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C变革下对健康码的分析和思考

2020-07-20 16:29王庆德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

王庆德

摘 要: 在全国复工复产的浪潮下,健康码的出现为群众出行和政府管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各地健康码相关制度执行经验不足、安全风险扩大等问题也愈发突出。为应对现阶段健康码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需要通过加快整合统一、出台规章制度、开放应用生态圈的方式,从产品和制度两方面持续对健康码进行完善,实现多码合一、依法治码、开放生态,让健康码成为推动政府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G2C 健康码 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每一个公民已经和各类智能产品密不可分,人类已经迈入智能时代,进化为可产生、携带、分享数据的“强信息人”。以本期新冠肺炎期间健康码的推出为分界线,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有机融合的政府管理模式(Government to Citizen,G2C)开始进入历史舞台,G2C模式是将社会需求和民众反馈作为重要参考,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为核心目标,适应时代特色和发展需求,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为目的的政府管理新模式,G2C模式为数字政府建设提出了更贴近民生的实际需求。

一、发展现状

健康码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可实施性强的数字化防疫抗疫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被复制、推广和应用,各地纷纷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健康码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员工码、通行码、家庭码等,形成了全国健康码百花齐放的格局。2月9日,深圳全面实施人员通行认证管理措施,居民进出小区需出示通过微信小程序“深i您”、“i深圳”公众号等平台申领的健康码,深圳也成为全国首个疫情期间凭“码”出行的城市。2月11日,浙江省用“红黄绿”三色二维码作为数字化健康证明,在公共场所实行健康码出行制度,居民和来杭人员可使用钉钉或支付宝等市场应用领取健康码,凭码进出高速路口、小区等公共场所。2月16日,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政策指导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码建设,助力各地区疫情精准防控和分类有序复工复产。截至2月24日,健康码出行制度已在全国近200个地市上线,成为全国各地数字化防疫抗疫的主要手段。从健康码在全国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的趋势来看,不难理解,这是一次政府机构与互联网思维的“一拍即合”,随着政府模式正逐步向以全面电子化为特征,以建立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平台为标志的G2C模式转变,健康码的应运而生是顺势而为的必然。

健康码的核心逻辑是产品与制度并行。产品路线上,依托市场主流应用程序,实现线上采集信息授码,线下核验信息扫码两个主要功能,对公民健康状况、体温、重点地区出行记录进行数据采集,构建起公民信息和疫情防控大数据库,通过系统后台制定分析规则、数据比对等方式识别出高危人群,为科学防疫提供支撑。制度路线上,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行健康码出行制度,引导公民自主申领健康码,公民需凭借申领的健康码进出社区、办公场所、交通卡口等公共场合;推动以机关、企业、社区等机构为主体分级分类分区域采集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汇聚起来的数据进行专项分析,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疫情发展状况及趋势,为政府决策触达更多群体、覆盖更多场景、取得更多成效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健康码作为疫情防控期间政府采集公民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公民而言仅仅是一个自动化的填表工具和在线化的健康证明,但对管理机构而言,这是一个实时追踪居民健康状况、掌握重点人群出行轨迹的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云计算技术服务。以往管理机构查阅个人历史行程的方法需要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由人工通过记录逐条拼凑出个人的完整出行轨迹,在拼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忽缺漏,导致轨迹记录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到了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利用健康码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各个行政管理区域推广普及健康码出行制度,每一次扫码行为都会标注出操作人的地理位置信息,管理机构可根据时间、空间等顺序,完整高效地绘制出人员出行轨迹画像,更方便地进行后期的追溯与管理。

二、存在问题

尽管健康码有着诸多益处,但存在的问题却同样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引起重视。

(一)健康码该何去何从

健康码作为一款在特殊环境下诞生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在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之后,对于政府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健康码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健康码作为疫情防控时期政府采集公民信息和实施精准管控的重要手段,汇聚了数量极其庞大的敏感信息,如果直接结束健康码的历史使命,由政府责令和监督相关单位删除公民敏感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基本信息的安全,但也存在着无法忽视之处:在健康码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全国各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围绕着健康码生态也滋生了一批小微企业,如果采取“壮士断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况且,对于政府来说,健康码汇聚起的庞大公民信息,在今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政府向G2C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也是一笔极其庞大的资产。

