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先民智慧之光

2020-07-23 07:02李建志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永仁马家窑普查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新时器时代晚期繁荣兴盛的黄河彩陶是中国保存最早的艺术品。其中临夏彩陶最为绚丽地绽放了“原始先民智慧之光”,是氏族公社农业文明的繁荣体现。“彩陶王”(图一)的故乡积石山县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彩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此,临夏州也被称之为在“中国的彩陶之乡”。

追溯中国彩陶的渊源距今约有7000至8000年,1923年-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等地先后挖掘了50余处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石器、骨架和争奇斗艳的多种彩陶,绚丽多彩的彩陶有人的纹饰及多种动植物纹、日月纹、水纹、还有各种几何图形的纹饰,造型更是多样,有鸟型、羊型、有体积小的、大的、有盆、瓶、罐等等。

“彩陶王”出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图二),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館,为国家级文物,原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双耳四鋬彩陶瓮,被郭沫若先生誉为“彩陶王”。1950年4月,原三坪村党支部书记的戚永仁和其哥哥戚永年在雨水冲刷的坑洼里发现并挖掘保存了这件彩陶瓮,1954年捐送国家。

一、“彩陶王”出土的地理环境

“彩陶王”出土的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于头坪、二坪、三坪、鲁坪等缓坡台地上,包括圆地咀、犁地咀、蚂蝗咀、高崖咀、坨子岭、转咀等。其东至鲁坪,西到三坪边缘,南依三坪山,北临黄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6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至1.5米。断崖暴露遗迹甚多,有灰土坑、灰层、窑址、墓葬、白灰层面。出土器物有陶瓮、罐、瓶、钵、盆,石刀、石斧、骨器等。地表、灰层内可见大量陶片。其陶质有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夹砂陶。主要纹饰有黑彩旋涡纹、平行纹、弧线三角纹、宽带纹、圆点纹、黑红锯齿纹、圆圈网格纹、蓝纹、绳纹、云勾纹、动物纹等。三坪遗址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隔河相望,黄河南岸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未经破坏的原始生态条件下,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这一地区的原始农业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远远落后于平原和沿海地区。该区域是一处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并存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大,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文物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2003年7月5日,三坪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彩陶王”的文物特征

“彩陶王”原名“双耳四鋬彩陶瓮”,以器形之高大、图案之精美,出土之完整、年代之久远而闻名全国。“彩陶王”高49.3厘米,泥质红陶,黑彩,平口,短颈,阔肩,腹部渐收平底。口沿处有对称的四只小突鋬,腰腹部有双耳。体型硕大,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草叶纹,中层为连续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草叶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饰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饰最宽,为主体花纹。这件彩陶瓮的周身共绘四个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的一个点旋转。四个大旋涡纹首尾相连,成为有机的连续体。每两个大旋涡纹之间还饰有小旋涡纹。纹饰富有极强的动感和气势,犹如黄河奔腾,巨澜翻卷;又似微风鼓浪,玉珠轻溅。仿佛让人感受到了5000多年前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汹涌的景象。整个绘画技术富丽流畅,造型古朴典雅、雄浑壮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先生在他的专著《陶器鉴赏》一书中这样描述这件彩陶瓮:“制作十分精致,图案异常精美,线条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部局规整。纹样波浪起伏,涡旋流动,表达了极其波澜壮阔的美观效果,十足的精彩。造型也很特色,口沿外四钩形钮,腹部双耳,表面打磨光滑。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这件可以称作中国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充分显示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最高造诣。”

