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婉婷
方方正正的戏台,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制,还是一方文化的展台。在江浙一带,至今还有搭台“做戏”的习惯,在北方,在烟台,戏台之上唱大戏的场面,除了每年的正月,越来越少见。
现在的烟台还有四座古戏台,除了毓璜顶戏台偶尔还用作演出,剩下的天后宫戏台、阳主庙戏台、福建会馆戏台都已经搁置了。古老的建筑是无声的历史,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如今,它们孤独地屹立在烟台一隅,洗尽铅华后,诉说着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天后宫戏台
提起天后宫戏台,首先想到的是天后宫。天后宫里供奉着海神娘娘妈祖,这里曾见证过妈祖文化的兴盛。起先,天后宫周围还有龙王庙和海神庙,人们将这个多神庙称之为大庙,天后宫戏台又被烟台人亲切地称之为大庙戏台。道光年间,以大庙为中心,形成了商业中心,商户有1000余家。在当时,大庙是烟台的文化中心,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等重要节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热闹非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盛景已然不复存,但大庙戏台依旧坐落于兴隆街上。除戏台外,其余建筑全部毁于1974年。2000年,古戏台进行了整修,大庙戏台就有了现如今的风采。走近古戏台,抚摸着古戏台上的石柱,柱子上的楹联依旧醒目:“宝筏渡迷津,万顷安澜彰水德。慈航通渤海,五音竞响答神庥”。
以往,春节期间老烟台有名的“双合班”都要在这里唱上半个月的京剧。首场戏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演,一直演到正月初一天黑,再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演起,直演到正月十五。
毓璜顶戏台
芝罘区的毓璜顶公园因有玉皇庙而得名,清光绪十九年重修玉皇庙时,由文人雅士提议更名为毓璜顶。“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的对联镌刻于玉皇庙红漆大门之上,虽不知此地是否因为聚集了灵秀之气而盛产璞玉,但这里有座戏台,光芒和宝石一样璀璨。
毓璜顶戏台位于毓璜顶公园,与玉皇庙成对景,建成于清咸丰十一年,是由烟台当地的绅士和老百姓集资兴建。毓璜顶戏台的屋顶与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慈宁宫一样都是重檐歇山顶,毓璜顶戏台在当时烟台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毓璜顶戏台是目前烟台老戏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演出场所。至今每逢庙会等节日,烟台的戏迷票友都会聚集在此观看演出。
福建会馆戏台
福建会馆戏台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位于芝罘区南大街与胜利路交汇处的福建会馆内。福建会馆是由当时在烟台的福建船帮商贾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封闭式古典寺院建筑,具有典型的闽南风格,也是我国北方仅存的具有闽南风格的天后宫。1958年,福建会馆被辟为烟台市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会馆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建筑,整个会馆由山门、大殿、后殿、戏楼和两厢五部分组成。由于正殿没有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规则,而是坐南朝北,因而戏台也就随着坐北朝南,以朝向主神所居的正殿。
现在这座戏台已不作为演出场所,但这座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格的古戏台一直留在了胶东,留在了烟台。
阳主庙戏台
在状如灵芝的芝罘岛,主峰老爷山西南麓,一片向阳坡地,坐落着一座祠庙,名为阳主庙。阳主庙建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是东周齐国奉祀“八神将”的庙宇。阳主庙在群山怀抱之中,有绿树相掩映,春日里鸟语花香,冬日里静谧幽清,用阳主像两侧的楹联“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罘水一条玉带束梁王”来形容阳主庙一点都不为过。
阳王庙戏台位于庙内,歇山式卷棚顶,翘角飞檐的建筑,内部悬挂木匾——“思被群生”。戏台的搭建为阳主庙聚斂了不少人气。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庙会之日,远近乡民聚会于此,做买卖的、唱戏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各色人等,好不热闹。
现在的阳主庙戏台与阳主庙一样鲜有人问津,但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文化,千百年的记忆,无论如何,人们也不会忘记。
檀板起,水袖翩然落,当丝竹奏起、锣鼓齐鸣时,谁又能数得清古戏台之上曾经上演过多少个悲欢离合、忠孝节义的故事。
光阴荏苒,我们不曾见过名角在古戏台上惊鸿照影,不曾见过古戏台下座无虚席,观众如痴如醉的表情。台上台下的风景都已不在,可是这戏台还在,戏台在,烟台的记忆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