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婷婷, 唐绍红, 王 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1.体检中心; 2. 护理部, 江苏 南京, 210028)
近年来,中国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2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分别比 2002 年上升了 7.3%和 4.8%[1]。中医经络测评仪是通过中医经络穴位原理和现代电子仪器采集相结合,检测人体十二经络各原穴的生物电阻抗信息[2]。通过计算机精确采集和数据统计,客观地分析经络的虚实和脏腑元气的盛衰,并给予精准的辨证分型,同时能够早期发现“未病之病”和“欲病之病”,对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和精准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中医经络测评结果的关系,为干预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 2018 年 3 月—2019 年 2 月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员。纳入标准①BMI≥24 kg/m2;②体检人员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行为异常;②存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③体内有金属置入物及起搏器,肢体不全者;④无法配合检查或不能提供完整的病史资料。
所有体检对象均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的收集。成年人标准体质量= [身高(cm)-100]×0.9,依据成年人BMI分为体质量过轻 (BMI<18.5 kg/m2)、体质量正常(18.5 kg/m2≤BMI<24 kg/m2)、超重(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28 kg/m2≤BMI)。运用中医经络测评仪(型号:SHXK-JL-200F-C)进行中医体质调查,根据体检对象中医经络测评结果数据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中医体质分型与判定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进行判断,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 127 例,男 86 例,女 41 例;年龄31~60 岁,平均年龄 (45.35±7.05) 岁。
本研究 127 例体检人员平均 BMI (26.30±2.04)kg/m2,且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组间平均 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但 40~49 岁年龄段组间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平均 BMI 比较 kg/m2
中医体质类型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血瘀质,不同性别体检者阴虚质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主要中医体质的比较
以BMI作为因变量,中医体质类型检出率前3位(痰湿质、阴虚质及血瘀质)作为自变量,将年龄和性别作为协变量纳入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痰湿质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1, 95%CI: 1.03~1.35)。
脏腑辨证结果显示,肾阴虚 68 (53.54%)例,肝郁气滞 46 (36.22%)例,心气虚血瘀34 (26.77%)例,三焦湿热 29(22.83%) 例,三焦寒湿 28(22.05%) 例,胃阳亏虚 27(21.26%) 例,肝经湿热 22 (17.32%)例,心阳虚血瘀 15 (11.81%)例。不同BMI体检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见表 3。
表3 不同BMI的中医证候分布
本研究中127 名体检对象均为偏颇体质,提示体质偏颇可能与超重和肥胖有关,同时脏腑辨证结果说明超重和肥胖对人体正常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超重与肥胖作为一种可预防的致病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中医体质调理及其他中医药干预措施,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本研究发现痰湿质是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相关研究[4]报道痰湿质、湿热质是易于发生肥胖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一致。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男性痰湿体质的检出率多于女性,这可能和男性有着更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也不能排除女性激素在肥胖中扮演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对于男性肥胖和超重者,首先要考虑从痰湿角度进行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饮食结构及运动量发生明显改变,吃动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明显。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饮食不节,脾胃乃伤,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则聚为痰湿,痰湿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恶性循环,痰湿逐渐减重,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因此,对肥胖和超重人群进行干预时,要着重调理脾胃,一方面改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另一方面要健脾化湿, 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的同时,采用拔罐、推拿、中药等多种方式祛湿化痰。
肝气郁结证、肝郁乘脾证是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情志失调,肝气则横逆犯胃,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气机运行受阻,则气滞更甚,脾胃进一步受损。同时,肥胖和超重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抑郁。对此类人群,在健脾化湿的基础上,建议增加疏肝解郁法,同时做好心理疏导。此外,气虚质人群气虚不足以运化摄入的水谷,导致水谷积聚体内,形成痰湿等病邪,导致肥胖,而肥胖又反过来阻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重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在解郁理气、健脾助运的同时,应祛湿化瘀,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本研究通过对脏腑辨证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肾阴虚证占比最高,其中的相关性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排第二位的是肝郁气滞证,提示情志因素在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者说超重和肥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心理压力。因此,在干预中应进一步加强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导。
综上所述,BMI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体质调理及脏腑调理方面,首要考虑的是痰湿体质情况,尤其是男性患者,应加强体质量管理。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