(二)健康码在技术上仍需持续完善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健康码是由地理位置信息、时间信息、人员信息、人员关联信息等数据和技术共同构成的一个个关联起来的信息模型,并随着各项信息的更新而动态变化。在信息更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数据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无法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2月27日,海南海口一位市民居家隔离14天后,隔离期满当天发现自己的海南健康码突然从“绿码”变成“红码”,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困扰,在四处求助未果后,不得不向媒體求助才得以解决,最后查明是数据未能及时同步至海南健康“一码通”系统所导致。这些遭遇并非个例:贵阳市一居民向媒体反映,在没有去过外地、也没有接触过病例的情况下,自己的健康码莫名变成了黄色;杭州市一位咽炎患者如实填写了自己的咽痛症状,结果健康码立即由绿转红。随着健康码在全国的普及,健康码信息模型的数量也在迅猛扩张,当达到一定规模时,任何一个因数据质量和技术问题所产生的细微缺陷,都有可能会引起难以预测后果的蝴蝶效应。

(三)健康码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健康码作为政府机构对人员和公共场所实施管控的重要措施,记录了数以亿计公民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健康状况、行程轨迹等隐私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详细、真实,还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虽然一开始仅用于当地出入通行,但如今已实现了跨省互通,互信互任,形成了全国防疫健康码体系,如果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加以利用,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商业开发并从中攫取巨大利益,若发生安全问题导致数据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防止健康码的信息安全风险被进一步扩大,对健康码的信息安全实施有效控制,是摆在政府机构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完善建议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既要看到健康码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积极方面,也要识别健康码背后潜伏的安全风险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为此,需要正视健康码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持续完善健康码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做好长远的规划,才能最大限度扬其长、避其短。

(一)推动健康码转型成为电子身份码

健康码作为一个数字化身份凭证,推动健康码转型成为电子身份码、民生码,基于汇聚起来的公民大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拓展应用场景,使健康码在疫情后时期得到新发展,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是一条值得深入探索的道路。2月23日,杭州健康码完成升级,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互联互通,一码通行的“健康杭州”公共服务平台呼之欲出;3月6日,广西健康码按照“数据+生态”的建设模式,整合了阿里巴巴、腾讯、移动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IT资源,在全国首创了“众码归一”模式,打造了广西健康码应用生态圈,深入对接支付宝、微信等市场主流应用,提前打通了转型为“广西电子身份证”的通路。这就是一种转型思路。健康码既要“跨区”也要“跨界”,“漫游”也要“长游”。所谓“跨区”,就是跨越区域,实现充分的全国“漫游”;所谓“跨界”,就是跨越界别,推动转型,实施升级,使其换个姿态长久地活下去,为社会治理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二)持续完善健康码系统和生态体系建设

健康码作为一款在特殊时期推出的产品,既没有参考产品,前期研发工作相对较少,开发时间又很紧张,在普及健康码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频繁出现的系统不稳定、数据同步不及时等问题,围绕健康码的建设探索更多便民应用场景,做大做强健康码生态圈,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技术上,要完善健康码的顶层规划设计,将当前推行健康码过程中收到的反馈建议逐一分析,逐項落实,通过采取服务器扩容、架构优化、建立排队机制等方式,优先解决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机构、医疗专家的意见,对红码、黄码转码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健康码规则能符合实际情况;探索构建“健康码+生态”的模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向社会提供开发者中心、开放API、健康码应用市场等,持续完善已初现雏形的健康码生态圈,为推动健康码转型为“电子身份证”或进一步整合便民服务应用提供基础。政策上,由政府成立专项督导组,探索各地健康码管理机制,通过政府的约束力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健康码的建设合法合规;对各地现存的健康码按照“应接尽接”的原则进行整合,从根源上解决“一人多码”、“进一扇门、扫三次码”的问题,打造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平台,切实将健康码打造成服务于社会民生的优质产品。

(三)加强对健康码信息安全的保障

疫情期间,公民配合政府政策接受健康码出行制度,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健康状况、行程轨迹等隐私个人敏感信息,不仅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信任,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认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强化问责机制,加强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作的重视,加强对信息采集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信息采集得到授权,按照网络安全法规对信息数据进行严格保存,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泄露、滥用健康码数据的行为,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全力防范数据泄露和盗窃风险。

参考文献:

[1]新一代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N].科学网,2020-01-03.

[2]田欣.合同法定解除溯及力问题研究[N].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29.

[3]陆青松等.高压空冷器监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N].化工设备与管道,2009-1-24(001).

[4]钟惠妹.化学镀膜工艺及其在有机电合成中运用的研究[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2.

[5]环保部叫停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建设项目[N].腾讯网,2020-01-02.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
美国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与利用
特殊时期物业服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制胜机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