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蓉, 肖 丹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比较常见的症状,其生活能力会因为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障碍而受到影响。引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脑损伤同侧后影响非偏瘫侧下肢肌力,进而限制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性[1]。等速技术在测试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和肌肉功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2-3]。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借助等速肌力训练来提升下肢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4-5]。本研究主要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纳入标准:①第一次出现单侧偏瘫情况,3个月≤病程≤6个月,生命体征无波动;②偏瘫侧下肢Brunstrom分期≥Ⅳ期;③自愿签订参与项目研究同意书;④患者侧伸膝肌群改良Ashworth 量表(MAS)分级[6]≤Ⅱ级;⑤患者经过头颅CT和/或MRI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患者身体平衡功能因小脑或者前庭受损而被影响;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有效配合;③患者在视觉、肾脏、心、脑、肝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等速组和双侧等速组,各31例。单侧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46±12.64)岁;体质指数(22.23±2.82)kg/m2;病程(33.41±13.75)d;卒中类型:脑梗死18例,脑出血13例;病灶:左14例,右17例;下肢Brunnstrom分期:IV期15例,V期10例,VI期6例;改良Ashworth分级:I级11例,II级20例。双侧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37±13.72)岁;体质指数(21.85±3.29)kg/m2;病程(34.05±14.09)d;卒中类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2例;病灶:左12例,右19例;下肢Brunnstrom分期:IV期14例,V期11例,VI期6例;改良Ashworth分级:I级13例,II级1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Brunstrom分期及Asworth痉挛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包括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平衡功能训练、重心转移训练、神经促进疗法、肌力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在内的运动治疗,1次/d,5次/周,持续6周。药物治疗包括血糖、血压调节,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斑块等。
单侧组仅开展偏瘫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训练,1次/d,训练15 min后休息2 min再进行15 min的训练,5次/周,持续6周。双侧组开展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根据健侧-患侧-健侧-患侧的顺序开展,1次/d,训练15 min后休息2 min再进行15 min的训练,5次/周,持续6周。等速肌力训练主要是训练患者的膝关节屈伸肌群,所采用的系统为Biodex System-4 型训练系统,以等速向心∕向心模式为准[7]。实际训练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的方法:以60°/ s,90°/ s,120°/ s,150°/ s角速度重复10次;休息10s后改为180°/s再训练10次。
1.3.1 等速肌力测试[8]: 分别于干预前后测试,测试前,评估膝关节活动的运动范围,调整装置,让患者以60°/s角速度和180°/s角速度进行3次热身试验运动。实际测试以健侧-患侧、伸肌-屈肌的顺序开展。膝关节测试方案:以60°/s角速度进行最大反复收缩,收缩次数5次;停顿15 s休息;以180°/s角速度进行最大收缩,次数为10次。详细记录评定治疗前后患者双侧膝关节的测试结果。评定指标为膝关节屈肌和伸肌力量比值(H/Q)、峰力矩(PT)。
1.3.2 平衡功能评定: 于干预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评患者平衡功能,BBS共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最高总分为56分,得分越低,平衡能力越差。
1.3.3 步行能力评定: 评估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9]:0级(无功能)、I 级(需要很多帮助)、II 级(需要一定的帮助)、III级(需要监护或者指导)、IV级(平地上行走)、V级(完全独立)。级别越高,步行能力越好。
干预前2组双下肢等速测试生物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偏瘫侧等速测试生物力学指标均有改善,且双侧组改善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干预后双侧组非偏瘫侧等速测试生物力学指标较干预前改善,与单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偏瘫侧膝屈、伸肌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
表2 2组非偏瘫侧膝屈、伸肌生物力学指标
干预前,2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BBS评分均升高,且双侧组BBS评分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平衡功能 分
干预前2组步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步行功能均有改善,且双侧组改善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步行功能比较[n(%)]
70%~80%的患者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力会受到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提升步行能力对脑卒中后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10]。宋建霞等[11]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非偏瘫侧下肢也受到病症影响,其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弱于正常人。偏瘫患者非偏瘫侧会发生肌力下降、运动速度和灵敏度降低等,其可能与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足,导致废用性萎缩和体质量减轻有关[12]。
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能够通过肌力训练得到改善,尤其是患者的步行速度。患者屈髋及伸髋的肌力在经过等速肌力训练后可得到一定提升,降低患者步行以及上下楼的难度,可有效减少坐站训练的时间[13-14]。以往医院比较关注患者偏瘫侧肢体等速肌力的训练,关于关双侧肢体训练的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15-16]针对常规康复计划和双侧等速肌力训练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证明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双侧等速肌力训练后步态平稳情况、侧肢功能情况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双侧组非偏瘫侧的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可见双侧等速肌力训练能够协调患者关节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正常比值,在改善关节屈伸肌肌群的肌力的同时提高患者关节的稳定性。
Costa等[17]研究证实,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与患者非偏瘫侧肢体和脑卒中对侧区域的刺激存在关系。由于患者双侧脑半球整合能力会因为脑卒中病症出现问题,病患身体两侧输入感觉信息就会存在偏差,影响反馈结果,以致患者双侧肢体在运动中无法保持协调。患者肌腱、非偏瘫侧肌肉以及关节囊的感觉输入在等速肌力训练后得到提升,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速度,让大脑将断开的信息链接进行二次组建,最终提升偏瘫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另外,由于目标较为明确,患者训练的热情也会因为非偏瘫侧肢等速训练得到提高,通过激励效应,促使其更积极地训练。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未测定脑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情况、等速训练研究过程中未考虑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影响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能影响到患者下肢的步行功能和运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研究成果的准确性。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