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研究

2020-07-23 11:44丁彬岐
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治理策略突发公共事件

【摘要】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事态的发展与演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交网络格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为例,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征,评估不同主体的行为,提出有效治理網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机制;治理策略

2020年2月始发于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网络上大量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信息扩散传播,一系列谣言扭曲事实真相、炮制事件,消费公众恐慌,极大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冲击,甚至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探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探索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律,明确各主体如何应对网络谣言,才能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维护网络生态,构建和谐社会。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及相关理论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具有突发性、低预见性、公共性、强危害性、持续性和无规律性等特点。

(二)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谣言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通过网络媒介而生成并进行传播的谣言。”[1]网络谣言是指通过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网络介质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2]。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x(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谣言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之所以谣言四起,正是因其重要性和含糊性,且疫情发生以来情况并不明朗,与民众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度极高;与此同时,疫情发生的突发性导致政府相关部门没能及时对真实情况进行公开、公示,信息的不确定性大,结合网络谣言制造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渠道多样等特性,都为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

(四)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1.传播速度极快具有“爆炸性”效果。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的丰富,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时效性,其一经传播,具有极强的轰动性与爆炸性。

2.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一,网民众多,信息来源繁杂,网络谣言传播渠道多样。互联网的匿名使得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个体在网络上的传播行为脱离,加之信息的模糊与传播渠道的不确定,网络舆情极易走向极端化,难以把控更难以追责。

3.谣言传播对线下的辐射作用强。谣言在网络上传播影响网民在现实中的行为,网民的行为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上的舆情走向。进而导致一些大规模群体性活动发生,如“非典抢盐事件”、“新冠肺炎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事件”。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推动网民在现实中采取新的作为,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相互推动作用的过程。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

(一)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和主要类型

网络谣言可以看作是网络舆情热点中的一种,它也有从起始、高潮到波动、消亡的过程。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谣言由于事件发展过程中网民的不安、焦虑等情绪不断高涨,感性情绪主导下,理智缺失,谣言的传播过程不再需要“酝酿”这一环节,而是一经产生大范围极速扩散,席卷全网。

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断章取义型谣言。从整体中摘取片段,信息残缺导致解读错误。

例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据钟南山院士团队辟谣称,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盐水漱口虽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但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且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显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2.偷梁换柱型谣言。部分谣言将不同的新闻事实要素糅合“改造”,以假乱真。

3.张冠李戴型谣言。如钟南山院士看望林正斌教授不戴口罩,其图片真实来源是央视科教频道2016年10月12日播出的(大家》栏目[4]。

4.无中生有型谣言。即毫无事实依据,纯属编造杜撰的谣言,如有谣言称钟南山院士说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率远低于非烟民,而这完全是杜撰。

5.夸大其词性谣言。夸大既定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要素,如“武汉地区秩序已混乱”、“武汉地区病毒感染者死伤人数2天内翻倍”等。这类谣言真伪掺杂难辨,具有迷惑性,易激发民众恐慌情绪。

(二)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疫情期间,人心恐慌,信息具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难以满足网民的诉求,网民无法迅速了解事情真相:致使舆情异化,谣言的衍生与传播就有了可乘之机。

2.涉及民众关注焦点。此次疫情与民众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相关性极高,造谣者利用了民众因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产生的恐慌情绪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盲从心理,选择了“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各地区因疫情产生的死伤人数”及“如何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造谣,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获得巨大流量。

3.网络技术便利。当下网民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无论是在新浪微博、微信、QQ上传播信息,还是转发分享各种浏览器客户端上的相关系列新闻,只需要动动手指顷刻就能完成,对于网民来说时间成本相当低,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4.网络谣言本身篇幅短小、标题吸睛、语言浮夸、煽情且具有冲击性,非常符合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转发要求,且通过个别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插入视频、图片进行排版编辑,视觉冲击力更大,產生“洗脑”效果,引起一众网友转发热潮。

(三)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传播特点

1.自媒体是网络谣言最大的生产者。自媒体平台的发布机制与流程缺乏严密的信息筛查与审核制度,部分网民运营个人的自媒体账号,掌握着自媒体的发布权限,为产生与传播网络谣言提供便利。个别自媒体为增加用户浏览量、吸引网民点击文章,公然炮制假消息、制造渲染悲情的文章、“标题党”,致使真相与谣言相互交织,混淆视听,甚至催生新的谣言。且这些谣言经微博、微信被网民广泛转发,向社会各界“病毒式”扩散,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

2.存在部分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味追求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忽略或未曾深入探究、核实新闻信息的真伪以及信源的可信度问题,导致二次传谣乃至产生新的网络谣言,例如疫情爆发初期网络谣言一度占据主导,曾有多个新闻事件发生“大反转”,极大消耗民众对媒体的信任,降低媒体自身公信力。

三、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媒介的介入影响着谣言传播的途径与范围,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着谣言的传播与事件的发展趋势,政府的回应与处理手段则引导着舆论的最终走向。因此,探索网络谣言治理的可行策略必须从政府、媒体、受众这三大主体展开。

(一)建立统筹处理机制,政府提升权威性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时,网民们习惯于相信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传达出的声音与信息。作为第一手信息的接收者,政府必须掌握“及时”和“公开透明”两个原则,构建官方信息发布体系,发布权威信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坚持快速干预,发挥“第一声效应”,把握公众信任,及时发布和披露真相,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权威信息发布体系,抓住网络舆情监测的机遇,加强舆论引导,承担社会责任。

(二)加强行业规范,媒体要做好“把关人”工作

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谣言产生以及传播的基本特征,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治理网络谣言就要回归信息的确定性。疫情期间网络谣言扩散传播,自媒体是最大的“制造商”,媒体要加强行业规范,坚持自律,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发挥真正的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耳目喉舌的作用,坚持报道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等原则。更需要加强自我规范,积极发挥“把关”作用。网络传播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需要强化“把关意识”,强化“意见领袖”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从源头上扼杀谣言的产生。

(三)不信谣不传谣,网民需提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面对疫情期间网络上流传的海量信息,网民要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未经核实信源可信性的情况下,不要在网络上发布、转发不实信息,时刻保持理性,勇于戳穿谣言、制止谣言,避免受到网络谣言的蛊惑。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朋友圈谣言防不胜防家长转发拦都拦不住[Z/OL].新浪网,2017-05-05.

[3]詹勇.靠什么终结“网络大谣”的神话[N].人民日报,2013-08-23(05).

[4]郭小安.谣言穿着名人的“马甲”乘虚而入[N].中国青年报,2020-03-18.

【作者简介】丁彬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治理策略突发公共事件
浅析公路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常规治理策略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网络失范言论的治理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