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博文
摘 要:地铁乘务司机作为地铁运行过程中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提高其安全管理意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地铁乘务司机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改进标准化作业和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提出更加标准、规范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因地铁乘务司机的不规范操作而在行车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隐患。
关键词:地铁乘务;司机管理;安全措施
1 标准化作业模式
乘务标准化作业主要是指对乘务司机从出勤到退勤这一时间段内所有与工作有关的事项进行详细的拆分,将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现行规章制度作为参考,以确保乘客生命安全作为服务理念,对乘务司机的每一步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和把握,在现有基础上对标准化作业模式进行优化更新,力求达到高安全、高效率、低成本的作业目标。比如在出勤时,乘务司机必须要着制服并保证制服的干净整洁;出勤前乘务司机要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并用酒精进行消毒;地铁正式运行前要检查行车仪以及其他设备并进行登记报告。标准化作业在乘务司机运行地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铁乘务司机出现独立操作、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生。地铁乘务司机在工作时必须要时刻注意对地铁各项设备进行检查,对地铁列车的缝隙进行时刻监测,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检测情况。其次,标准化作业可以保证司机在地铁运行过程中随时注意到列车是否出现不安全、不稳定状态;专业知识扎实的司机更是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发现、辨别危险源并作出及时的反应,使地铁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地铁乘务司机从出勤到退勤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图如图 1所示:
2 地铁乘务司机安全管理策略
2.1 升级、优化规章制度,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地铁运行过程中,乘务司机的执行能力越高,地铁运行时的安全性就越高,所以说执行能力是地铁运行过程中的重要能力。国家为了保证地铁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制定了许多与地铁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守则条约,并强制要求地铁乘务司机严格遵守。为了提高地铁乘务司机的执行能力,管理者和制度的制定者必须顺应地铁设备的更新,改善、优化对乘务司机的安全管理条约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乘务司机的高执行力。
2.2 加强现场作业管理,对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打击
在管理地铁乘务司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一岗一人、负责到底。一岗一人制从一定程度上为管理人员节省了审核时间,并且一岗一人能够保证岗位的稳定,能够将乘务司机的行为具体到个人,让出现违规操作的地铁乘务司机无法推脱责任,对地铁运行过程中的违纪行进行严厉打击,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管控。
2.3 对地铁乘务司机建立奖罚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在实现乘务司机的一岗一人制后,管理者应该为司机建立专门的奖惩制度,一方面惩罚制度是为了减少乘务司机的违规操作等现象,加强乘务司机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对乘务司机的奖励措施,不仅使司机的考核制度趋于完善,还能够提高司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司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专注、认真的完成标准化作业。
2.4 培养司机的安全习惯,有意识地完成标准化作业
好的行为习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使工作效率得到一个大的提升,同时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能够保证地铁安全运行。具体的安全行为习惯如表 1所示:
发车前的安全检查 通过强制规定司机发车前必须进行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强制要求乘务司机纠正自己的不良操作行为和违规行为,避免乘务司机产生“偶尔违规不会被发现”的侥幸想法。
多元化的检查方法 除了加强现场作业管理的检查,后勤人员还要通过随机抽查、实时监控、行车命令测试等方法对地铁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建立作业评估标准 通过《地铁乘务司机一日作业标准化》等手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防止乘务司机出现独立操作,引起安全隐患。
2.5 对乘务司机进行周期性培训,严格把控乘务司机的思想状态
如今80、90后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力的中流砥柱,像地铁乘务司机这类谨慎专注、耗费精力的工作的主流对象还是这些平均年龄在23、24歲左右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对工作的专注力还需要加强。所以管理者要注意通过周期性、反复的责任意识和岗位知识的培训来加强乘务司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讲座、培训让年轻的乘务司机了解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严格把控乘务司机的思想意识。
3 小结
随着地铁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地铁设备的安全性已经大幅提高;地铁乘务司机作为保证地铁安全、平稳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确保地铁运行过程中乘客的安全,是地铁乘务司机应该遵循的第一职责。除了地铁运行过程中的标准化作业模式,提高乘务司机的安全意识、强化乘务司机的专业知识都是培养司机安全管理意识的可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乘务司机的安全意识,培养乘务司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金龙.试论如何做好现代地铁乘务司机安全管理[J].科学与信息化,2017(21):168,170.
[2]郝晓梦.浅谈地铁乘务行车运营中标准化作业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2):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