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华
摘要: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功能。本文通过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和育人价值的简要分析,探索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四融”方法,一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第一课堂;二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第二课堂;三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网络思想高地;四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红色教育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陈岛垦荒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四融”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
大陈岛垦荒精神形成于解放初期,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大陈岛的垦荒,他们带着精卫填海的干劲,使大陈岛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一)艰苦创业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灵魂
艰苦创业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期胜利的根本保障。当年的大陈岛是一片荒凉的废墟。垦荒队员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每一种困难,他们经常风餐露宿,没有好的住宿条件和充足的粮食,他们没有科技劳动工具,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他们经历了恢复农业生产的皮肉之苦的磨练,主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垦荒队员来自城市,他们从来没下过田地,没干过农活,不懂任何生产技术。他们没有养过猪,也没有捕过鱼,他们不懂养殖技术,但是他们不怕艰苦,克服种种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经得起各种考验,在农业、渔业等方面成为专业带头人。艰苦创业就是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行各业中表现突出,成为领头羊,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二)奋发图强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特质
奋发图强体现垦荒队员在垦荒大陈岛过程中的一种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在大陈岛,垦荒队员以建设大陈岛美好家园为目标,他们勇于担当,干在实处。大陈岛垦荒队任务十分艰巨,他们要开垦一片狼藉的土地,种植一大片荒废的庄稼,迅速发展农场畜牧业的生产。当时的困境对垦荒队员来说,确实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国民党在逃离大陈岛时,在岛上的各个角落埋下地雷,他们随时都会踩到地上的地雷,生命受到伤害或身亡。垦荒队员在部队士兵的帮助与指导下,学会了识别排查地雷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命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他们着手学习开垦土地,他们学会用锄头挖地,但是开始的几天里,他们还没掌握用锄头的技术要领,手上起了很多水泡,睡觉时被疼痛惊醒,第二天照常下地干活,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信心满满,相信一定能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改变了大陈岛的旧风貌,农副业得到大力地发展。他们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做出了一番事业,大陈岛的建设突飞猛进。奋发图强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弘扬的精神品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三)无私奉献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核
无私奉献是体现一个人的崇高品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在这片荒凉的废墟上,有待建设的大陈岛上,垦荒队员在大陈岛建设中献出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用汗水和血泪,换来今天美丽而幸福的大陈岛。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推动文明社会进步的高尚道德品格。
(四)开拓创新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精髓
开拓创新不仅是革命事业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因素。1958年,他们为实现渔业机械化,大陈岛上创造了第一艘机帆船。垦荒队员经过多年的奋战,使荒凉的大陈岛出现了生机勃勃。垦荒队员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大胆創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促进了大陈岛农业、渔业等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陈岛的经济发展,体现出了垦荒队员的优秀品质,应对重大挑战的本领,必将成为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育人价值
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价值。
(一)有助于牢固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将来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大小。大学生的思想积极进取,但部分大学生受来自网络上的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当时垦荒队员的年龄不到20岁,多数与大学生的年龄不差上下,有些垦荒队员年龄更小,他们志愿来到生活艰苦的大陈岛参加垦荒,开启了他们新的生活。那里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岛上一片废墟,但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他们奋力开垦建设大陈岛。他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建设伟大的大陈岛的信念深入人心。他们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三年的奋勇作战,他们在农作物、渔业、牲畜养殖等方面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发展,往日沉寂的大陈岛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垦荒队员化理想为动力,他们的奋发图强,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大学生要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不忘初心,跟着新时代的节拍,要将理想信念与个人实际结合在一起,勤奋学习、情理兼修,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在中国伟大事业的发展中,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本领的人才,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青春力量。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一个国家评判公民价值观是非的标准。随着新时代的互联网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需要正确引导。垦荒队员践行着公民的核心价值观。一是爱国,垦荒队员志愿奉献于大陈岛的建设,爱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敬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离开父母投身大陈岛的建设,通过他们的劳动与智慧,创造美丽富饶的大陈岛。部分垦荒队员留在大陈岛生活一辈子,他们为了大陈岛的发展,不仅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贡献了子孙后代继续发展大陈岛;三是诚信,在垦荒队员身上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的品质,他们在志愿垦荒大陈岛授旗仪式上宣誓,坚持到底,绝不退缩,还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垦荒队员身体力行,克服种种困难,他们践行其誓言;四是友善,他们与当地部队一起,通过辛勤劳动,出色完成了大陈岛各项建设。垦荒队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渡过难关,垦荒队员的团结奋进,为共同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建设的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需要大学生弘扬与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同时也是个人自身成才的重要精神。大陈岛垦荒队员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完成土地开发、庄稼收成、畜牧业发展。在和平年代里,他们需要克服多少的困难,对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难以想象他们的困难。他们的住宿条件差、粮食短缺也难以保证饮食,用的生产工具不是现代科技的,而是原始的,他们之前没干过农活,需要适应体能,他们不畏艰辛,通过他们的劳动双手,收获了农业大丰收。垦荒队员经过多年的奋斗,建设了文化馆、工厂等。他们的任劳任怨工作作风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一代的大学生没有体验过艰辛的生活,尤其没有感受过垦荒队员在艰苦的时代,他们一直在共产党的呵护下逐渐健康成长的。人民的幸福需要更多的人才来贡献,大学生只要艰苦奋斗,就一定度过任何难关,将来就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四融”方法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红色文化重要素材,高校将大陈岛垦荒精神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加强对台州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第一课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和课堂。
1.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渠道。大陈岛垦荒精神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精神和时代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教学素材与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大学生通过在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上,观看大陈岛垦荒精神舞台剧视频、聆听大陈岛垦荒队员的先进事迹,努力做到让大陈岛垦荒精神既入脑又入心,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和思想意识。
