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特征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2020-07-23 09:09焰,汪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意向排序硕士

夏 焰,汪 楠

(安徽大学 高教所,合肥 230039)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最早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招录在职人员为主,实施非全日制培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非常有效的满足了社会在职人员的高层次教育需求。200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除少数确实不适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外,大部分专业开始招收应届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由38.67万人增长到72.22万人,在学研究生总数由105万人发展到228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分别达到55.68%和58.88%。[1]十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培养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专业学位在培养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超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本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型和结构调整。

专业学位又被称为职业学位[2],主要培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能就业、就好业”是衡量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增长,学生来源、年龄组成等较以前更加复杂,在学专业硕士的个体特征呈现多样化趋势,[4]结构性就业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5],对“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因此,充分了解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落实国家政策及提高专业硕士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专业硕士的总体就业意向;二是各类个体特征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三是在各类个体特征下,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组间差异,及组间差异在具体就业意向上的表现;四是在比较就业意向时,个体特征发挥的影响作用。

2 核心概念与研究回顾

2.1 关于专业硕士就业意向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通常认为“就业意向”是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定位,而不是指就业愿望的有无。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业意向”与“就业意愿”“就业方向”“求职意向”等属于相同概念内涵的不同表述,与缪艳君等[6]、陈友庆等[7]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求职意向”概念大相径庭。本研究所谓的专业硕士“就业意向”,指的是在读专业硕士对将来从事行业的向往,是一种意向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未来从事职业或行业的可能选项,包括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国企、民企和外企等商业企业、自主创业、继续攻读博士等。根据相关研究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性质和特点的界定,上述就业意向又可分为几个相对的概念范畴,如体制内工作相对于体制外工作、学术性工作相对于非学术性工作、稳定性工作相对于市场化工作。

在理论上,专业硕士就业应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择业去向更加偏重非学术部门和应用性部门。一项针对含专业硕士在内的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研究生在选择单位时更加倾向于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两者总和已超过被调查人数的70%,而选择科研单位与学校的学生却较少。[8]关于专业硕士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的调研表明,75%的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就业去向呈多元化发展倾向,但自主创业率不高。[9]由此可见,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和实际就业去向基本体现了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但上述研究没有充分讨论影响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个体特征因素。

2.2 关于专业硕士个体特征

依据阿杰恩(Ajzen,1985)的“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10],行为意向反过来受个体因素(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和社会因素(主体规范)影响,该理论常被应用到求职和就业研究中。[11]受上述理论启发,大体可以认为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既受外界普遍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也受内在个人发展动机的影响,与个体特征密切相关;个体特征是研究生培养结构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专业硕士群体个体特征愈复杂,对就业意向的影响程度也必然更加深入。本研究所谓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制、来源、录取方式、学习动机等。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有些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存在一本院校生源较少、调剂生占比较大、跨专业报考者较多、专业认同度不够高等特点,仅有三成的专业硕士认同“就业方向明确,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性”的判断。[12]专业硕士的性别、动机、入学方式、学制等个体特征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而在体制内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体制外工作。[13]在影响硕士生就业结果的诸因素中,研究生个体后致性因素对于就业的影响大于先赋性因素,其中地缘因素、年龄因素、业缘因素、教育体制因素、智育水平因素均会显著影响硕士生的就业结果。[14]也有研究分析了性别、经济投人、家庭背景、学业情况、教育培养环节等要素对专业硕士就业意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学业水平、学校层次等对就业选择存在明确影响,其中男性学生更倾向于进人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女性学生则更倾向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15]总体而言,关于个体特征对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影响,已有的学术成果较为缺乏实证研究,特别是对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专业硕士在就业意向上的差异缺乏调研数据支持。

3 数据与分析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依据方便、随机与自愿的原则,在安徽省专业硕士布点高校的研究生QQ群或微信群推送问卷网络链接,也鼓励受访者转发,历时两周,共收回482份问卷。数据清洗原则是,若存在关键题项未填写或未按要求填写,则视为无效问卷并剔除。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87.34%,有效样本分布于安徽省16所地方高校(1)16所高校包括: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

3.2 变量及分析方法

问卷中的“就业意向”分别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考取公务员、到企业任职、到科研机构任职、到各类学校任职、自主创业、其他并请填写行业等7个选项。回收的问卷中只有5份样本选择了“其他”项,但没有进一步报告具体职业类型,因此作为无效样本被剔除,所以本研究实际“就业意向”只保留了前6个选项。为了简化统计,根据就业意向类型的性质,把“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到科研机构任职”合并为“学术型工作”,把“考取公务员”和“到各类学校任职”合并为“体制内工作”,把“到企业任职”和“自主创业”合并为“市场化工作”。显而易见,选择学术型工作表明研究生更乐于“以学术为业”,选择体制内工作表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倾向于“稳定”,选择市场化工作表明研究生愿意接受更具挑战性的竞争性岗位。为了检验总体就业意向差异的显著性,采用卡方分析,检验样本总体在“就业意向”上的分布差异是否显著。

