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育军 李和荣
(江西省全南县人民医院 外一科 江西 赣州 341800)
疝气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属于一种后天性病,随着年龄的增加,疾病可能引发急性肠梗阻等问题,对生命造成一定威胁。该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发病率显著提升。这是因为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腹部肌肉的功能出现衰退、萎缩的情况,因此腹横肌的自由边缘对内环位置的括约肌产生影响,使其作用下降而致病,患者可出现人体内某一个脏器与组织离开正常的解剖结构而进入至另一个部位,引发腹股沟以及阴囊位置的肿块,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进一步严重,甚至出现嵌顿和绞窄,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进行治疗。其中手术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比较不同术式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60例疝气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男26例,女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为(50.69±34.37)岁;观察组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为(50.80±35.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疝环填充术):硬膜外麻醉,定位、游离疝囊,小体积囊体直接回纳,体积较大囊体则需要在距离疝囊颈3cm距离离断,后置入疝环与填充网塞,缝合固定。
观察组(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气管插管麻醉,于脐部下方3~5cm腹直肌外缘双侧切口,自疝环上缘2cm处游离,将耻骨后膀胱间隙、Bogros间隙进行分析,使用3D补片对缺损位置进行覆盖,与组织粘合后关闭腹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下床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下床时间(h)观察组 30 36.53±5.36 25.37±4.28 7.51±1.13对照组 30 39.87±6.76 30.21±7.85 9.17±1.63 t 2.120 2.965 4.584 0.038 0.004 0.000 P
疝气出现的原因为腹腔内某个脏器脱离了原本的位置,经过腹股沟缺损的区域,形成了一种凸起的状态,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疝气引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分娩、咳嗽用力、肥胖以及年龄均可引发疾病,造成人体内的腹压过高,使腹腔中的卵巢、小肠、膀胱等组织游离于原本的位置,进入其他区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1]。
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疝环填充术虽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有较广的手术指征,在手术中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疼痛感较低,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中使用的充填网容易出现移位和变形的情况,并且补片对周围神经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可出现异物感以及慢性疼痛等不适反应,对治疗不利;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则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手术沿内环位置切开,对腹膜进行释放,对于直疝患者,进行疝囊游离后缝合,并将其回纳至腹腔,对于斜疝患者,需对疝囊进行横断游离后,纳入腹腔,并且在环内水平腹膜对精索和输精管进行游离,可隔开腹膜,将腹膜释放,放置贴片,对耻骨肌孔进行修复,手术便捷,在治疗的同时可以对股骨环、内环、直三角进行修复,患者的恢复质量更加理想[2]。同时该手术可以通过单一切口对双侧的疝气进行修复,并且在疝囊的处理中操作术中处于内环上方,可以尽可能的降低手术过程中对神经系统和输精管等位置的损伤,并且对于填充材料,选择3D补片,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质量均较为理想[3-4],可以有效避免手术后出现的移位等问题,患者对于填充材料的不适感显著降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减少,术后的恢复更加理想,患者认可度较高[5]。
综上,疝气手术治疗选择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活动时间短,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