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进
摘 要:课堂中,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中,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其乐融融。所以设计教案时应从多个视觉来思考,考虑方程在以后的学习中的连贯性,设计出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年龄段的《认识方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方程;等式;未知数;等量关系
开学也有一个月,因为疫情的影响,学生在网上进行视频教学与网上自我学习也有接近2个月,我教学的是5年级的学生,用的是西师版5年级下册的教材,对于《认识因数倍数》和《认识方程》这几部分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今天,我就《认识方程》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做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跷跷板和天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下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首先借助天平,充分感知方程的本质特征。出示天平,让学生感知当两边托盘中什么都没有时,表示天平两边平衡。如果指针偏向左边,天平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如果指针偏向右边,天平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方程的理解。通过实物操作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在学生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解决问题,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课堂中,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中,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其乐融融。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含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未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平的操作中得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给熊猫配制米粉的问题,来称米粉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判断,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同桌互相探讨,这个为什么不是,那个为什么是。含有求知数:X+9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18+2=20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未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7Y=21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X÷9<25也不是方程,因为虽然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三、注重数学语言和思维的培养
在观察天平平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注重理解方程的意义。在称米粉的重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模式,来叙述图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从判断等式是不是方程到借助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这是一节从“=”表示的意义开始,到根据问题情境解决有关方程问题的一节经过深思熟虑、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数学课。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交流、讨论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通过画示意图来理解题意。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2005-X)÷12=5或56÷(25-X)=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用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在练习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住址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来,不要急。
参考文献
[1]高会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与探究模式[J]中国教育,2017(3):222-223,226.
[2]薛亚平,李建荣.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8(15):20-21.
[3]王靖.小学数学教学中方程的教学[J].重庆教育,2018(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