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策略思考

2020-07-23 09:31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陈伟民
亚太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材料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 陈伟民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与课程改革相配套,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与传统的高考相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这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的高三复习过程来看,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现行高考的要求,三轮复习都要围绕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能力的提高这两个主旨,但在不同复习阶段,目标还是应有所侧重。

一、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的重温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

新高考特别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历史知识基础上(即以知识为载体),经过日积月累才会收到成效。所以史实的考查永远是历史高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任何忽略知识片面强调能力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标和考纲的要求,逐个专题进行复习,力求扎扎实实。但如果再像上新课一样毫无新意地从头传授一遍,无异于“炒冷饭”,学生没兴趣,也达不到复习的目的。为此,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把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对零星的、孤立的内容按照某条主线进行重新梳理,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网络。如必修一专题二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可将主干知识归纳为:一个中心——皇权的强化;两个基本点——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六个阶段——秦朝确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强化;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发展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两种作用——明清以前主要起积极作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作用。又如必修二专题六关于“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可将主干知识归纳为:

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复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后精选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复习的知识,题量不要太多,关键要有典型性(如历年来相应考点的高考真题或具有较高价值的模拟题)。每一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单元测试以检查复习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补缺补漏。在讲评练习(试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学生对于材料分析题感觉难度特别大,常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分析题,笔者要求学生分四步走:第一步,先把所有的问题看一遍,知道“问什么”;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主题、材料出处中找出有效信息,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和关键句子(原因、措施、结果等),把问题与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出来;第三步,链接教材知识,就是把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链接起来,通过已学知识帮助自己解读材料,建立教材知识与相关材料的内在联系;第四步,综合自己所获得的有效信息,经过加工后再进行作答,作答要规范(做到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不能照搬材料原文,要尽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要简洁明了。这样踏踏实实地进行第一轮复习后,基本上同学们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从知识和能力上都有了较好的掌握。

二、第二轮复习整合模块内容,按照通史体系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依据高中课标的“内容标准”,现行高中教材采用模块和专题的体例进行编写。对于这种编写体例,历史课改专家杨宁一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这起到了避免高中与初中教学内容循环重复的积极作用,加强了对模块和专题内容的学习,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不成熟,很难把学习的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带到高中,容易造成知识的不连贯、不系统,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其次,历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发展的,仅仅从模块的角度很难对重大历史现象作出全面合理的分析。”因此第二轮复习要注意整合各模块内容,按照通史体系,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时空定位。在这方面,各路专家一致认为,二轮复习总体上就是要“突出三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强化四种意识”。“三条主线”就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两个重点”即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一个难点”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综合能力;“四种意识”就是通史意识(学会全方位掌握知识体系)、整体意识(亦叫“世界意识”,即关注世界整体发展)、现代意识(密切关注现实,理性看待今天,学会知古鉴今)和人文意识(关注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一个难点”为例,当在讲解“19 世纪60 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列强侵略中国(经济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军事上,武装侵略,逼订不平等条约)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直至完全半殖民地化。(2)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起了变化(洋务企业出现;自然经济解体加速,资本主义从产生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成分增多),中国社会日益半封建化。(3)针对时局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均做出了反应(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农民阶级则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反动清政府最终被驯服,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样既弄清了这40 年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趋势,又从整体上掌握了这段历史的内容。

三、第三轮复习以能力提高和解题训练为主

此轮复习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前两轮复习形成的知识体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真题的方式来进行解题训练,达到提高解题能力以应对考试的目的。

如以下例题:(2013 年浙江高考)1750—1850 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 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 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 年)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参考答案:

?

第三轮复习还要腾出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地方史,构建热点专题和地方史专题。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目标,在构建热点专题时要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拓展和延伸教材知识内容,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升学以致用、以史为鉴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注重地方史的考查也是地方自主命题的一大亮点,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对考纲中涉及的与地方史有关的考点进行归纳整理,以免遗漏。

笔者从高三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在考试中由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很容易失分。因此,临近高考的冲刺阶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对照考纲的要求查漏补缺,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恢复已经淡化或有所遗忘的知识,不断弥补记忆漏洞,解决尚未记忆的死角,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值得强调的是,在备战高考的总复习过程中,无论是第一轮、第二轮还是第三轮,重要结论的呈现,抑或是习题的设计,都要注意花心思设置一些新材料、新情境,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命题特点。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要讲究短小精悍、恰到好处。

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一次全新探索的机遇。如何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益,让学生的高考成绩更为理想,各位同行必定见仁见智。作此拙文,其中有何不足或不对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新课程历史材料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最美材料人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