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宁
摘要: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将二者相融合,首先需要把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最终达到技高有德,以德促技的理想状态。其次,学校需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才可以更好确保二者融合成效的全方位提高,为高素养人才的培养作出保障。
关键词:实践育人;工匠精神;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007-01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为中心开展,而以创新、精益求精、敬业等为特点的工匠精神恰恰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德”。因而,工匠精神回答了中国的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中具备较强的价值性,对于人才素养方面的培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积极意义。
1.工匠精神培养与专业教育结合
工匠精神是技与德的完美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思想与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素养和专业能力之间的桥梁就是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二者融合也需要以专业教学为契机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1]。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联系性方面入手,首先前者是一种让人才自主进行专业能力提高的最主要精神之一,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想道德角度出发,衔接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等方面情况[2]。
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件、医患矛盾事件等,带给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重新思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而除了要在相关课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要通过教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利用专业教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从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等多角度出发,合理进行针对性的提高。让学生明白,技术的习得仅仅是初级要求,技术的熟练应用是进阶阶段,寓于仁心下的熟练技术才是他们的追求。特别是现阶段医学生培养越发关注的是人文性,其自身对于人文关怀、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了更高的关注,这就要求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这两方面支持之下,才可以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最终人才的素养和专业能力。
尤其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注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必须要与专业课相结合,从专业角度、人文角度等多方面进行结合,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技能、人文等多方面的实际性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辅助教育效果和质量等的实际提高,最终达到技高有德,以德促技的理想状态。
2.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
就实际情况而言,专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并非如专业技能一般需要进行训练和针对性的讲授,相反其自身更为关键的是一种环境氛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影响环境,则最终培养与教育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而不能真正意义上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做出保障。
以往开展相关教育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上,尤其在实践育人视域下更加关注的是人才技能等方面,缺乏对其自身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关注,或者一般都是用专业技能的灌输和培养来替代后者,在實践过程中培养相关思想道德,这样的方法方式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从校园环境角度入手,着重进行工匠精神与思想道德、思政教育方面的宣传。高职院校除了定期开办校园技能节等活动之外,也可以围绕着所学专业的具体特点及社会需求等综合情况,从精神、思想、道德、人文等多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开办以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这样一来从环境等方面入手之后,最终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思想意识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优化。如,某市高职院校纷纷设立“鲁班工坊”,一方面加强了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鲁班工坊”推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种技术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
由此可见,营造注重“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十分积极。
3.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充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找寻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契合点,同时还需要营造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以提高最终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欢.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173-173.
[2] 戚洪娜.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