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舵 李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人格化载体,在“课程思政”理念开展下的作用日益凸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认识,能够实现不同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展,从而更好的发挥协同育人的能力,强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提高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本文主要是在对课程思政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思政课教师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要想对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导作用进行研究,首要的就是要明确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程、全员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各类课程中,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思想的核心就是要立德树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当代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的协同发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
二、思政课教师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引领作用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和理论引领
思政课教师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引领各类课程教师,最大限度的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对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充分认同,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的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思政课老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夯实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所授课程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适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人的视野决定人的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研究世界,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观大局、察大势、驭全局,对世界形势作出深刻洞察,对事物变化做出精准分析与辩证把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善于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宽广角度透视问题、把握逻辑、探索规律,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原理讲深刻和透彻,把道理讲清楚和明白,就能让教育内容飞入学生的心田。也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才能够对其他课程的老师起到引导作用,才能够让其他课程也能够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来,真正实现不同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水平
思政课老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队伍,要强化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各种网络信息充斥,老师必须有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能量,克服不好的思想,把不利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其次,老师应该学会创新,与时俱进,要不断强化思政课老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多媒体意识,把各种多媒体技术积极主动的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突破惯性的思维,激发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再次,要不断强化老师的自我提升和培训。老师应该积极的去提升自己,可以选择短期的培训,也可以选择长期的培训,提升自己,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应对新形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001).
[2]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0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從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4]张增田,赵庆来.教师教育共同体:内涵、意蕴与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5]龚丽红,吴树堂.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乔春梅,刘艳群,韩立梅.试析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理论,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