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互作对宁夏沙土春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0-07-24 05:08严富来张富仓范兴科郭金金张晨阳
农业机械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氮吸收量硝态

严富来 张富仓 范兴科 王 英 郭金金 张晨阳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0 引言

滴灌作为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既可进行实时、精确的水肥供应,又能提高作物根区水肥分布的均匀度[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研究表明,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氮肥供应能明显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4];但是,水肥供应过多不仅降低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5],还会使大量土壤硝态氮淋移到深层土壤,造成地下水污染[6-8]。因此,研究和掌握滴灌施肥条件下作物的氮素吸收和养分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可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减小水肥供应和地下水污染,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用田间试验手段研究滴灌水肥耦合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是制定高效灌溉施肥制度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在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作物养分吸收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WANG等[9]和CHILUNDO等[10]研究表明,滴灌能提高玉米的水氮利用效率,减小氮营养流失,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渗漏的风险。GHEYSARI等[11]研究发现,150、20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100%ETc(作物需水量)和113%ETc灌水水平的玉米氮素吸收量分别高于70%ETc和85%ETc。刘洋等[12]研究发现,滴灌玉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比地面灌溉提高22%和23%,产量平均提高了9%。在针对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中,王建东等[13]发现,相比地下滴灌,地表滴灌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下渗的几率。韦彦等[14]研究表明,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大多聚集在表层,淋洗量比畦灌减少85.9%。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及能源危机上具有重要作用[15]。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是我国重要的春玉米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短缺和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使宁夏沙土地区的春玉米灌溉保证率较低,产量不稳和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研究宁夏沙土地区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的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其转运效率,探究收获后根区土壤硝态氮的分布残留情况,分析滴灌玉米的水氮耦合效应。结合该地区实际降雨情况,提出适合该沙土地区的春玉米水氮管理方案,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土地区玉米高产协同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及减小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4—9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冯记沟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位于东经106°31′,北纬38°34′,海拔1 204 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试验区年日照时数为2 867 h,年平均气温8.5℃,大于等于10℃积温为2 944.9℃,无霜期128 d;年平均降雨量290 mm,且年际变化大,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2179.8 mm。试验区土壤为沙土,土壤容重1.55 g/cm3,0~100 cm田间持水率为27.10%(体积含水率),pH值 8.60,地下水埋深30 m以上,基础肥力(质量比)为:有机质4.13 g/kg,全氮0.30 g/kg,全磷0.34 g/kg,全钾19.24 g/kg,速效磷5.48 mg/kg,速效钾78.33 mg/kg。试验区玉米生育期(4—9月)有效降雨量为205 mm(图1)。

图1 春玉米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多年平均潜在作物蒸腾蒸发量、实际灌水量和施肥量Fig.1 Effective rainfall, multi-year average potential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actual irrigation amount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during spring maize growth stage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供试春玉米品种为“先玉1225”,为当地推广的密植品种。2018年4月20日播种,2018年9月26日收获,共160 d。肥料选用常用肥,分别为尿素(N质量分数为46.4%)、磷酸一铵(N质量分数为12%、P2O5质量分数为61%)和硫酸钾(K2O质量分数为52%)。滴灌施肥系统由水泵、过滤器、施肥罐和输配水管道系统等组成。滴灌带为内嵌式滴灌带,滴头间距30 cm,滴头流量2.5 L/h,滴头工作压力0.1 MPa。试验设置灌水量和施氮量2因素,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150、225、300、375 kg/hm2(N150、N225、N300、N375),磷钾施用量均为150 kg/hm2。将试验区2000—2017年春玉米生育期内潜在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和作物系数Kc相结合(图1a),Kc根据作物生育阶段而定,苗期取0.7、拔节-灌浆期取1.2、乳熟-成熟期取0.6[16]。进而推算出试验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潜在充分耗水量(KcET0)为450 mm,记为W1.0。以此为依据,设3个滴灌水量W0.6(0.6KcET0)、W0.8(0.8KcET0)和W1.0,共12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试验区为引黄(水库蓄水)灌区,需采取轮灌工作制度,因此采取10 d作为设计灌水间隔[17]。为了控制春玉米苗期生长过快,促进根系生长,该地区在生产中一般采用玉米小苗末期开始灌水,但该地区春季极易发生春旱,导致出苗率降低;另外根据该地区历史气象资料,试验区年际降雨量变化较大,且多集中在7—9月。因此,春玉米的灌溉制度需根据实际降雨情况进行灌水量和灌水日期的调整(主要调节灌水日期,即遇降雨灌水日期顺延[17])。2018年春玉米生育期内的实际灌水量分别为W0.6(253 mm)、W0.8(327 mm)、W1.0(409 mm)(图1)。

