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渊,徐红颖,胡智霞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意味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同时工匠精神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1]。作为化工类高职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校建校时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同样离不开同样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是也不能完全推到工作岗位上去培养,应在每一位同学一入大学时就开始潜移默化的培育这种精神,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未出校门先成行家,走上岗位便是骨干”。因此,必须将工匠精神渗入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日常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对工业分析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工业分析专业是以分析检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培养具有化学品分析检验和品质监督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分析检验是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只有保证了分析检验的准确性,才能为行政执法、市场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所以工业分析专业特别需要细致准确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系统的培养,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业分析专业质量标准,即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业分析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考核标准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应在充分了解生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考虑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的发展。然而,在我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院高职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现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仍然比较传统,更偏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方式仍然以书面考试为主,更多关注理论知识水平,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待加强。同时现有质量标准中企业参与度不高,外部评价机制的建设不充分。(2)不注重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其次是实践教学能力,对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3)学校教师的企业能力不足。目前学校整体发展依然是更看重科研,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企业经历普遍缺乏。(4)教学模式方法陈旧单一,填鸭式满堂灌依然大量存在。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脱节严重,不能很好的激发同学们的职业兴趣。(5)学院创业创新创优能力教育缺乏,学生与社会接轨方面仍不协调,同学们的三创能力得不到发展锻炼。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双创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同样需要将“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双创素质,造就大国工匠”,放在教育教学核心位置,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整体过程,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开展各类课程的教学,培养同学们的工匠意识,确保学院学生的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要。
在寒暑假组织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师下企事业单位深入调研,与相关企事业座谈,了解企事业各部门特别是质检部工作情况;回校后组织教研室进行学术探讨,在不断深化老师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发掘出每门课程中的工匠精神,为教育学工作提供新的内容和方向。
学院与相关企业在理论教学、实训实习、师资互聘、项目研发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切实提高我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新型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人才质量标准中大力引入企业元素,企业可以获得定制工匠型员工,减少其培训教育支出;学生在一线岗位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磨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大量一线企业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完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图1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育“卓越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以生产实践和典型案例为基础,以适应就业为导向,共同研究编写和实施新人才质量标准,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人才质量标准中去,使同学们一入学就接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图1 校企合作培育“卓越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Fig.1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excellent artisan” through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课程组教师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导师一起就课程定位,工业分析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具体学习章节内容,考核方式方法等进行协商,拟增加《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创业、创新、创优》课程,同时以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专业必修课《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专业选修课《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实验实训为试点,探究工匠精神在日常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中的运用。并将相关经验优点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全专业其他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当今社会,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多更高,不仅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娴熟的业务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工匠精神培养要求,教师应具备渊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轻易放弃越挫越勇的坚定意志,需在教学、实践、科研三方面都具有一定建树,方能为人师表。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地基,决定着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者,通过潜移默化的知识讲授、情感态度感召,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的向往,对岗位、职业的热爱,从而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自发的学习[4]。
有了明确的工业分析人才质量标准,将“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与工业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对、分析、研究,梳理并筛选二者契合度高的课程。根据工匠精神内涵在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中选择课程。就工业分析专业来看,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在工业品的制造与流通等领域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能够分析各种水质、气体、土壤等样品;能运用办公软件精确填写分析报告;能够进行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督;能进行新产品研发分析等。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专业技术能力,需要从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开始,继而学习专业技术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分析》、《环境监测》、《计量与标准化基础知识》等理论课程,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工作认知、专业单项与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等实践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匠精神”精神内涵的培养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交叉的。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塑造,应在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培育过程的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百折不挠、专注坚守精神品质。
在挑选了高契合度的课程后,还应当把“工匠精神”精神内涵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料中。以《环境监测》为例,作为工业分析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环境类相关工作岗位基本技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标准》、《工业分析技术授课计划》、《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设计》、《环境监测实训任务书》等教学资料,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链。在课程标准中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职业态度、社会能力;在授课计划中添加工匠精神授课内容及学时数;在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勇于创新;在环境监测实训任务书中,引导学生积极扮演监测工作人员,学习脚踏实地、不弄虚作假的工作态度。并把具体要求写进相关教学资料中,使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能够有目的、有措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同时评估工业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过程评估,使培养过程落地,否则缺乏考核环节就可能使人才质量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常见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而言,一门课程有详细的知识架构、知识点、技能要求等,传统考核主要通过笔试、机试、实操等方式实现[5]。而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念、态度,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多变,可以通过课堂行为考核、实验认真程度考核、企业与社会评价考核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程度和效果进行评定。
在新修订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导师制。第一学年主要在学校学习工业分析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工业分析实验技能,同时穿插相关企业素养课程。第二学年由学校和企业交替配合进行工业分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项目实训环节根据具体课程需要交替配合进行,构建由“专业核心课程+企业实训项目”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学年尤其是下半年主要在企业通过相关岗位技能实操培训提升岗位操作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岗位要求能力的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同时,教学过程中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传承劳模工匠精神,拓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6]。通过企业导师的大量一线经典技术技能教学,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职业情怀的高技能工匠型人才。
新时代工匠精神背景下,我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院校育人功能,深化校企合作,将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紧密结合,利用化学教育以实验实训为基础的特点,与相关企业联合构建理论与实验并举的人才质量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将工业分析专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和排序优化,以职业导向为引导,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出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工匠型人才,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