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熙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

2020-07-23 07:02肖云云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康熙政策

肖云云

摘要:尊老养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清朝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尊老养老的政策,诸如千叟宴、旌表百岁与赏赐、重用老年官员。这些政策的实施,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民族矛盾,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尊老养老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康熙;尊老养老;政策

孝,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种治国思想。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封建制度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它毫不犹豫地把我国尊老养老的礼制推向了整个封建社会中的顶峰。而康熙朝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把儒家思想作为稳定国家政权的治国方略,他遵循儒家的治国思想,用伦理纲常和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体现了对尊老养老礼制的空前热情,以此实现国家的安定。

一、康熙时期实行尊老养老政策的背景

(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重建

明朝末年,吏治腐敗,自然灾害不断,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日渐恶劣,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紧接着,清军入关,与农民军交战,最终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覆灭。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剧烈动荡,战乱之余,人心思定,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统一,清王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到康熙帝亲政后,擒鳌拜、撤三藩、平定准噶尔的叛乱,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权的重建。社会安定与政局的稳定,为推行尊老养老政策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康熙时期进行的经济改革

明末清初多年的战乱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清军入关以后,顺治帝就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康熙也继承了顺治发展农业的政策,甚至还有所发展。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在北京下诏停止圈地,宣称满汉军民,应一律对待,凡该年所圈旗地,立即退还汉民,另由山海关、张家口等处旷土换补。”(1)“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下令正式规定,‘凡民间所垦田亩,若圈于旗下,恐致病民,嗣后永不许圈。如旗下有当拨给者,其以见存旗下余田给之”(2)。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八旗庄头的横征暴敛给以了约束。康熙时期,实行“更名田”,就是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无偿地给予原来的佃农耕种,佃农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更名田”散布在许多省份,数目约为十六万顷,这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是有积极作用的。

长时间的战争还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为了使大量的荒地得到耕种,康熙即位后,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倡大臣关注农业生产,而且对地方上的官吏也做了一些规定,例如,对在农业上有成就的官吏给以升迁,罢黜在农业上没有功绩的官吏。这样就使得地方上的官吏想方设法鼓励广大劳动人民垦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样的规定也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要进行垦荒就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种子,但是一些贫困的农民根本无力承担,对此朝廷还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与水利建设有着莫大的关系。清朝初年,黄河、淮河堵塞不通,多次造成洪涝灾害,沿河的农田受到严重的破坏,水运交通也受到阻碍。康熙下令让靳辅和陈潢总理治河工程,经过三十年的治理,黄河、淮河的水流恢复正常,运河畅通。此外,还重视对各省河道的兴修(3)。

清朝初年还调整了赋税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的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从而把丁银固定了下来。称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4)。

康熙推行以上的经济政策,保证了在长期战乱以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推行尊老养老的政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

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被奉为思想行为准则,其中的“忠”、“孝”伦理观念成为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起,历代都很重视先进的汉族文化。康熙执政以后,清代的文化事业就开始走向繁荣。康熙智擒鳌拜以后,一反鳌拜轻文教、排汉官的统治政策,极力推行尊孔崇儒、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他礼祀孔子,大规模地搜集与整理儒家典籍,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使得理学自宋明以后更加走向成熟。

(四)统治者的个人因素

清朝虽然是满族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也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尊孔子为圣人,把儒家奉为经典。康熙这位帝王,可以说是历史上的贤君,他十分注重借助儒家的思想来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期实现太平盛世。这位帝王掌握儒家文化的程度也比较高,他的儒学文化修为,要比一般的汉族皇帝还高很多。清朝以“孝”治天下,严格地执行儒家的“孝”道,不但贫民百姓将“孝”作为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皇帝也能够以身作则,不时到太后所居住的地方(慈宁宫)请安。皇帝所起的带头作用,再加上礼制的要求,就促使社会上形成了尊老、敬老、养老的局面,也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范。

二、康熙帝时的尊老养老政策

(一)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尊老养老内容,从字面上讲,就是千名老人一起参加宴会。其实也不一定要有千人,千叟宴的形成是和皇帝庆祝寿辰有关的,其举办没有定制,也没有定期。

康熙年间就举办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十八日,这是康熙六十寿诞。各地的官员派人护送大批的老人进京给康熙皇帝祝寿,为了答谢这些老人,康熙帝下令在宫中的畅春园正门前办宴会招待这些老人。这次千叟宴分为八旗和直省两拨举行。三月二十五日,参加宴会的是直隶各省现任、致仕、给还原品文武汉族大臣、官员、士庶等九十岁以上的三十三人、八十岁以上的五百三十八人、七十岁以上的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及六十五岁以上的一千八百六十四人。在二十七日,参加宴会的是满洲、蒙古、汉军现任、致仕、给还原品文武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九十岁以上的七人、八十岁以上的一百九十二人、七十岁以上的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岁以上的一千零一十二人。期间,康熙帝不仅命令皇子皇孙以及宗室子弟给老人倒茶,还下令扶掖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上前,亲自看他们饮酒。(5)并谕之曰:“自古以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知孝悌,则风俗厚矣。尔耆老当以此意告知乡里”。(6)此外,还赏赐老人,并且规定老人领赏的时候,可以不用起立,坐着接受就可以。但是,这次宴会还没有“千叟宴”的名称。