三、“彩陶王”的问世

解放初,土匪骚扰,三坪村群众躲难黄河沿。1950年下半年,社会治安开始好转,群众开始返庄。8月的一天晚上,下了一场过雨。第二天一早,年轻的戚永仁(图三)、戚永礼兄弟从河沿窝铺往家里转运东西,走至塬地咀忽见斜披处,有一窝清水,被太阳照得光怪陆离。黄土坪上从不留积水,兄弟俩好生惊奇,止住脚步,放下背的东西,探其究竟。他们仔细详观,一窝清水好似盛在盆中。惊喜中便卷起袖子,往水窝伸手摸去,水较深,于是挽袖至臂,再探了下去。摸得是一个小罐,往上硬拉时,给扳裂了,小罐掏出后,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就扔掉了。立刻又扒去周围泥土,是件高约1.5尺的精美黑彩大陶瓮,双耳口沿上有四个突角。于是兄弟俩小心翼翼地将其挖出,带回了家,放在上房的板柜上。顿时,蓬荜生辉,精美绝伦的陶瓮,墨色如新,光彩照人,很是彰眼。此后,家里把瓮当馍罐用。说也奇怪,6月天,做了些糜面馍,放进去,三五天不坏,到了三九天不冻,家里人认为,此物得天地灵气,是个宝贝。闲暇时,戚永仁瞅那繁缛瑰丽的陶瓮,觉得它很完美,美得像山下的河水,奔腾不息;那流转的窝,如扎地浪的旋,一圈连着一圈,翻上倒下,诉说着远古神话,先民灵感。

1954年的一天,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文物普查员来到三坪。那时,三坪只有六七户人家。戚永仁家有15口人,兄弟5人,老大戚永廉、老二戚永仁、老三戚永礼、老四戚永贤、老五戚永礼。普查队员就住在了戚永仁家,刚迈进屋门,一眼就瞅到了板柜上那件美轮美奂的彩陶瓮,顿时,很惊讶,这件临夏地区马家窑文化的艺术珍品,它真的太完美了,这位普查员是搞艺术设计的,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观,仔细地瞧了又瞧,又用手触摸,感觉光滑无比。如漆般油黑的彩,在他的眼前飘荡起伏,似家乡的母亲河,飞流急湍,奔腾东去……这是古代先民的一件伟大的艺术珍品,应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展览,供世人一睹风采。他决心动员戚永仁把陶瓮捐给国家。刚开始,戚永仁和家里人均不乐意。他的妻子范永兰说:陶瓮不但有灵气,也是家中一件光彩照人的摆设,特别是与瓮有缘,也结下了一段难以抹去的情结,不愿意捐献出去。普查员开始做工作,他说:“精美的彩陶瓮,放到博物馆,不仅全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戚永仁说:“我不成,想看的人上我家看来,我不卖人,反正给你保存好就是了。”普查员见一时半刻说不通,就吃住在戚永仁家,继续苦口婆心地动员。普查员说:“山是国家的,水是国家的,人民是国家的,文物也是国家的,不捐不行。”普查员每天给戚永仁做思想工作,戚永仁到地里干活,普查员就跟到地里,一边帮他拾除杂草,一边跟他打磨。几天后,范永兰对普查员开玩笑说:“你要把我家的罐拿去哩,我再不给你做饭了。”普查员笑了笑,继续坚定着博物工作者“柔能克刚”的信心。就这样,普查员同戚永仁交涉了大约六七天,准备要回去了。普查员再一次对戚永仁说:“为了这件彩陶,过阵子,我还会再来。”戚永仁被他的这种毅力感动了,笑了笑开口爽朗地说:“那我捐献给国家,你这次带走吧。”普查员乐了,他拿出照相机,给戚永仁和陶瓮照了张相片,也为一家人照了全家福。戚永仁找来了背篼,把陶瓮放了进去垫好,让普查员背走了。后听见者言:普查员离戚永仁家10里地的集上休息了一会,在铺子里扯了几尺白布,把彩陶瓮取出裹好、装上背走了。

“彩陶王”初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后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改名为“国家博物馆”。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看到了这件陶瓮,将其誉为“彩陶王”,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名扬海内外。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面额为30分的纪念邮票一枚,使它的小小风姿远扬海内外。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戚永仁的耳里,此时,他及全家才知道陶瓮的考古、历史、艺术价值。

