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
26岁的小菲发现自己常常会陷于被別人索要情感的困境当中。比如,被部门同事追求,因为觉得不合适,她婉拒了对方。但对方不断地说自己有多爱她,暗地里帮了她多少忙,小菲又不忍心了,不喜欢他,态度却有些暧昧,从而造成了很多误会和麻烦。在小学、中学时,有男同学喜欢她,用存了好久的零花钱买礼物给她,小菲没接受,对方显得很沮丧,小菲又觉得自己伤害了对方,违心地接受礼物。
在咨询师协助下,小菲进一步探问自己的内心,慢慢发现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要不是因为你……”很小时,妈妈就常对她说:“要不是因为生你,我的工作就不会丢了。”“要不是因为你,我不会这么胖。”“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不会过得这么憋屈。”回忆起当时,小菲感到自己无奈,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妈妈的那些话有什么不妥,反而为自己帮不上妈妈忙而自责。
生活中,像小菲妈妈这样对待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一阵,米米的爸爸刚刚调岗,在新的岗位上不仅要维护好和新下属的关系,也常常要扛起上司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这让他一度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时常感到焦躁不安。某个周末,米米爸像过往一样陪女儿去公园玩。米米本来想坐船,但看到岸边的船有点儿晃,她说很害怕就不想坐了。
换作以前,米米爸会哄她,或为她壮胆鼓劲,这一次,他却不耐烦地训女儿:“你现在这么胆小,以后还能离家出门上大学嘛。”米米的玩兴扫了一半,低下头不再出声。这时,旁边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很大方地吆喝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坐船,米米爸又开始训斥她:“你看,人家看起来比你还小,可是比你勇敢,性格也好多了!”回头他又对米米妈说,搞好人际关系特别重要,女儿这方面太差了。听爸爸这么说,米米已经气鼓鼓地往回走了。
父母一般都会很关注孩子的脾气、情绪,但与此同时却忘记了要先照顾好自己的需要和心情。比如小菲妈妈在享受身为人母的美好时,也将自己从女人转变成母亲的失落和遗憾,全都转嫁给了女儿。
幼年的小菲爱妈妈,生活上也很依赖她,所以即使觉得不舒服,也不会觉得妈妈有错。但当小菲的内心收下很多“要不是因为你……”的声音后,在成长过程中再面对和其他人的关系,就同样难以干脆拒绝,类似的困扰会一直重复。
米米爸平时可以耐心地陪伴女儿,但因为工作上有压力,无意间又将这些压力带回了家。在面对女儿时,米米爸向她投射了自己的各种焦虑:要勇敢、不能退缩、人际关系很重要……其实,米米只是一时的害怕和低落,但被爸爸这样评价后,她对于自我的认识也会比较负面和缺乏自信。
父母不自觉地把属于自己的不满、焦虑、担忧转嫁给孩子,却误以为是孩子的表现糟糕,从而令自己更泄气。最常见的是家长因为工作或生活身心俱疲,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大人在焦虑脆弱时,会不自觉地在比自己弱势的人身上寻回权力感和掌控感。家长需要多一些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觉察,及时做自我照顾和调整,平时还可以做一些小纸条或手机提醒,可以向家人倾诉,但尽量不向家人发泄情绪、转嫁压力。
还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中受过情感伤害,成为父母后,要么直接拷贝了上一代或伴侣对待自己的方式,要么极力希望自己成为好父母,避免成为“坏父母”。
两类父母都容易对于孩子的一言一行过度关注和苛责,无意中也是在向孩子索要爱、安全感和不切实际的保证。孩子内心压力过大,更容易在情绪和言行上失控。这样的家长最好能通过专业途径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或者多找一些亲朋好友做自己的支持系统,平时有意识地放松对自己和孩子的苛求,减少创伤在代际间的传递,从而让孩子能较轻松自在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