试验区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施肥方式,小区面积为132 m2(20 m×6.6 m),每个处理3次重复。春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宽行玉米间距为70 cm,窄行玉米间距为40 cm,玉米株距为20 cm,种植密度为90 945株/hm2。滴灌带铺设在窄行玉米中间,一条滴灌带控制2行春玉米灌水施肥,为保证灌水施肥的均匀性,采用横向供水方式[18]。根据春玉米的生长特性,整个生育期共施肥4次,每次施肥量占总施肥量分别为20%(苗期)、30%(小喇叭口期)、30%(抽雄期)和20%(灌浆期)[17](图1b)。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3.1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与植株氮素吸收累积量测定

分别在春玉米播种后51、70、85、113、160 d取样,每个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株,从茎基部与地上部分离,去除表面污垢后按茎、叶片、苞叶+穗轴、籽粒4部分分离,放入干燥箱105℃杀青0.5 h,75℃下干燥至恒定质量,采用电子天平称量并计算单株地上干物质量,最后换算成群体生物量(kg/hm2)。并称取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后磨碎,用H2SO4-H2O2消煮,并用连续流动分析仪(Auto Analyzer-Ⅲ型,德国Bran Luebbe 公司)测定植物样品全氮含量[19]。

1.3.2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素累积速率计算

将1.3.1节测定的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累积量采用Logistic函数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Logistic函数表达式为[20]

(1)

式中y——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kg/hm2

k——相应的潜在最大值,kg/hm2

a——与干物质有关的阻滞系数

b——干物质的增长率

t——生长时间,d

对方程求一阶导数,可得生育期干物质和植株氮素累积速率,对方程求二阶导数,并求其特征值方程可得积累速率持续时间[21]。特征值方程分别为

T1=(lna-1.317)/b

(2)

T2=(lna+1.317)/b

(3)

式中T1、T2——地上部干物质或植株氮素快增期出现、结束的日期

由此可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过程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22]。

1.3.3产量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在春玉米成熟期,随机选取小区1条滴灌带控制的2行玉米,连续取20株,每个小区3次重复。晒干脱粒测定其总质量,最终折算成含水率为14%的籽粒产量[23]。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公式为[23]

WUE=Y/ET

(4)

其中

ET=Pr+U+I-D-R-ΔW

(5)

式中Y——产量,kg/hm2

ET——作物耗水量,mm

Pr——有效降雨量,mm

U——地下水补给量,mm

I——灌水量,mm

D——深层渗漏量,mm

R——径流量,mm

ΔW——试验初期和试验末期土壤水分的变化量,mm

在春玉米播前和收获后,在每个小区内取土,距滴灌带0、20、40 cm 3个位置点取样,每20 cm取1次,土壤剖面范围分别在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采用干燥法测定土壤含水率,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小区土壤含水率(%)。因试验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埋藏较深,根据实测,生育期内1 m深土壤含水率变化不大,且滴灌湿润程度较浅,U、R和D均可忽略不计。则可将式(5)简化为

ET=Pr+I-ΔW

(6)

