1次。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疗程为60天。
1.4.1 中医指标
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标准来制定,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症状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头晕、纳呆、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夜尿清长、大便不实、大便干结、水肿等,按轻中重度分为3级。
1.4.2 实验室检查
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敷贴完毕后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
显效:(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2)内生肌酐清除率≥20%,(3)血肌酐降低≥20%;(1)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有效:(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2)内生肌酐清除率≥10%,(3)血肌酐降低≥10%;(1)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稳定:(1)临床症状有所改变(2)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10%,(3)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1)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无效:(1)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3)血肌酐增加(1)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本次数据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方法用t检验统计,计数资料数据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显效患者有11例,有效患者有15例,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治疗后敷贴处皮肤未见皮疹、瘙痒、水泡等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其中治疗组的治疗前后相比中医证候积分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益肾排毒方联合穴位贴敷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西医基础治疗。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疗组 30 25.33±6.19 16.57±5.40※ P<0.01对照组 30 25.43±6.14 23.57±6.69 P>0.05
两组肾功能Scr、BUN治疗后较前均有下降,Ccr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Scr、BUN、Ccr治疗前后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肾衰竭与祖国医学里的“水肿”、“肾风”、“癃闭”、“虚劳”、“腰痛”等病相似,发病与先天不足、情志、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有关,其主要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肾、脾,可伤及心、肝、肺等,本虚伤及肾、脾,肺、肝、心等受损,标实指外邪、湿浊、瘀血等使本病迁延不愈。本研究用自拟经验方益肾排毒方补脾益肾、利湿泄浊、活血通络,其组方:黄芪、党参、熟地、丹皮、山茱萸、山药、白术、茯苓、枸杞子、熟大黄、鬼箭羽、落得打、淫羊藿、当归、丹参、川芎。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熟地黄、丹皮、茯苓、山茱萸、山药取六味地黄丸加减滋补肾阴,当归、丹参、川芎补血活血、化瘀通络,熟大黄通腑泄浊,鬼箭羽、落得打祛风解毒、化瘀泄浊。穴位贴敷是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用药物贴敷在穴位皮肤表面使其发生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法[6]。最早在《内经》中记载:“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在临床上通过药物贴敷在穴位上,将药效通过皮肤、黏膜从而渗透到体内,经络传导、调理脏腑气血,调达气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也是慢性肾衰竭的一种中医外治法。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可以调补肾气,坚持刺激可以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命门属督脉,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有培元补肾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充足,足三里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我们将丁香、桂枝、花椒、肉桂、淫羊藿、怀牛膝等药物制作成敷贴,刺激以上穴位,以达到补脾益肾、调达气机的功效。本研究将益肾排毒方和穴位贴敷联用后,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肾排毒方联合穴位贴敷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临床可以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