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的后现代趋向与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2020-07-23 16:38李跃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教育

李跃雪

摘要: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科学教育的关键变量。探讨科学观的后现代趋向,分析后现代科学观的渊源和主张,正确地看待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教育的理解,给科学教育变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观;科学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7.028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7—0122—04

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属性、存在样态、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基本信念。[1]对科学的认识和基本信念不同,表现为人们持有的各式各样的科学观。在科学教育领域,科学观的地位和影响至关重要,科学观与科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科学教育研究中,科学观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科学教育变革逐渐深入的背后都有科学观的微妙变化。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哲学理论日益多元化,形成了对科学的不同理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现代性的科学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科学观表现出一种后现代趋向。这种后现代的科学观不仅冲击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会对科学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科学观后现代趋向的产生渊源

后现代科学观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大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科学观进行反思与批判而出现的一种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表现出对现代科学观的焦虑与不满,虽然自诞生之初颇受争议,但是其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背景和渊源。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弥漫及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

自从启蒙运动以降,“科学”、“理性”成了现代的代名词,“科学至上”、“科学主义”深入人心。人们相信科学是改造世界的灵丹妙药,只要运用科学技术这件改造世界的利器就能实现人类幸福的理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变化频率加快、人与自然关系膨脹,出现了环境污染、世界大战、人的异化等一系列惨痛的事实。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积极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多遭遇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如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所说:“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这种不幸使现代性的神话破灭了,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批判现代性,这种反思、批判的气氛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对现代科学加以深刻的反思,批判现代科学的弊病,为后现代科学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氛围和文化土壤。

(二)自然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影响

后现代科学观的出现不仅与现代科学弊病的暴露有关,还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人们对科学的已有理解相冲突。传统的科学观认为:世界是有确定规律的,持有机械的自然观。自然这部大机器是上帝造的,一旦造好并给予第一推动就不再干预,科学的任务就是对运动作出数学描述。[2]然而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显示,世界并不是按照机械的规律来运动的,很多现象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我们的世界图景无法排除观察主体的作用。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说,在存在的这出伟大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科学的必然性、预言性受到了挑战,这些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提出的熵、自组织、非决定性、复杂性等概念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已有的对科学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科学的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进展和观点与人们以往对科学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不一致,逐渐出现了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

(三)科学元勘学科研究结果与现代科学观相冲突

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然而随着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科学元勘学科的深入挖掘,显示出科学与利益、价值、社会境况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把科学等同于客观知识和真理的观点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方向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开始反思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反思现代科学观的不足。科学元勘发现科学的动态性、情境性,科学是掺杂主体价值的结果与现代科学观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加之后现代思潮的弥漫和自然科学新进展的影响,于是形成了后现代趋向的科学观。

二、科学观后现代趋向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科学观大体有两种倾向:解构性的后现代科学观和建设性的后现代科学观。虽然两者观点有很多分歧,但是它们都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一些基本特征,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有着相同的立场。本文主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科学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揭示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特征。

(一)后现代科学知识观:颠覆客观真理

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科学知识具有不容质疑的客观性和真理性。然而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科学和真理之间绝不能划等号。后现代科学观基于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考察,认为科学知识不具有超越于人的客观性,科学知识绝非客观存在的真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主义对客观性和确定性的追求,导致了知识的权威化和等级化,对理性的片面理解和滥用,导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和绝望。[3]因此,后现代科学观反对把科学知识等同于客观真理。

(二)后现代科学方法观:反对普遍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判定性实验可以重复检验,科学方法的特殊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是科学客观性的保证。后现代主义者对科学方法的优越地位提出了质疑,例如费耶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反对普遍的、单一的、永恒不变的方法。他宣称,如果存在一种单一的永远不变的科学方法原则,那么,这一原则就是“怎么都行”。[4]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科学还需要非理性的、开放的、自由的方法。他们认为科学的方法有局限性,不能作为一切方法論的基础,反对把科学方法当做普遍方法。

(三)后现代科学价值观:解构价值中立

传统观念认为,科学是“价值无涉的”。20世纪上半叶,逻辑实证主义系统地对“价值中立说”进行了理论表述,要求科学超脱价值因素,把“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推向了顶峰。后现代主义者是从话语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的,反对科学“价值中立说”。后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活动并不像“科学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是价值中立的,其中包含着很多人的情感、价值等非理性因素。科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科学理论与价值、文化等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后现代科学观强调人的价值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社会因素对科学产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5]科学绝不是“价值无涉”的。