2.开设大陈岛垦荒精神选修课。在开足思政课的基础上,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大陈岛垦荒精神为红色文化系列专题之一,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课程育人体系为一是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专题学习,通过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学习与传承,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现场教学,通过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的实地教学,教师的现场讲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由来,让学生从现场环境氛围感受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振奋他们的精神;三是实践教学,通过体验式教育,体验捕捞打鱼等环节,让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解更加透彻,提升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育人目标;四是结合线上教学,通过线上情景剧、课堂教学视频、视频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感人事迹,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3.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专题“一堂课”。面向全校、全省、全国大学生开展专题教育“一堂课”,邀请专家讲课,通过专家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及发展的解读,老垦荒队员对大陈岛亲身经历的讲述,使大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进一步了解,外化于实际行动。通过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进校园巡回宣讲,聘请老垦荒队员为高校的校外辅导员,帮扶大学生健康成才,并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专题讲座,老垦荒队员讲述垦荒队员在艰苦的岁月里,不畏艰辛,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大陈岛的发展历史上记载了他们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学校邀请大陈岛垦荒精神讲师团来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专题宣讲,通过宣讲,让青年学懂大陈岛垦荒精神,励志成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让大陈岛垦荒精神扎根高校,遍布整个校园。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第二课堂
1.融入学生社团,传承红色基因。组建成立红色文化理论学习研究社团,聘请客座教授担任导师,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宣传、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等活动,师生同讲老垦荒队员事迹等红色故事,共看《我的大陈岛》舞台剧,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组织学生参观老垦荒队员的企业文化,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聆听企业发展史,他们的企业精神体现艰苦创业、创新精神融入,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吻合。通过学习走访企业,让学生懂得自身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社员利用周末或假期,看望老垦荒队员,听故事,查实情、多形式地把思政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2.融入教育实践活动,打造育人基地。红色资源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土壤。组织学生参加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活动,与大陈岛镇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培养大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感,开展大学生校内外志愿服务,送文化进村、社区服务等,让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至少参加一次校外志愿服务,让他们在服务中成长;利用暑期,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服务大陈岛的孩子们进行暑期公益素质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3.融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文明素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学生主动性,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无形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高校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开展大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校园日常行为、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寝室生活,促进大学生文明养成,校园的文明礼貌成为高校大学生引领社会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一种新风尚。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网络思想高地
1.创新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环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环境也变得复杂,网络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影响很大,有些不真實的信息会误导大学生的判断力,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或人格不健全。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媒体技术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开辟线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专题版块,选取红船精神、孔繁森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等内容专题学习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短文、知识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上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网络信息化将改变高校教师的整个工作形态,无论是教师的自身素养结构还是其专业的发展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变革。随着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信息资源在新媒体时代更加的丰富,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掌握新媒体运用的技能,把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的学生管理服务中。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各班的微信群,钉钉群,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专题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使得与学生交流与互动更通畅,从而使思政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率。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加强对思政工作者开展新媒体应用能力、网络推广运营技巧、信息化素养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教育学生渠道途径的多样化,将虚拟网络空间打造成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做好学生思政教育。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红色教育机制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团体优良作风的具体实践,是垦荒队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优秀品质。为增强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效性,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要融入红色教育学习机制,一是高校编写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关学习教材,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有利于达到教育的效果;二是学生干部培训机制,组织学生干部专题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三是宣传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有关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通过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也可在校园显目的地方,写上16个字,学生们无形中记住精神,同时将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四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学习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实践过程等因素,给予多元评价;五是激励机制,每一学年,对在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给予表彰,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中掀起学习热潮,不断涌现出身边的榜样。
四、结语
各高校都在积极挖掘地方红色资源,重视大陈岛垦荒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变得更加丰富。我们要充分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時代内涵,引领大学生锤炼道德品质。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洗礼,也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奕君.荒岛变热土精神铸丰碑——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争当新时代先锋[N].光明报,201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编辑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