由表1可见,“个体特征”分别有性别、年龄、学制、来源、录取方式、学习动机等六大类,在每个大类下又有若干分组。首先,采用卡方分析,检验各类个体特征专业硕士在“就业意向”上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次,采用(R×C)交叉联列表检验,检验就业意向是否存在显著组间差异;最后采用Post hoc testing检验,以调整后标化残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1.96为标准[16],判断组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表1 样本的个体特征分布

为了检验比较不同“就业意向”时,哪些个体特征影响了专业硕士的就业选择,本文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因变量为就业意向,包括1=学术型工作、2=体制内工作、3=市场化工作。“市场化工作”更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因此以“3=市场化工作”为对照组。

本研究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显著性水平的值取0.1、0.05和0.01等三种水平,若通过上述显著性水平检验,则分别代表结论的可信度是90%,95%和99%;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明根据现有样本不足以推论总体。

4 研究发现

4.1 专业硕士总体就业意向的差异

由表2可知,在六大类“就业意向”的选择上,选择去“企业”工作的专业硕士最多,达到193人,占全部样本的45.84%,排位第一。其次是“公务员”,共计64人,占比15.20%,排位第二。把“学校”作为就业选项的专业硕士有62人,占比14.73%,排位第三。选择“研发机构”“博士”和“创业”的专业硕士分别占12.59%、8.53%和3.09%,在所有6大类“就业意向”中依次排在后三位。其中,选择“创业”的专业硕士数最少。经卡方检验,χ2=283.936,P=0.000,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排序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合并后的专业硕士在三类就业意向的分布看,代表“竞争性”就业意向的“市场化工作”占比为48.93%,排位第一;代表“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占比为29.93%,排位第二;最后是“学术性工作”,占比21.14%。可见,去应用型更强的竞争性部门工作依然还是专业硕士的就业首选,但仍然有超过半数的专业硕士更愿意去非市场化部门工作,并且绝大多数专业硕士的创业意愿不高。

表2 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分布

2 不同个体特征就业意向的差异

2.1 不同性别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由表3可知,在三大类“就业意向”的选择上,女生的就业意向排序是“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男生的就业意向排序是“市场化>学术型>体制内”,男生与女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均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不论男女在就业选择上均具有明显偏好。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23.528,P=0.000,表明男生和女生的就业意向排序在99%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判断,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显著偏好体制内工作、更显著不倾向于选择市场化工作;而与女生相比,男生更显著偏好市场化工作、更显著不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工作。

表3 不同性别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2.2 不同年龄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样本年龄分布从20岁到32岁不等,平均年龄24.62岁。其中,24岁123人,人数最多;25岁93人,23岁75人,26岁56人,22岁24人,27岁22人,28岁14人,30岁6人,20岁、29岁、31岁分别为2人,21岁、32岁各1人。单样本K-S检验显示,Z=0.273,P=0.009<0.05,结果表明样本年龄不符合正态分布,可以推测专业硕士年龄主要集中于24岁左右。按年龄分布,把样本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组,分别为22~23岁年龄组、24~26岁年龄组和27~32岁年龄组。三个年龄组在三大类“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均通过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各年龄组均具有显著偏好。具体来看,22~23岁年龄组和24~26岁年龄组的就业意向排序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而27~32岁年龄组的就业意向排序为“体制内>市场化>学术型”。组间就业意向排序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7.878,P=0.096,表明年龄组的就业意向在90%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判断,27~32岁年龄组更显著偏好体制内工作。

2.3 不同学制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根据相关规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目前在高校实际培养计划中,2年制、2.5年制和3年制并行,但采用2.5年学制的较少。由表4可知,2年制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排序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2.5年和3年学制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排序相同,均为“市场化>学术型>体制内”。经卡方检验,只有2年制和3年制研究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2年制及3年制研究生在“就业意向”选择排序上具有显著偏好。组间就业意向排序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12.592,P=0.013,表明不同学制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排序在95%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判断,3年制更偏好学术型工作,但是更倾向于不选择体制内工作;2年制更偏好体制内工作,但是更倾向于不选择学术型工作。

表4 不同年龄组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表5 不同学制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2.4 不同学生来源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三类学生来源中,“应届本科生”和“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往届生”就业意向排序均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无工作经验往届生”中选择“市场化工作”和“体制内工作”研究生占比都是39.6%,并且选择“学术型工作”占比最低。经卡方检验,只有“应届本科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只有“应届本科生”具有显著的就业偏好。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3.940,P=0.414,标化残差也显示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学生来源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排序没有显著差异。

表6 不同学生来源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2.5 不同录取方式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从录取方式看,“第一志愿”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排序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但选择“市场化工作”的比例不到50%;“调剂自学术型”和“调剂自专硕型”分别在“学术型工作”和“体制内工作”的选择上比例一致,但是均有超过50%的后两类专业硕士选择“市场化工作”。经卡方检验,三类方式录取的专业硕士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分别通过了99%和9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三类研究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偏好。组间就业意向排序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4.510,P=0.341,表明不同方式录取的研究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7 不同录取方式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2.6 不同学习动机的就业意向和差异

