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山石造景研究

2020-07-23 07:02由俊奕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

摘要:艺圃是一座宁静质朴的江南私家园林,山石造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灵气、具体的造园手法,虽然“无园不石”,但每个园林的假山都各有各的特色。本文阐述了艺圃置石掇山的文化根源、假山的风格特征、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以及山水结合的空间营造,对艺圃置石掇山、造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艺圃;山石造景;空间营造

一、艺圃概况

艺圃位于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总占地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艺圃有三代园主人,明嘉靖年间初为袁祖庚所建,名“醉颖堂”,明万历末年,文震孟入主醉颖堂改名为“药圃”。清初顺治十七年被姜埰购得,改称“颐圃”,又名敬亭山房,最后改为“艺圃”。

艺圃的整体布局以山水相互衬托,水池为中,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为土石假山。游人从主建筑“延光阁”(现茶室)隔池向南望,可见假山临池而建。园内水景部分空间疏朗,视线所到之处都较为开阔,而假山部分则布局相对紧凑。假山与中部水景区形成一幽一畅、一密一疏、一高耸一低平对比关系。[1]山中洞壑、峭壁、山路、树丛融为一体。东西走向的路径将假山分成三段不同游览路线:一为临水过乳鱼桥,视线望向水面,景色开阔。二为穿洞向上登山,路径崎岖多变,登至山顶“朝爽亭”可俯瞰全园。三位一条则极富山林野趣的小径,两侧山石嶙峋,可绕至东侧“浴鸥”小院。三条路径皆有交叉,可进行不同选择感受不同景色,以這种舒朗的结构展现出艺圃假山宁静质朴的山林野趣。

二、置石掇山的文化根源

我们祖先在探讨与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哲学问题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并且在这样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师法自然”的园林设计原则。[2]古人一直认为山水皆具有灵性,并且把山水品格比喻成具有很高德行的君子,对自己气节的体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纷纷参与筹划造园,在文学、诗画等方面也有相关的创作手法与之呼应,文人们隐逸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在画作之间。吴门画家有的受邀参与园林设计,形成也有自己筑园者,如文征明为王献臣设计的“拙政园”,艺圃的第二代园主人文震亨居家自造“药圃,形成文人写意式自然山水园。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师法自然”的设计原则;诗画的对文人的影响;文人对君子品格的追求形成了艺圃掇山置石的文化根源。

三、艺圃假山的风格特征

艺圃是以自然山体为蓝本的全景式假山为主,艺圃太湖石假山既具计成所云“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然”,又有张涟所创而推崇的“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山且堆土,“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的山体断崖片断而营造出的山林景象。[3]计成在《园冶》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4]艺圃布局南山北水,向北看山,在水之阳观水之阴,在苏州园林中只有艺圃和网师园是这样的布局。艺圃池南的土石假山其布局主要以池水来衬托假山的形体,形成山形与水体的刚柔对比,这种对景布置可以营造空旷的园林庭院空间。

四、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一)、以小见大

造园没有格式,置石掇山更无定式。《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在造园时采用叠山的形式应该如绘画一般,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林中,用山石来分割空间,通过配景、借景来丰富空间景观,营造小中见大,自然惬意的氛围。

艺圃是以紧凑型空间为主的中型山水园,艺圃中的假山,山的体量与形态不大,却营造出迂回盘绕的空间层次,游者可在其间穿梭。叠石掇山的山形真实地表现出山的局部形态特征,假山中石块各异的形态、悬崖、洞隧、蹬道高差变化,来表现在山林穿梭的感受变化。通过展现部分山体形态,人们可以联想到山体的整体形态,使视觉路径在山体中徘徊,蜿蜒曲折。游山路径的展开比这一空间的单向距离增大了几倍,以制造不同和扩展空间方式使游园往复无尽。

(二)、以假仿真

由于掇山之石源于天然,不可过于斧凿加工,可谓“石无定形”,所以置石掇山设计也具有“山无定式”的特点。我国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艺术更重于匠师的经验与感觉,很难用纯理性的思维来完成,匠人们在造园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界,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重现自然界山体的壮观。不是摹写,而是写意。“以假仿真”提出了对掇山设计的具体要求,所谓“以假仿真”,就是有自然山林的真,可以做成咫尺山林的“假”。置石掇山创造了是一种翻山越岭意境、体验穿梭岩洞的空间,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逼真效果。艺圃石壁和洞壁的真假山体同一石质,石色石纹天然合一,设置山洞、蹬道重现自然。

(三)、诗画入山

艺圃建于明清,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纷纷参与筹划造园,山石造景和山水诗画一样注重写意,山石以表现无限的意境为意图,同时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常常运用于园林的叠山之中,虚实相生。艺圃浴鸥池峭璧石以白墙为纸,以山为绘的方式进行假山营造,突出红花、绿树、山石形成山水画中园,与文人追求的淡雅风格一致,具水墨山水之神韵。

(四)、对置山石

对置指沿某一轴线两侧对应布置山石。其在数量、体量、形态上无需整齐划一,其形态应各异,但要求相互呼应,并注意在构图上应讲求均衡。此类置石多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图。“浴鸥”门前有对置山石,可谓布置巧妙。两石在形态上形成顾盼而相互呼应,虽分置门两侧,平面位置却并非对称,高石逾米,矮石约米。其中高石恰好与月洞门构成框景,使身置于“浴鸥”小院中的可观赏到“石在洞中”的画面,为院中增添一景。

结语:

艺圃园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园林的布局和古朴、自然的风格。通过对艺圃概况、文化渊源、假山风格特征、置石掇山设计理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艺圃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于置石掇山、临水石桥以及山林树木等的处理方法对于今天的园林山石营造亦有其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民.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规划设计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熙茹.苏州古典园林山石造景风格及形成原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吉河功.蓬莱神仙世界美的再现[J].苏州:苏州园林,1996.

[4]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由俊奕(1996.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艺方向。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
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探讨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初探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