1.3.4收获期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

1.3.5相关指标计算

收获指数为产量(kg/hm2)与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kg/hm2)的比值;植株氮素吸收量(kg/hm2)为植株氮素含量(%)与干物质质量(kg/hm2)的乘积;抽雄期后氮素吸收量(kg/hm2)为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与抽雄期营养器官氮素吸收量(kg/hm2)的差值;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kg/hm2)为抽雄期营养器官氮素吸收量(kg/hm2)与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吸收量(kg/hm2)的差值;营养器官氮素转运率(NRE)为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kg/hm2)与抽雄期营养器官氮素累积量(kg/hm2)的比值;氮素利用效率(NUE,kg/kg)为产量(kg/hm2)与植株氮素累积量(kg/hm2)的比值;氮素吸收效率(UPE,kg/kg)为植株氮素累积量(kg/hm2)与施氮量(kg/hm2)的比值;氮肥利用率(kg/kg)为产量(kg/hm2)与施氮量(kg/hm2)的比值;氮收获指数为籽粒氮素累积量(kg/hm2)与植株氮素累积量(kg/hm2)的比值[17,24]。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处理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采用Origin 9.0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氮互作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的影响

表1为地上部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与生长时间的Logistic函数的拟合方程,并对其求一阶导数(图2)、二阶导数(表2)。由图2可知,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均随生长时间的递进先增加后减小,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随着生长时间的推进而加大。相同灌水情况下,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氮素累积速率(除W0.8灌水水平)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如表2所示,快增期内,各灌水水平下的地上部干物质平均累积速率最大值分别为W0.6N225、W0.8N300和W1.0N300处理,其中W1.0N300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平均累积速率最大,为513.71 kg/(hm2·d),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32.56%和22.83%;各灌水水平下的氮素平均累积速率最大值分别为W0.6N225、W0.8N375和W1.0N300处理,其中W0.8N375处理的氮素平均累积速率最大,为2.75 kg/(hm2·d),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29.72%和30.95%。

表1 地上部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与生长时间的Logistic函数拟合Tab.1 Fitting of aboveground dry biomass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with growing time by Logistic function

图2 不同水氮处理对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on rate of aboveground dry biomass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表2 不同处理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特征Tab.2 Accumulation of aboveground dry biomass and nitrogen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水氮互作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由图3(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可知,在W0.6和W1.0灌水水平条件下,当施氮量分别高于225、300 kg/hm2时会抑制该灌水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从而降低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累积量,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总体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施氮量过大会阻碍干物质的累积,降低了籽粒干物质的累积量。而在W0.8灌水水平条件下,该现象并不太明显。在各处理之间籽粒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分别占总累积量的52.69%~57.00%。W1.0N225处理的总累积量最大,但与W0.8N300和W1.0N30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灌水水平下,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W0.8N300处理的产量最大,为16 387 kg/hm2,虽与W1.0灌水水平最高产量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却显著高于W0.6灌水水平最高产量处理(P<0.05)。另外,在W0.6灌水水平条件下,N37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在W0.8和W1.0灌水水平条件下,WUE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0.8N300处理的WUE最高,为3.34 kg/m3,与W0.6N225和W1.0N300相比提高了19.71%和17.16%。

图3 不同水氮处理对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on aboveground dry biomass,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2.3 水氮互作对春玉米抽雄期后氮素吸收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播后时间的递进,春玉米氮素总累积量不断增加。播后第85天(抽雄期),各器官的氮累积量表现为叶大于茎;播后第113天(灌浆期)和160天(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在持续增加,茎、叶的氮素累积量在逐渐减小。抽雄期(图4a)春玉米氮素吸收量较小,占总吸收量的39.6%~59.0%,相同灌水条件下,除W1.0N300和W1.0N37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春玉米氮素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灌浆期(图4b)氮素快速累积,占总吸收量的72.1%~92.9%,W0.8N225、W0.8N300和W0.8N375处理差异不显著,W0.6和W1.0灌水水平下,春玉米氮素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着生育期延长至成熟期(图4c),植株茎叶中的氮素积累量呈降低趋势,而籽粒的氮素吸收量呈增大趋势,说明抽雄期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另外,相同灌水条件下,成熟期植株的氮素吸收量的表现规律与灌浆期相似(图4)。