从专业硕士的学习动机看,“强动机”和“弱动机”的就业意向排序均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前者选择“市场化工作”的比例刚刚达到50.2%,后者的比例更是不到一半。经卡方检验,两者在“就业意向”的选择排序上分别通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无论动机强弱,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均有显著偏好。组间就业意向排序经卡方检验(R×C),结果显示χ2=3.157,P=0.206,标化残差也显示差异不显著,表明尽管学习动机不同,但在就业选择排序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8 不同学习动机的就业意向分布和卡方检验(频次(%,调节标化残差))

3 个体特征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由表9可知分类逻辑回归结果,在以“市场化工作”与“学术型工作”比较时,只有学制因素产生了影响,2年制专业硕士更倾向于市场化工作,3年制专业硕士更倾向学术型工作。在以“市场化工作”与“体制内工作”比较时,除了学制因素,其他5个因素全部显著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市场化工作,而女生更倾向于体制内工作;与“27~32岁年龄组”相比,其他两个年龄组更倾向于市场化工作,而以较高年纪为特征的“27~32岁年龄组”更显著倾向于体制内工作;“第一志愿”与“调剂自专硕”相比,第一志愿录取的专业硕士更倾向于与体制内工作,而“调剂自专硕”录取的专业硕士更倾向于市场化工作;“调剂自学硕”和“调剂自专硕”相比,来自两种录取方式的专业硕士没有显著差异;“往届无经验”与“往届有经验”相比,无工作经验专业硕士显著倾向体制内工作,而有工作经验专业硕士显著倾向市场化工作;从入学动机看,“强动机”专业硕士更倾向市场化工作,而“弱动机”专业硕士更显著倾向体制内工作。

表9 个体特征对就业意向影响的多元逻辑回归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安徽省16所省属高校421份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对专业硕士“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5.1 总体就业意向差异显著

在六大类就业意向上,选择应用型、实践性工作的专业硕士占比较高,但是超过半数的专业硕士还是倾向于避免去竞争性太强的市场化部门工作,更愿意去各类政府事业机构、各类学校、各种研发机构任职或者继续读博,而且大多数专业硕士不会选择自主创业。

5.2 就业偏好显著

除少数个体特征外,大多数个体特征下的专业硕士具有显著的就业偏好。性别、年龄、学制(不含2.5年制)、应届本科生、录取方式、学习动机等不同个体特征的专业硕士具有显著的就业偏好,但2.5年制与往届生(不论有无工作经验)等个体特征的专业硕士没有显著的就业偏好。由表10可知,多数个体特征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排序为“市场化>体制内>学术型”,只有27-32岁年龄组专业硕士把体制内工作作为首选,表明大龄研究生更偏好稳定的工作。

表10 各类个体特征的就业意向排序

5.3 就业偏好有显著组间差异

从性别上看,男生显著比女生更愿意选择竞争性更强的市场化工作,女生相比更愿意选择较为安稳的体制内工作。从年龄上看,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安稳的体制内工作,年龄越小越偏好竞争性的市场化工作。从学制上看,学制越长越倾向于从事学术性工作,越不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学制越短则更加偏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而不愿意从事学术型工作。

5.4 部分因素显著影响就业选择

考生来源、录取方式、学习动机等个体特征的就业意向排序没有显著组间差异,但是在以“市场化工作”与“体制内工作”比较时,上述三个因素显著影响专业硕士的就业选择。第一志愿录取、无工作经验往届生、弱学习动机的专业硕士倾向于更加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而调剂自专硕、有工作经验往届生、强学习动机的专业硕士则更加倾向于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化工作。

以上研究结论充分表明,提高专业硕士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改变专业硕士的就业观念、优化专业硕士的生源结构和完善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就业指导、招生宣传、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1)加强就业指导、转变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念。

本次调研中发现,高等院校对专业硕士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导致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定位不清晰,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念与培养定位和就业市场需要脱节,比如本研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更加倾向于体制内和学术型工作。因此,应着力构建完善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纳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去,进一步转变专业硕士就业观念,激发更多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

(2)重视招生宣传、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改善专业硕士就业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本研究的数据中可以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专业硕士来自往届生,调剂生源占34.44%,而推免生只占1.9%,近三成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不强。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应采取更多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首先要重视新媒体传播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平台;其次要强化校园宣讲和咨询工作,充分解释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第三要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机制,加大推免生接收力度,着力优化生源结构和提高生源质量。

(3)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教育是迥异于学术学位教育的高层次研究教育类型,专业硕士更加强调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认识不足,管理机构如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统一管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一块牌子一班人马”管理着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依据2013颁布的《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17],尝试设立独立建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进一步彰显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特点。

猜你喜欢
意向排序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排序不等式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恐怖排序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节日排序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