四、“彩陶王”的文化内涵

“彩陶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陶器是遍布于华夏大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被广泛运用于史前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看,陶器贯穿于当时的巫术、宗教、祭祀、战争、饮食、音乐、舞蹈、墓葬、渔猎、纺织、手工业生产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化个体的角度看,陶器不仅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同时也贯穿于每一个人出生、成长、婚配、死亡这个过程的始终。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创造和传播,陶器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基础,陶器文化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

陶器是古代艺术的凝聚物,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彩陶,以其精致、细腻的制作,娴熟、精湛的工艺,精巧的构思,完美的装饰,在技术和艺术上登上了一个高峰,成为陶器中的瑰宝。中国彩陶起源于距今约7~8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古老农业文明繁荣的体现。彩陶中的马家窑类型彩陶最负盛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化品味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绝无仅有,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彩陶王”的国家一级文物——马家窑类型彩陶瓮,是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说明,原始先民已经进入农业种植时代。从出土的文物看,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先民制造了原始生产工具石铲、石锄、石斧、石凿、石锛等,纺织工具有陶纺轮等;从有些墓中随葬的猪、狗和羊的情况看,家畜饲养也有一定的规模。

马家窑时期的制陶业也十分发达。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艺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色彩早期以纯黑彩绘制花纹,中期使用纯黑或黑红相间的彩绘制花纹,晚期以黑红两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制陶工具开始使用慢轮修胚并研究用慢轮绘制同心圆纹、平行纹、弦纹等纹饰。从陶质看马家窑彩陶以橙黄陶为主,半山、马厂彩陶以红陶为主。据测定,马家窑彩陶的烧成温度达到900~1050℃。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彩陶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崇拜敬仰心理。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非常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为主,彩陶上的图案表达了当时各氏族部落有着共同的崇拜意识,也是先民们在生活中认识大自然的产物,所以,在彩陶上也大多绘制了黄河奔流不息、漩涡急流、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观现象。如“彩陶王”上画着的旋涡纹、水波纹,就是先民们对水的敬畏、歌颂和崇拜。先民们居住在背风向阳的台阶地上,十分艰难地生活着,他们离不开水,又不了解水,更不能驾驭水,认为水威力巨大、神秘莫测,且有灵气,于是就产生了崇拜。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彩陶艺术,体现了原始先民对艺术的追求。马家窑文化原始艺术主要体现在繁丽多姿的彩陶纹饰上。马家窑彩陶纹饰艺术地再现了原始社会生活,如水波纹、旋涡纹、网格纹、草叶纹等,反映了原始农业和渔猎的生活。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有了审美艺术的升华,用几何写意表达形象,对称和等分大量应用在彩陶的体形和纹饰中,如“彩陶王”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工匠在绘大旋涡纹时,是绕彩陶瓮腰腹部一周先定出四个等距点,然后再向所定之点引线使之成为四个很有规律的大旋涡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以“彩陶王”为代表的马家窑彩陶画是中国画的根。彩陶是一部色彩和泥土的文明史,马家窑彩陶画,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著名画家、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先生在《神奇辉煌的马家窑彩陶及它对中国画艺术的长远影响》一文中说:“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最鲜明的特征是:以毛笔作为绘画的主要工具,以黑色线条作为绘画的骨架和基础,以线作为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中国画的这些基本要素,从马家窑彩陶画上都可以看到。所以我认为马家窑彩陶画为形成中国画的独特民族风貌奠定了基础;马家窑彩陶画是中国画的根;她就是远古的中国的画。”

总之,“彩陶王”是史前彩陶的代表作品,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登上了一个高峰,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叶茂林.陶器鉴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4]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编.临夏彩陶[M].蘭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董克义.积石山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建志,临夏州博物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永仁马家窑普查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经济普查工作中普查员职权实现的若干思考
永仁彝绣走出直苴
金沙江非遗永仁彝绣 指尖上的云朵飘出直苴
3个女儿的年龄
巧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