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
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悠久,關于皮影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的版本与原因,都与其功能密不可分。皮影戏起源伴随其功能性,有三国时期御敌之说,有西汉时期娱乐之说,东汉时期巫医治愈之说,在发展时期上,分为由两汉期间的雏形阶段,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两宋时期的成熟阶段,到明清时期的鼎盛阶段,再到民国时期的衰落阶段,在皮影艺术的地域传播形式上程现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城市的传播方向,伴随其不同的功能性,由初期灯影的简易光影艺术,经过传承发展形成具有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的皮影戏艺术,综合了我国民间绘画、手工雕刻、演奏、演唱、剧目等多方面内容,是典型的综合艺术形式,是民族民间艺术珍贵遗产。
皮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根据其相关文献记载可推断是伴随国家动荡人民迁徙,城市地域文化及差异等自然环境因素应运而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也反应出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由低层次自然生理需求到高级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必然经历需求阶段,有各种不同需求即会产生相应市场符合人们需求,当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日益增长壮大,以及社会生产与民族融合的碰撞条件下,人们精神层次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大纲、指导方案中提出,以综合艺术形式进行美育,促进塑造理想人格。皮影艺术中的音乐产生的听觉体验与视觉美工、光影产生的视觉效果具有联觉效应并有其现实教育意义,一些音乐家将音乐中的音色与美术中的颜色相对比,并联系起来。在视觉上更先看到影像,听觉则较慢听到信息,音色与颜色类似,可以使人产生或明、或暗,或寒或暖之感。一些音乐家将音乐中的音色与美术中的颜色相对比,并联系起来。皮影艺术中的音乐也表现了情绪以及情感,皮影工艺品中的色彩也可以激发人的情绪或者情感,刺激人的感官体验。流动的色彩,即多重音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和声,丰富听觉给予人立体声感,伴奏音乐律动中的欢快乐段与红黑绿为主配色构成的皮影色调融为一体,节奏的听觉跳跃与色彩的视觉跳跃更加突出了人的心里感受,皮影色彩通道的刺激引起视觉通道的感觉,形成或明媚或暗淡,或舒缓或跳跃,或强烈或淡然的心理应激感受,与此同时,引起奏出的音乐线条与这种刺激产生共鸣于听觉通道,从而形成美术色彩与音乐色彩的联觉效应。
皮影作品的颜色亦可对应到音乐作品中的颜色,不同的乐器类别对应的音色,以及节奏、音区、和声、大调小调的调式变化共同形成丰富的音乐色彩。视觉色彩与听觉色彩的交织,在感官上使皮影人物具脸谱化,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极富生命力。视觉与听觉的联觉效应更广泛被应用于舞台,将皮影戏中皮影的动态特点以舞蹈表演相结合,特别是加入灯光舞美效果以及背景音乐后,舞者通过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表现及塑造艺术典型传递其思想感情,舞者肢体动作随着音乐节奏伸展,根据音乐律动的起伏,人物情绪被肢体语言所表现,或怒意或平静以表现人物情绪的不同侧面,配以地方浓郁的背景音乐效果,更具幽默诙谐的特点,舞台灯光的变化及舞美设计更加烘托舞蹈表演者的美好艺术形象,从而使皮影艺术以多样化的形态展现在大众视野。
联觉效应在艺术生活中,把两个领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是隐喻的运用。水墨皮影动画《桃花源记》采用三维动画形式体现皮影戏艺术,区别以往的二维皮影艺术形式,丰富多元化通过皮影,展现桃源的艺术精神内核,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并与背景音乐融合贯穿,描绘的无阶级、无压迫、自给自足的和谐理想家园,影射到现代社会,桃源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内心憧憬符号,一个象征,可以对应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通过三维动画水墨皮影,启发人们,何必寻找桃花源,人人构建桃花源,处处可见桃花源的理想社会观。动画绝妙的使用了水墨皮影、剪纸、工笔画、写意山水等多种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加注古筝独奏,以及古筝与箫的对话,将未入桃花源的薄云浓雾明晦变幻的山光水色与后期进入桃源的明媚色彩构成的美好恬淡风景形成鲜明对比,演绎出《桃花源记》的唯美意境。每个画面的古韵中国风,恍如使人身临其境的田园山水,让人深陷其意境氛围中。
音乐与美术的联觉效应,可以加深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传递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印象,视觉与听觉的强化刺激,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记忆力,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感官视觉与听觉相辅相承,联觉效应更加增强艺术冲击感染力,通过皮影艺术这一综合艺术将交叉学科综合教学,构建教学中的学科综合,以增强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
皮影艺术是符合当代人精神需要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经过古为今用的传承改造发展,同样可获得生机,影响人的活动向积极正面方向发展,创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