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戏剧舞台上,戏剧演员主要是通过表情、形体等将角色的情感思想传达出来,而在表演中,形体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表演过程中,戏剧演员的自我意识较为重要,可以帮助角色完成特定情境下的舞台任务。本文主要围绕戏剧演员在表演中形体行动方法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戏剧演员 形体行动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J8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在戏剧表演中,如何灵活地对演员的自我意识进行掌握,是完成角色形体动作的关键。若戏剧演员缺乏自我意识,那么他们就很难将剧情诠释出来,难以更好地展现人物角色。只有当戏剧演员能够掌握自我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服务。
一、自我意识存在于表演之中
自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评价,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2)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例如情感认识、思维认识等。(3)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在戏剧表演中,自我意识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使演员的意识更好地服务于角色。
在舞台表演中,“角色”在完成形体动作时,若他们的自我意识没有参与进去,就有可能会出现舞台事故。在戏剧舞台上,形体动作包含了许多个小的动作,有些戏剧演员举手投足之间将“角色”的情感状态、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形体动作无论是小还是大,都需要设计与呈现。那么如何对这些动作进行设计,并使之完美地展现出来,就需要演员的自我意识来进行控制。例如,在舞蹈表演中,如何实现准确的走位;或者是在打斗戏中,如何在不伤及对手的情况下给观众营造一个紧张而又激烈的效果,则要依靠演员的自我意识来完成[1]。
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三个方面,也即从知、情、意这几个方面去分析的,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所构成:(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故此,自我意识其实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调节表现为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调控,对于自己活动的调控,对自己态度的调控。在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形体行动是否准确地展现,与其自我调节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自我意识与“角色”的相统一
角色,指的是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舞台人物形象,指的是演员自身与角色自身,是“演员-角色”的矛盾统一体。萨尔维尼,意大利的著名演员就指出,在舞台表演时,演员其实有两个自我,如果“演员—角色”的矛盾关系存在的话,则需要将其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其中一个自我需要对自己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情感进行把握,而另一个自我则需要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情绪进行控制,始终保留一份清醒,这样才能够将人物形象更好地表现出来,这便是演员与角色的统一[2]。
三、在舞台表演中,自我意识如何帮助形体行动完美地呈现
角色,其实就是舞台上进行表演的人,戏剧演员在扮演角色之时,会通过相应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状态以及性格特点,而这个形体动作会一直贯穿于整个角色的性格,会贯穿于角色人生的始终。对于戏剧而言,形体动作至关重要,其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此外,在表演创作中,形体动作也是一种艺术。
大多数观众都非常喜欢形体动作,因为形体动作能够让人们快速進入到角色生活的世界之中。另外,形体动作可以使演员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将主要精力放到舞台、剧本的控制之中。在戏剧舞台上,演员需要创作出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相符的形体动作,例如如果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的正义大气,那么演员的形体动作就应该大开大合,要将角色的豪气正义的一面表现出来,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发挥演员的自我意识,要通过自己的意识去控制角色的形体动作。例如,在戏剧表演中,经常会遇到厮杀打斗的场景,在设计编排过程中,导演将其变成了形体动作。因此,演员需要掌握这个形体动作,然后要带着角色所应该具备的情绪投入到厮杀打斗的情节之中。在厮杀打斗过程中,演员不仅要对自己所需要用到的道具进行掌握,还要了解厮杀时所用到的招式,要把握自己与对手的打斗站位。而这些形体动作都需要演员的自我意识来
完成[3]。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在形体动作创作中,演员的自我意识是帮助角色完成情感与性格塑造的重要因素。在戏剧表演中,角色的形体动作是否准确,是否与角色形象完整相匹配,都与演员的自我意识有关。在表演中,如果情感无法固定,那么形体动作则更无法固定。例如,不能够对步伐进行丈量,也不能够对四肢动作进行固定。此时,演员的自我意识能够发挥较大的辅助作用,在完成较难的形体动作时,演员的自我意识会同角色的情感情绪一起出现,在什么时候演员应当做到理智大于情感,或者是做到激情多余理智,则需要演员不断地实践摸索,然后去慢慢地体会,以实现对自我意识的收放自如。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做到对“进入角色”与跳出“间离”的同时掌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就存在着“间离”式的表现手法,而这需要演员做到对自我意识与角色的自由转换,需要充分利用自我意识去改变角色的状态,要具有快速抽离自我意识的能力,并及时转化角色。
在形体行动中,演员在做形体动作时,主要是用自我意识来进行控制,在完成所设计好的动作后,需要迅速抽离演员的自我意识,然后快速进入角色,这样就能够使舞台行动变得更加的完美,能够更好地塑造角色。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角色创造之时,演员将舞台上的自己与所饰演的角色划分为“两个自我”,一个便是演员自身的我,另个便是角色汇总的我。在表演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形体动作表演时,演员的自我意识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会被用来控制舞台上所饰演的角色,这样就可以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展现出来,使角色得到塑造,使剧情得到体现。因此,在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自我意识在表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需要戏剧演员加强练习,慢慢感悟,这样他们的表演水平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翠媚.戏剧演员对人物角色的巧妙把握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09):71-72.
[2]赵维兴.论戏剧演员在表演中形体行动的自我意识[J].戏剧之家,2015,(11):4.
[3]王剑春.论戏剧演员在表演中形体行动的自我意识[J].艺术教育,2015,
(03):187-188.
作者简介:解友益(1962.6—),现任江苏省东海县吕剧团支部书记,从艺四十余年,主演吕剧传统戏三十多部,代表作有《姊妹易嫁》《红丝带》和巜英雄之铭》等。曾荣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银奖,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现为连云港市吕剧代表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