图4 不同水氮处理对春玉米氮素累积量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spring maize

由表3可知,灌水量和施氮量的耦合作用对抽雄期后氮素吸收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NRE)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各灌水条件下,N150处理抽雄期后氮素吸收量均较低,可能与该试验处理氮肥供应不足有关;W0.6灌水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W0.8灌水水平下获得最大值,为41.14 kg/hm2。另外,在W0.6灌水水平下,N375处理的NRE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W0.8灌水水平下,各处理的NRE无显著性差异(P>0.05);W1.0灌水水平下,N375处理的NRE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表3 不同水氮处理对春玉米抽雄期前后氮素累积及运转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on pre- and post tasseling 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f spring maize

2.4 水氮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由表4可知,灌水量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NUE)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氮素吸收效率(UPE)和氮肥利用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对氮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施氮量对其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二者的耦合作用却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W0.6灌水水平下N150处理的NUE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W0.8灌水水平下,N150和N300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N375处理;而W1.0灌水水平下,N375处理显著高于N150处理(P<0.05)。相同灌水水平下,UPE和氮肥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另外,各处理之间的氮收获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9~0.75,进一步说明春玉米吸收的氮素主要用于形成籽粒,促进产量的提高。

表4 不同水氮处理对春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treatments on nitrogen use of spring maize

2.5 水氮互作对根区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分布规律的影响

如图5所示,相同灌水条件下,土壤残留的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成正比。W0.6灌水水平下,土壤残留的硝态氮主要聚集在0~60 cm土层,并在滴头正下方40 cm处出现硝态氮累积区,在相同土层深度处,各处理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在水平方向有向远离滴灌带减小的趋势;W0.8灌水水平下,硝态氮累积区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土壤残留的硝态氮含量主要聚集在90 cm以上的土层,水平方向的硝态氮含量表现规律与W0.6灌水水平相似;W1.0灌水水平下,W1.0N150和W1.0N225处理残留的硝态氮含量很小,而W1.0N300和W1.0N375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区出现在植株正下方70~80 cm土层,并有下移的趋势,该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得更明显。通过计算各灌水处理下各土层硝态氮累积残留量占总累积残留量的比例可知,0~4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残留量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W0.6、W0.8、W1.0。随着灌水量的增加,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残留量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该现象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更加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沙土地区,低灌水量处理的硝态氮累积残留量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会随着水分垂直运动,使更多的硝态氮往深层土壤运动。

图5 滴灌施氮条件下春玉米收获期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s of soil in harvest period of spring maize root area under nitrogen treatments

3 讨论

前人对棉花[25]、甜瓜[26]、番茄[27]的水肥耦合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肥条件下作物产量最高,当水肥供应超过一定阈值时,产量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施氮量低于225 kg/hm2(或300 kg/hm2),W0.6(或W0.8、W1.0)灌水水平下,增加施氮量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明显,但当施氮量高于225 kg/hm2(或300 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且造成减产,同时也符合GHEYSARI等[28]的最佳施氮量会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研究结果。另外本研究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大多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在快增期内,W1.0N300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平均累积速率最大,为513.71 kg/(hm2·d), W0.8N375处理的氮素平均累积速率最大,为2.75 kg/(hm2·d)。在中灌水(W0.8)和高灌水(W1.0)灌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并且低灌水(W0.6)条件下,N375处理的WUE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