(四)后现代科学发展观:摒弃线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人们对“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这一问题的总体认识。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发展是一种累积性事业:科学理论的发展始于观察事实,由归纳通向真理,科学的进步就是真理的不断收集。波普尔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提出了证伪主义,他放弃了科学的进步是绝对无误的知识直线式地积累的模式,而把猜想与反驳看做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6]库恩基于科学史的研究,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科学革命爆发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按照范式的前后相继,他这样描述科学的发展: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科学革命理论的提出彻底动摇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它使人们抛弃了线性的、积累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还和整个社会生活、人类的精神活动等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科学观后现代趋向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科学观的后现代趋向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的新认识,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阐释,对科学教育不可避免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包含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例如,后现代科学观极大地消解科学的客观性,过于强调其主观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是有失偏颇的。然而后现代观结束了科学理性至上的时代,使人们对科学的双刃面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后现代科学观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生动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7]后现代科学观强调系统、整体、动态、差异、多元,呼唤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这些有助于我们反思科学的本质,反思科学教育的本质,深化对科学教育诸要素的理解与认识,为科学教育变革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启示。

(一)科学教育的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不是孤立的,科学与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现代科学观极大地批判了科学的负面效应,认为现代科学把人抽象化、符号化、工具化了,导致人的异化、价值的失落。后现代科学观所批判的现代科学主义的种种弊端,成了人们呼吁要促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前端。[8]科学是人类的历史活动,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应当加强科学与人、社会的联系,科学教育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科学教育改革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呢?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主张在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就是对实践这一理念的有益尝试。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教育(HPS教育)提倡从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来编排科学教育内容、组织科学教学,这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多元文化理解,提高其科学素养。值得指出的是,在科学教育改革中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与融合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践行这一理念时,不可把科学教育简单人文化,把科学教育简单地效仿人文学科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后现代科学观也极大地启示我们,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科学也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把握住这些也许才能真正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与融合。

(二)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强联系与整合

科学并非真理的同义词,科学也不是静止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线性累积的过程,科学知识也不是纯粹客观的。所以科学教育内容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多元性、联系性、动态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科学教育的分科不能过于狭窄,应该加强横向联系,所以我们的科学课程要有一定的综合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是那些静止的、确定的知识体系,还应该注意到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等。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经典的科学概念、定理、规律等,还要对科学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科学观也会发生转向。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关照人们对科学认识与理解的流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未来的社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刻,科学教育要关注这些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引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三)科学教育的方法:超越纯粹理性

后现代科学观超越了纯粹理性的单一方法,认为科学不仅需要实证、逻辑等理性方法,还需要非理性的方法。在科学史上,人们用非理性的方法促进科学发展的例子举不胜数。例如,凯库勒就是受到梦的启发,才发现苯分子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的。在科学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注意到方法的多元性、局限性。在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为科学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后现代科学观启示我们不仅要注意理性因素对科学建构学习的影响,也应注意社会文化等非理性因素对科学建构学习的影响。总之,我们的科学教育改革要避免单一的科学教育方法,科学教育方法要走向多元化,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深度学习,提升科学素养。

(四)科学教育的过程:强调互动与生成

后现代科学观揭示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复杂性。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体内部的事件,而是通过大量心智的辩证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9]科学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师生的参与、行动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教育的过程绝非科学知识的传递和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自组织的、充满参与者反思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可以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非线性的过程实现主动成长。科学教育过程要有情境,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的体验、要注意学生个体意义的建构。我们的教学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教学的情境正是对互动与生成的科学教育过程的追求。另外,科学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科学实践的机会和资源。科学实践与科学知识是相互融合的,在课堂中脱离了科学知识学习的科学实践是不存在的。人类通过科学实践形成、扩展和完善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及进一步探究的保障。[10]

(五)科学教育的评价:倡导多元与差异

后现代科学观拒斥对事物解释的一致性,同样对事物的评价不可能只有一种。科学教育的评价不能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向度展开的。科学教育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还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学生家长等。我们的科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后现代科学观启发着我们认识科学的多重属性以及与人、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于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相关专家学者们也可以纳入到科学教育评价体系中来。科学的内涵与形态是多元的、有差异的,所以在科学教育评价的内容、标准等方面也应该是开放的。总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要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方面的多元与差异性,逐步完善科学教育评价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践,以评价推动科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7(09).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姚文峰.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07).

[4]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尚崇智,高海兰.西方科学哲学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7]郝苑,孟建伟.论后现代科学观[J].教学与研究,2011(02).

[8]李太平,王媛媛,李晓阳.科学观转向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向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4).

[9]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0]卢姗姗,毕华林.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的观念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5(01).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a key variable affecting science education. Discussing the postmodern trend of scientific outlook, analyzing the origins and propositions of postmodern scientific outlook, and correctly viewing the impact of postmodern scientific outlook on science education will help u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provide benefit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Inspiration.

Key words: post-modern; scientific outlook; science education

[責任编辑:王    辰]

猜你喜欢
后现代科学教育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不重样的千纸鹤
用“科学教育”浇灌祖国的花朵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中国企业将会“后现代化”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