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教孩子与他人合作

2020-07-23 06:58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青玩儿积木

兰心

大人式的合作,孩子们不懂

5岁的鹏鹏去邻居哥哥家做客,进门就打开哥哥的柜子,抱出一箱积木倒在地上,哥哥对他说:“别乱扔,你把不用的收回去!”“不!”鹏鹏拒绝。哥哥只好帮他捡,鹏鹏却以为哥哥要抢玩具,抱起积木盒子跑到卧室,还把门关起来。

鹏鹏妈很郁闷,鹏鹏从小就霸道,和谁都玩儿不到一起去。每次鹏鹏妈约小朋友来家里玩,鹏鹏都显得很紧张,护住玩具不让别人碰。小朋友拿起什么,他就抢什么,全程盯着人家。妈妈讲道理,他不听;妈妈强行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直接把他气哭了。除了不分享,鹏鹏还不太会关心别的小朋友。在小花园里玩儿老鹰抓小鸡的时候,悠悠摔倒了,一群小朋友围上去扶他,只有鹏鹏愣在原地。奶奶问他:“怎么不去帮助悠悠呀?你看他多难过!”鹏鹏只回了一句:“又不是我弄的!”

全家人都发现鹏鹏在情商上和别的孩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于是急着教育他:“你不给别人玩儿玩具,别人就不喜欢你。”“你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互相关心,才能有朋友。”鹏鹏却搞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更不懂他们总是挂在嘴边的“好好玩”是什么意思。

和鹏鹏父母的苦恼不同,有些父母的担心完全相反。小姑娘青青是那种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别人抢了她的东西,她连哭都不哭。青青爸爸觉得,孩子老实过头了,很为她的将来担忧。同样,这种大人式的担心,青青也不懂。

绝大多数的幼儿,会觉得“不打架”“不争吵”“互相帮助”“好好玩”就是合作,这是大人教的。可是,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孩子能理解“合作”的内涵。合作既不是鹏鹏那样的霸道,也不是青青那样的谦让,合作既包括互惠互利的行为,也包括竞争。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需要学习的技巧,大人如果只抓住合作的某一个侧面,就会造成偏颇。

合作与否,由什么决定

既然合作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那么,人们观察孩子的合作行为时,就不能只看外在的表现。一个孩子的行动,是由他的想法驱动的,孩子只有在心中认同合作的概念,喜欢和别人分享,才有可能做出亲社会的合作行为。这种想法,在心理学上叫作“共享思维”,是合作的本质与核心。换句话说,合作应该是“神合”而不是“形合”。

我们可以去观察那些玩儿得好的孩子,比如乐乐和天天,他们从在一起的第一秒就开始互动。乐乐说:“我们玩儿纸牌版的植物大战僵尸吧!”天天说:“好啊,不过,咱们得先画纸牌!”正说着,乐乐已经起身去找笔纸,天天也开始计划着画哪些植物了……两个孩子,必须共享自己脑海中的一些想法,才能让游戏进行下去。他们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对方脑子里的想法,才能配合彼此的行动,这样,才能玩儿到一起去。

看到这样自然的例子,我们就会明白,一些合作是没有办法“教”会的。比如,我曾见过幼儿园的游戏课程,老师让孩子们用积木搭城堡时,会分配“任务”,一组的小朋友搭屋子,二组的小朋友搭楼梯,三组的小朋友搭柱子和装饰……这样,每个小朋友都记住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可是,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合作。他们按部就班地搭建积木,却没有想法的交流。最后展现的作品虽然很漂亮,但是没有促进孩子的合作能力。一旦下次缺少了老师的指挥,孩子仍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

合作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获得的,但是,我们在教孩子合作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在想法中明白真正的合作是什么,以及合作会带给自己和别人怎样的感受。

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做事情,经常包办代替。这样,他们就不能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也不懂自己的“善举”能带给别人哪些感觉。比如,父母提了很多个袋子,分给孩子一个小的,然后告诉他:“别看少拿一个小袋子,却轻松不少呢!”这种感受的分享,让孩子在头脑中记录了一种正面的反馈—分担简单的家务会让别人开心,下一次,他们会更容易合作。

一般来讲,幼儿不具备主动采纳别人观点的能力,他们没有办法推测别人的内心。如果想教会孩子合作,让他了解自己在受到帮助时的想法,就要用言语直观地表达出来。父母的感激和鼓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看到,合作是一个过程。既包括合作前我们的思考:“宝宝,今天妈妈做晚饭,你来帮忙择菜可以吗?”也包括合作中的分工、交流和协调:“好玩儿吗?剥豆子是不是像做游戏一样呢?”当然,还有合作之后的感受分享。这样的合作,能给孩子带来完整的感觉,方便他们在头脑中构建出自己的理解,下一次按照自己大脑中的指示进行主动合作。

如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合作

合作这个行为,与其说是“学”会的,不如说是“体验”后再领悟,然后学会的,这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冲突,教会他们合作。佳琪和思思一起拼乐高时发生了冲突,两人都想要那个白色的小方块,最终抢了起来。面对这样的冲突,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地去教训两个孩子,可以试着这样说:“我看得出来,你们刚刚想商量出一个结果,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白积木。虽然失败了,但想通过商量解决问题,這样很好!”孩子一定想不到,大人会肯定他们曾经想要合作的动机,虽然最终他们又回到冲突的老路上,但是,只要孩子们学会更多的技巧,就能解决冲突。肯定了孩子们想要合作的动机,大人再帮助他们示范一些解决分歧的技巧,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合作,必须留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空间。比如,孩子不愿意帮助大人收拾玩具。这时候,相比于直接命令孩子收拾,不如向孩子描绘问题的情境:“箱子里的玩具都跑到外面了,我一个人收拾,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搬起来很重……”接下来问孩子:“如果你面对这种困难,希望怎样呢?”孩子很可能会回答:“我希望别人和我一起做!”这样,他们就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合作的必要性。其实,我们教孩子合作的时候,不仅要教会他们去帮助别人,更希望他们通过合作形成一个好的自我意识。如果他们通过思考,主动帮助别人,就能进行更好的自我调控,体验也会更好。

最后,父母可以创造一些情景,让孩子来练习合作。我们可以一边和孩子读故事,一边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提取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在讲故事的时候,试着问孩子“故事里的人是怎么做事情的?几个人共同做事的时候,他们都听谁的,又会怎么想?”这样的经验能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为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孩子的共同想象力也很重要。多和孩子玩儿扮演类的游戏,比如过家家,和孩子在游戏里交流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配合别人,让游戏得以进行。这既是想象的游戏,又是现实的锻炼。除此之外,一些运动类的游戏,本身就包含了合作的意味,比如踢毽子、跳皮筋儿、扔沙包和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竞争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竞争。

总之,父母要清楚,合作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情感态度。孩子有了合作的想法,有了共享思维和观点采择的能力,才有可能做到合作。

猜你喜欢
青青玩儿积木
堆积木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星星眼
青青芳草地
An analysis of 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 analysis of 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就是因为那个洞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