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梁丹
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父母通常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与身体健康,却可能忽视孩子的同伴交往等需求。在家的时候,孩子可能是小霸王,一到学校就沉默寡言,因为他没有朋友,甚至惧怕交朋友。
某教育论坛曾发布《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有4大渴望,其中之一是渴望获得友谊。在学校生活中,37.3%的孩子渴望获得友谊,28.7%的孩子渴望获得知识,只有13.6%的孩子渴望把學习搞好。
按照常理,学校里有那么多班级,每个班级又有几十名学生,孩子交朋友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但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却没有朋友,他们不会交朋友,甚至怕交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与人交往的,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在家庭中,父母会竭尽全力去理解孩子的话语,满足他的需求。如果仅仅是这些,孩子学会的不是忍让与宽容,更多是欲望的满足。孩子上学后,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时,他还是拿出与父母交往的方法,只是等待别人的走近,只专注于自己的需求,只是看到他人行为的不称心……这样是难以交到朋友的。
那么,父母具体可以怎样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呢?
张诗铭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她的邻居是加拿大人,家里有两个男孩,因为语言问题,双方交流并不多。突然有一天,邻居向她提出,要“借”她的女儿一天去旅游,并且写了借据,包括借女儿的时间、保证、携带物品、注意事项,还有借她女儿的费用。在欧美国家,凡是被“借”的孩子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一般比较安全。经过全家人的讨论,他们同意把女儿“借”出去,因为女儿渴望交上好朋友。旅游中,张诗铭的女儿与两个邻居男孩玩得很开心,归来时也是兴高采烈的。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又被“借”出去很多次。张诗铭家出游的时候也开始“借”一个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张诗铭的女儿变得开朗了许多,更有礼貌,自然也交上了多个朋友。
通过借孩子去旅行这一活动,孩子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小家,为学会交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和同伴在接触中相互理解,学会沟通,一起奔跑着、微笑着,分享着生活中的乐事,述说着各自的小秘密。他们在交往中成长,共同探寻着人与人相处的真谛。
中国的父母也创造了一种儿童交往模式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北京有3个独生子女家庭,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上小学,让3个孩子在双休日轮流集中到一个家庭里生活一天。父母们发现,一个孩子难带,3个孩子却很好带,孩子们结伴玩耍,开心极了。这是一种促进独生子女之间交往合作的好方法,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从而收到以群制独的效果。
以上两种模式都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会交往的创造,是在给予孩子受益终身的帮助。学会交往对孩子一生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借鉴“星星河快乐家园”的模式,变小家为大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加强,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借”个孩子去旅行的方式。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而学会交往融入群体与社会,毫无疑问是社会化最重要的桥梁,也是生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