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据浙江省“2+1”创业教育试点改革项目建设方案,基于CIPP 模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对其三年开展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和实证分析,以点代面,以评促改,从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行动能力、创新创业成果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2+1”创新创业教育 模糊评价法 质量评价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b)--04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双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2019年浙江省制定了《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見》,将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双创”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阵地,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浙江省高职教育的各个层面,自2016年1月浙江省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2+1”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即学生完成原专业的两年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完成创新创业专门培养)以来,各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始探索试行“2+1”创新创业教育,开设“2+1”创业班,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三届创新创业毕业生,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样本。
1 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遵照浙江省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于2016年率先开展“2+1”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三年探索试行,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了众多荣誉和社会认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以众创空间的集聚效应已孵化近百家师生创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列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名,近四年发明专利转化率达到98%,毕业生创业率连续三年列居全省前茅。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行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家级、省级权威媒体报道60余篇,被誉为“高职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文通过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来开展的“2+1”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以点代面、以评促改,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力争在国家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背景下,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2 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2.1 构建“2+1”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和权重
参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性方案,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实地调研多所高职院校“2+1”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构建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IPP模型从创业环境基础、资源投入、教育过程、成果产出四个方面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确定指标和权重系数。
2.2 实施“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1)建立评价因素集、评语集、数值集和权重集
根据表1建立评价因素集 X=(x1,...xi,...xm),i=1,...m 。
将评语定义为五个等级Y={Y1,Y2,Y3,Y4,Y5}={优(100-90),良(80-90),中(70-80),一般(60-70),待加强(<60)};设定评语分数集为Y=(100,90,80,70,60)。
建立目标分配权重集为W=(W1,...Wi,...Wm),i=1,...m。
(2)构造隶属度子集
Ri=(ri1,ri2,...,rim)(Ri指评价因素中第i个指标对应评语集中的每个Y1,Y2,...,Ym的隶属度,即rij=第i个指标选择Yi等级的人数/参与评价的总人数,其中j=(1,2,..., m)。
根据10位专家分别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2018年、2019年“2+1”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价,构建模糊评价矩阵。以2017年为例,三级指标层模糊评价计算表,如表1所示。
2.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以2017年的评价数据为例,根据上述模糊评价计算表,按照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法则,其综合评价模型A为:A=WT·R 并归一化处理。首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得出=(0.5,0.3,0.2,0,0),=(1,0,0,0,0);(0.04,0.74,0.22,0,0);=(0.125,0.5,0.375,0,0)。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出一级指标层中X1的各项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评价值为Ax11=(0.5,0.3,0.2,0,0),Ax12=(1,0,0,0,0);Ax13=(0.04,0.74,0.22,0,0);Ax14=(0.125,0.5,0.375,0,0),构造二级指标层模糊评价矩阵为:
同上,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出一级指标层中X1的模糊评价向量:Ax1=(0.4293,0.36,0.2107,0,0)。
按以上算法,同理可得出Ax2=(0.207,0.303,0.3187,0.1714,0);
Ax3=(0,0.098,0.4684,0.4193,0.0143);Ax4=(0.1,0.28,0.1333,0.3767,0.11)。最后得出該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向量A=(0.1561,0.2448,0.3083,0.2633,0.0275)。
(4)评价最终得分
根据X=A*Y=(0.1561,0.2448,0.3083,0.2633,0.0275)=82.39。
最终得出201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得分为82.39,属于良等级水平。按照以上方法,得出2018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业教育的评价得分为88.59,属于良接近优水平。2019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业教育的评价得分为90.15,刚刚达到优等水平。
3 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三年开展情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其“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总体属于优良水平,处于螺旋向优发展趋势,这与社会各界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一致,从这几年所获荣誉、领导批示、媒体报道、其他高校来访参观交流等方面便可以看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2+1”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结果与事实现状基本相符。从各分项指标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学校的创业环境属优良水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成果产出仅为一般水平。
在综合三年各项具体指标评价结果中,创业环境、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技术基础、机构建设、基地建设、创业效果、社会效益等总体上均属于优良水平,这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基本相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于创业热土的温州,无论从校外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看,还是校内创新创业氛围看,创业活跃度都很高,从2015年开始学院便已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创业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构建以技术研发平台为依托,创新创业引领专业教育改革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为“2+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在师资投入、经费投入、创业课程、创业指导等方面属于中等水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内容有效融入各类专业教育中,还需要在教学方法、课程方案设置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基本采用校内外兼职教师完成,校内由辅导员担任基础必修课授课任务,大多为非专业对口,缺乏专业性与实操性。校外则聘请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不定期到校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但由于校外创业导师的兼职身份,很难保证充足的创业指导时间和系统完整的指导体系。在经费投入上,校内每年划拨创业专项经费基本可以保障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从校外引入创新创业资金方面相对簿弱。创业学院作为指导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在创业指导、跟踪帮扶等方面难以做到精细化、个性化。
在创新成果这块仅为一般水平,在创新创业大赛、学生专利这些方面确实有待提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涵盖学生的创新、创业,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学校近几年在创业方面成果显著,创业率一直居于全省前列,远远高出平均值,但在创新方面,还稍显不足,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数、获奖级别以及学生个人的专利数都明显欠缺。
4 高职院校“2+1”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4.1 加强“2+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配置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校各项创业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和关键。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建立一支灵活性、多元化、高匹配的“学术型”“实战型”“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甄选和培养一批来自不同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科技研发带头人、创业实战教师与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库,有规划、有步骤的组织创业导师参加旨在提高创业教学水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共享创业教学资源,深入企业熟悉运作与经营,体验创业过程,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学校应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与之配套,健全创新创业导师激励机制,将创业导师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经历、创业教学经历、师生共同创业的经历等与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聘、津贴报酬等直接挂钩,加大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的奖励力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稳健发展,有利于提升创业资源配置能力。
4.2 优化“2+1”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行动能力
优化“2+1”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是提升学校创新创业过程行动能力的重点环节,它是保障投入的教育资源最终能够有效转化为相应成果的关键一步。“2+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设置,相较专业课程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实战性与应用性要求更高。在教学安排上,学校应遵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注重摸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将第一课堂作为创业理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第二课堂作为创业实践经验积累的主战场,探索用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师研生随(导师带领学生科技研发)、师导生创(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师生共创(导师入股学生创业企业)等多样性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中,不断提高教学和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达到由教师导向向学生导向的转化,由理论讲授向实战体验的转化,由注重创业知识传授向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化。充分借助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把创业可行性计划书落地孵化成具体实体,输入环节是可行性创业计划书,输出环节是工商注册的企业法人,把创业课堂延展到众创空间。
4.3 健全“2+1”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的系统性工程,每个主体各有分工,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层层推进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基本形成。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各主体的力量和优势,汇聚资源能量,提高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成功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产出能力。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的顶层设计在高校和企业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政府从宏观调控和政策法规上健全其他主体资源整合投入机制,保证各方利益诉求,才能真正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在与企业协同育人中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将技能大师、科研项目、产业信息、企业需求等融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师资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共建等形式,实现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又可以协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2018-09-26.
浙江省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zj.gov.cn/art/2019/4/11/art_1582413_29427.html,2019-03-27.
芦丹丹.浙江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的“2+1”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J].生产力研究,2019(03).
葛莉,刘则渊.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
石瑞丽,赵连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