康熙年间的第二次千叟宴则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这次也是分成八旗和直省两拨,在乾清宫前设宴。正月初二,参加宴会的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以及致仕、退斥人员六百八十人。正月初五,参加宴会的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文武大臣、官员以及致仕、退斥人员三百四十人。期间,康熙皇帝和老人们开怀畅饮,皇子皇孙们站立观礼,为老人们斟酒。(7)康熙帝还命满汉大臣、官员即兴赋诗,称之为“千叟宴诗”,康熙帝亲自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百里山川积素妍,古稀白发会琼筵。还须尚齿勿尊爵,且向长眉拜瑞年。莫迓君臣同健壮,愿将亿兆共昌延。万机推我无休息,日暮七旬未歇肩”(8),表达了尊老的愿望和将康熙盛世延续下去的决心。乾隆时期根据这些诗文整理成《御定千叟宴诗》,千叟宴因此而得名。千叟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

(二)旌表百岁与赏赐

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的中央封建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开始全面承袭了漢民族的政治法律制度,并在文化上接受儒家伦理思想。在学习儒家封建礼教思想的过程中,清代前期的皇帝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依靠儒家封建礼教维系政治统治的必要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认真地去施行,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旌表高寿老人的高峰,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旌表百岁的制度。

旌表百岁是政府对年龄超过百岁之人的一种表彰。清代之所以这么重视对百岁老人的表彰,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将高寿的老人看作是社会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在他们看来,百岁老人不仅代表着生命的旺盛,也象征国家的昌盛不衰,更蕴含着子女对其的孝敬,使得家能和睦相处,国能长治久安。其实宋、明两朝就已经出现了给百岁寿翁旌表的现象,不过在当时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个例,而且也没有形成一种定制。清代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便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命妇孀居寿至百岁者,题名给予‘贞寿之门匾额,建坊银三十两”(9)。旌表百岁在开始之时,只有那些官僚阶级中的孀居命妇,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开始普及到普通民众当中,规定:“老民年登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并给“生平人瑞”匾额;老妇寿至百岁,建坊悬额与命妇同”(10)。康熙还对老龄人口采取了一些物质优待的措施。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下令,给八十岁以上的人绢一匹、棉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岁以上的人得到的东西是前者的两倍(11)。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又赏钱粮给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百岁以下的老年军民。政府通过对高寿老人的物质奖励与赏赐,目的就在于提倡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

(三)重用老年官员

清政府朝廷的中枢机构的长官,都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年老大臣。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内阁大臣马齐等十四人到内廷为康熙祝寿。大学士王旭年过八十,松柱、萧永藻、田从典、马及礼、贝和诺等人都在七十岁以上,礼部尚书蔡升元、刑部尚书张廷枢则是六十八岁,庚拜一堂,被称为佳话。康熙每到古稀大臣过寿,一定会赐给他们自己亲自写的福寿二字。

三、康熙时期尊老养老政策的作用

(一)稳定社会秩序

清朝初年,经过长年的战争洗礼,百废待兴,社会动荡。因为清朝是满族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反抗。虽说一系列尊老养老政策的实施,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的手段,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人们的抵触心理,少些抵触,就会少一些反抗,这样社会上就会少些动荡,社会秩序就趋于稳定。

(二)缓和民族矛盾

元代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其很快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清代的帝王吸取这一教训,以康熙为代表,非常重视和汉族臣民的关系,他崇尚儒家思想,为满族贵族和臣民树立了榜样。这样不仅显示了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后敢于革新和吸收汉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气度,而且又使儒家文化成为满汉两族人民共同的文化,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三)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尊老养老的孝道思想

康熙时期,尊老养老礼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手段,不仅巩固着盛世太平,而且也达到了宣扬教化、宣传儒家尊老养老道德思想的目的。受到皇帝礼遇的老人大多数是朝廷的官员和致仕官员,他们多年给朝廷效力,从政经验丰富,并且威信很高。大多数老年士子非常崇拜儒家思想文化,他们饱读诗书,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康熙对这些人给以优待和礼遇,激励他们传承尊老养老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尊老养老的孝道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劝勉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养老思想,它源远流长,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影响广泛,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璀璨价值,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作用;它为人称颂,深人人心,依然是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尊老养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们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国梦,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一些借鉴。

注释:

肖婷.浅析农业发展对“康乾盛世”稳固所起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2,(1):74-78.

肖婷.浅析农业发展对“康乾盛世”稳固所起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2,(1):74-78.

肖婷.浅析农业发展对“康乾盛世”稳固所起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2,(1):74-78.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38.

王彦章.清代尊老优老礼制论述[J].历史档案,2006,(4):38-48.

清圣祖实录·卷二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510.

王彦章.清代尊老优老礼制论述[J].历史档案,2006,(4):38-48.

钦定千叟宴诗·卷一[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

清会典事例·卷四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1:530.

清会典事例·卷四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1:530.

清实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9.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清)巴泰等.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清会典(卷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崔婷婷.论康乾盛世养老尊老礼制[J].文化学刊,2008 (3).

猜你喜欢
康熙政策
政策
政策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大帝玩石头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