本研究结果发现,抽雄期后,茎和叶的氮素吸收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减小,籽粒氮素累积量逐渐增加,说明抽雄期后植株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发生了转运[29]。各灌水水平下,施氮量为150 kg/hm2处理的抽雄期后氮素吸收量均较低,可能是因为该施氮量不能有效地满足该地区春玉米后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W0.8灌水水平下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最大,为41.14 kg/hm2,在低灌水(W0.6)水平下,N375处理的NRE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氮肥施用量过高对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会产生抑制作用。另外,低灌水(W0.6)水平下,N150处理的NUE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中灌水(W0.8)水平下,N150和N300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N375处理,而高灌水(W1.0)水平下N375处理显著高于N150处理(P<0.05)。相同灌水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与施氮量成反比,与郭金金等[30]的研究结果相似。

硝态氮作为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31],其分布情况和残留量受作物氮素的吸收、灌水方法和施氮量的影响[32],施氮量投入过高会显著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33]。本研究发现,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和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增加施氮量,硝态氮含量增大;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深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W0.6和W0.8灌水水平下滴头下方40~60 cm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硝态氮累积区,该现象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变得越明显,这与李久生等[34]的研究结论比较相似。BADR等[6]的研究也表明硝态氮随水分运移向湿润锋附近累积。这是因为硝态氮极易溶于水并随水流运动,根系的向水性使较多的水分在进入土壤后沿水平方向运动,在湿润体的横向边缘产生累积,而滴头的正下方由于含水量较高,阻碍了硝态氮的垂直运动,并且滴头正下方由于长期保持较高的含水量,使得该处通气状况较差,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形成[35],导致该处硝态氮含量较低。另外研究发现,随着灌水量的增加,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残留量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而W0.8灌水水平下残留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90 cm土层,能较好地满足春玉米大部分根系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利用[17]。相比而言,W1.0灌水水平硝态氮的残留累积区有下移的趋势,说明灌水量过多会产生重力水下渗,使得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失,增加地下水污染的几率[36]。因此,合理的灌水量和施氮量,能够减缓硝态氮往深层土壤的运移,从而降低了地下水质污染的风险。

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量及分布规律,W0.8N300处理的产量最高,并且氮素吸收累积量与最高氮素吸收累积量W1.0N30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N150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虽然获得最大值,但严重影响产量,不符合实际高产目标。高灌水(W1.0)处理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渗漏的几率,而中灌水(W0.8)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分布在0~90 cm土层,较好地满足了春玉米根系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利用。另外,考虑到试验区年际降雨量分布不均,具体的灌水量应以实际降雨量为参考进行调整。因此,灌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和为532 mm、施氮量为300 kg/hm2是宁夏沙土地区适宜的滴灌灌水施氮组合。

4 结论

(1)相同灌水条件下,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氮素累积速率(W0.8灌水水平除外)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快增期内,W1.0N300处理的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平均累积速率和W0.8N375处理的氮素平均累积速率最大,分别为513.71、2.75 kg/(hm2·d)。

(2)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W0.8N375处理除外)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0.6灌水水平的最佳施氮量明显低于W0.8和W1.0灌水水平。W0.8N300处理的产量最大,为16 387 kg/hm2。

(3)W0.6和W1.0灌水水平下,植株氮素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W0.8灌水水平下,除W0.8N150处理,其余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另外,W0.8N300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最大,为41.14 kg/hm2。

(4)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成正比,与灌水量成反比。W0.6灌水水平下,土壤残留的硝态氮主要聚集在0~60 cm土层中,W0.8灌水水平下,土壤残留的硝态氮主要聚集在0~90 cm土层中,W1.0灌水水平的硝态氮有下移的趋势。

(5)考虑试验区年降雨量分配不均,本研究选取灌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和为532 mm、施氮量300 kg/hm2为宁夏沙土地区适宜的滴灌灌水施肥制度。

猜你喜欢
水氮吸收量硝态
水氮减量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主要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土壤水氮调控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穗器官临界氮稀释模型研究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葡萄园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春玉米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不同类型氮组成对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体系中氮转化的影响
植物吸收转运硝态氮及其信号调控研究进展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花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